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个人的遭遇成因是什么?

请从女性地位,婚姻角度,人物遭遇,社会风气来回答(请尽量写详细and长一点)

内容提要:有明一代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资本主义的萌芽,商贾势力的膨胀,市民阶层的兴起,享乐人生的感性生命取代了理性原则,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巨大冲击,形成道德沦丧、人欲横流的社会风气。本文正是力图从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悲剧的根源来说明明末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实事小说 纳粟入监 人欲横流 道德沦丧 等级森严

明代特别是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产生了新的市民阶层,他们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巨大冲击,他们无所顾忌地放纵人的自然欲望。明末社会成为一个道德沦丧,人欲横流的社会。导致这种社会风气形成的重要原因是明末商贾势力的膨胀。下面从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的悲剧根源来说明明末的社会现象。
一、从《负情侬传》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相传为明代的实事,这个故事创作背景有很强的时代性。冯梦龙《情史》卷十四《杜十娘》篇末提到“浙人作《负情侬传》”。《负情侬传》实为云间宋懋澄(幼清)所作,亦即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蓝本
宋幼清的《负情侬传》作为一部文人小说放置在文人案头,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冯梦龙依这部实事小说为蓝本,极力发挥了他心理刻画、文字运用等方面的才能,迎合了广大市民的欣赏趣味,更贴近了社会现实,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因此属于现实主义。人物形象也更能反映时代特征。这种改写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他的落魄不遇,通脱浪荡的生活,使他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到市民阶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民思想的影响”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崛起。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市民文学也蓬勃发展起来了,“三言”“二拍”便堪称当时的典范。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商贾势力的膨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时代性
作为实事小说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不仅其创作背景有很强的时代性,其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有很强的时代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末社会商贾势力膨胀的一些表现:
小说开篇写到:“话中单表万历二十年间,日本国关白作乱,侵犯朝鲜,朝鲜国王上表告急,天朝发兵,泛海往救。有户部关奏准:目今兵兴之际,粮饷未充,暂开纳栗入监之例。原来纳栗入监的有几般便宜。好读书,好科举,好结交,结末来又有个小小前程结果。以此宦家公子,富家子弟倒不愿做秀才,都去授例作太学生。自开了这例,两京太学生各添至千人之外。”
蟾宫折桂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向往,也是他们的专利。而这条法令的颁布则意味着:现在这些充满铜臭味的商贾,只要交了足够的钱,就可以入国子监读书,出监后就可以当官。这一切令那些穷酸秀才们分外恼火。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当时的社会。
明王朝刚建立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生产力原已遭到元蒙统治者的长期摧残,元末那二十多年的战乱,使得形式十分严峻,这就迫使明政府花大力气改革旧的经济制度,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朱元璋认为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即重农抑商。于是为了保证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了防止元末以来的大商贾操纵国家经济命脉,明政府在立国之初甚至不惜使用暴力把商贾强压至社会的最底层。
可是经过了长达一百五十余年的艰辛历程,到明代中叶以后,商贾又成了一个极为富有且极具影响力的社会阶层。从景泰年间开始,明政府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竟实行了名曰“纳监”的创收政策,即只要向政府缴纳一笔钱粮,就可以进国子监读书,出监后就可以当官。这条政策实行之初还有个限制,即只有秀才才可以纳监,可是秀才身上的油水毕竟不多,后来这个限制也就取消了。新的政策规定,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加倍缴纳钱粮,就统统录取为太学生。国家实行这种解决财政困难的办法时,并不是不知道它将“使天下以货为贤,世风日陋”然而却也顾不上了,“或遇岁荒,或因边警,或大兴工作,率援往例行之,讫不能止。” ,终于使纳监成了一种与科举并行的制度。“自开了此例,两京太学生各添至千人之外。”以至李布政长子李甲“未得登科,援例入于北雍。”和南雍中朋友种盐出身的孙富站在了爱情的同一起跑线上。
