丝竹乐是什么?

如题所述

江南丝竹: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曲,乐队以丝弦和竹管乐器为主,所以称为丝竹乐,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已流行于民间。在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农村都很流行丝竹乐,但风格完全不同。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丽,加花较多,流传很广;而农村则常用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朴。

江南丝竹产生年代:在清咸丰庚申年(1860)《秘传鞠氏琵琶谱》的手抄本中已载有《四合》一曲(据说此版本问世时间还要往上推溯很多年)。据研究,《四合》这一套曲自成一系,现在流行的江南丝竹八大曲中的《行街四合》、原板《三六》、《云庆》都与它有不少曲调联系。另在公元1895年李芳圆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附有《虞舜熏风曲》(俗名老八板)和《梅花三弄》(俗名三落),这些曲谱与江南丝竹中相关曲目的旋律大致相同。因此可以这样说,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丝竹乐曲已在民间流行。

1911年后,丝竹乐逐渐以上海为中心,并组织了许多演奏团体,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等。1920年左右,在上海城隍庙点春堂举行了一次各地丝竹音乐爱好者集会,到会者竟有200多人。上海江南丝竹的班社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上海郊县有称清音班。所谓清客串系人们在业余之暇奏丝弄竹以自娱娱人。参加者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乐爱好者。“丝竹班”分散在上海郊县,常在婚丧喜庆等场合中演出 。

[音乐特征]

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

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

“丝”——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等;
“竹”——笛、箫、笙;
其它——板、板鼓、碰铃。
最近发现在上海郊县的丝竹乐队中有使用京胡、板胡和碟子等。

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

江南丝竹在曲式结构上分为三类:

一、基本曲调的变奏,如《中花六》、《慢六板》、《欢乐歌》、《云庆》;

二、类似西洋音乐回旋曲式的循环式结构,如《老三六》、《慢三六》;

三、多曲牌联奏的套曲,如《四合如意》、《行街》。

上面所述的这几个曲子即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颇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八大曲。至于这丝竹八大曲名称的由来,却是在1939年间,丝竹家在上海新世界游乐场内设“丝竹游艺”,将上述八曲写分别写于八块牌子上,丝竹爱好者可从中任意选曲上台演奏,丝竹八大曲称谓则始于此。乐曲显尽江南秀美柔婉之风,富有情韵。

[丝竹乐曲]

春江花月夜
花好月圆
望江南
二泉映月

分飞燕
清明上河图
古筝曲
梁祝

满江红
茉莉花
平湖秋月
阳春明晓

八月桂花香
喜洋洋
花与琴的流星
年年如意

禅院钟声
采茶扑蝶
历史的天空
笑傲江湖

良宵
广陵散
空山鸟语
出水莲

更多>>

唐时风 宋时雨 古韵悠悠词牌唱

一剪梅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安雯.月满西楼 虞美人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邓丽君.几多愁
苏幕遮
◆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邓丽君.芳草无情 相见欢
◆ 剪不断,理还乱......
邓丽君.独上西楼
雨霖铃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邓丽君.相看泪眼 卜算子
◆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邓丽君.思君
玉楼春(又名:木兰花)
◆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邓丽君.万叶千声 水调歌头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邓丽君.但愿人长久
满江红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童自荣.满江红 丑奴儿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邓丽君.欲说还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04
丝指的是弹弦乐器,竹则指的是竹制吹奏乐器。丝竹乐指的是用竹制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
第2个回答  2011-05-04
丝竹乐是指的是古代时期的管弦乐器。比如陶渊明《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丝是指弦,即指古筝或者琵琶之类的弦制乐器,而竹则指管,即指笛子或者锁喇之类的管制乐器。因此丝竹乐指的就是管弦乐器咯!
嘻嘻!采纳吧!加分吧!给点力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