商贾与儒生这两者社会地位的一升一降,不仅显示出商贾势力的暴长,而且也表明了封建的传统观念正遭到了猛烈地冲击。试想,在封建社会里,士人被称为社会的精华,国家的精神支柱,而一旦这部分人抛弃了孔圣人的“君子谋道不谋食”的古训,终日为谋利而奔走,这便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国家精神支柱的崩溃。可见商贾势力对当时社会的冲击有多么大。
三、道德沦丧、人欲横流——杜十娘的悲惨是社会的产物
有人说杜十娘的悲惨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体现了明末“情”与“礼”的矛盾,以“情”反“礼”,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提出的控诉。真是如此吗?
事实上,在这样一个人伦沦丧、人欲横流的社会挣扎的女人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打上那个时代的深刻烙印。我们不可能要求她超然物外于那个社会现实而独立独行地存在着,出淤泥而不染,因为这也是决对不可能的。她对百宝箱的魅力如此深信不疑,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和金钱的联合压迫下,她个人的梦想必然会破灭。那么她个人面对的又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
(一)商品经济使人欲横流。
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封闭的传统的人际关系格局,使异性间的交往变的频繁。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观念,使两性关系可以交易交换。男女之大防的樊篱被冲破,从而导致了两性关系的极度紊乱。
从当时充满原始性骚动的山歌,到“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 的病态性观念,再到公开流传的春宫图册和淋漓尽致的性描写的淫秽小说,我们不难想象当时人们占有女色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晚明时期,更有和尚娶妻蓄妾狎妓的,他们宣称什么“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公然纵欲享乐,情欲如泛滥的洪水冲跨了程朱理学的禁锢和传统的伦理道德,好色纵欲成为世俗社会风气,不可避免的波及到社会各阶层,观乎“三言二拍”中的文人,亦多追逐女色之辈:郑大卿(《醒世恒言》卷十五)、闻人嘉(《拍案惊奇》卷三十)、权次卿(《二刻拍案惊奇》卷三)、风来仪(《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在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柏拉式”的精神恋爱,而是实实在在的情欲行动,他们赤裸裸地表现对恋情的沉溺、陶醉,毫不掩饰对异性的渴求、艳羡,不择手段地使爱情的理想变成现实。“吴中四士”之一的唐寅为了一个漂亮女子的微笑不惜卖身为奴,终于娶之而归。汤显祖在其作品中对男女关系津津乐道,甚至流于猥亵。《牡丹亭.道觋》中对石道姑因阴道闭锁不能过正常性生活的描写近千字。且极为不雅,流于庸俗。这一方面与他仕途失意寄情剧作有关,另一方面,明末纵情纵欲的风气对他也不无影响。
那么,李甲与杜十娘的爱情基础是什么呢?那杜十娘生的“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美艳至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原非为过。可是杜十娘当时是“自十三岁破瓜,今一十九岁,七年之间不知历过多少公子王孙,一个个情迷意乱,破家荡产而不惜。”这时的李公子“把花柳情怀,一担儿挑在她身上。”“朝欢暮乐,终日相守”这和当时的文人学士纵情声色毫无二致。这和“生性风流、惯向青楼卖笑、红粉追欢,若嘲风弄月,倒是一个轻薄的头儿”的孙富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那孙富“魂摇心荡,迎眸注目”只为“等候再见一面”。这种“真情”和李甲的又有什么不同?难怪二人“先说些斯文套话,渐渐引入花柳之事。二人都是过来之人,志同道合,说得入港。”杜十娘的爱情之花注定会无果而凋。
(二)封建势力依然等级森严。
从反面说,杜十娘把实现自己的“从良之志”托付于这样一个世家大族的纨绔子弟身上,这是否也暴露出了她囿于社会世态的局限和受到寄生生活的腐蚀呢?我们先暂时不对她“贴标签”,先拿她与《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花魁娘子作些比较。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花魁莘瑶琴也是当时的名妓。起先,她因卖油郎秦重不是“有名称的子弟”,是不愿接待“秦小官人”的,作者用“立住脚”、“转身”、“推”、“仔细看着”、“默默无言”、“一饮而尽”、“也不卸头,也不懈带,逦脱了绣鞋,和衣上床,倒身而卧,”一连串的动作来表现她那“千金身价”、“待价而沽”的心理。这是名妓的生活处境决定的。她在醉酒时,秦重对她格外体贴,她才觉得秦重是个忠厚老实的好人,但她仍在“市井之辈”与“衣冠子弟”之间徘徊不定:虽然“千百中难遇此一人”,“可惜是市井之辈,非是衣冠子弟,情愿委身事之。”及至受到吴八公子的侮辱欺凌后才明白那些“豪华之辈、酒色之徒”只有“买笑追欢的乐意,哪有怜香惜玉的真心。”这才做出决定:“我要嫁你。”莘瑶琴终于在严酷的现实对比下清醒过来了,对秦重坦言:“布衣蔬食,死而无怨。”
如果说莘瑶琴经过事实的教育对比而看中了秦重的忠厚老实,那么杜十娘究竟看中了李甲什么呢?想那李甲第一无才,“自幼读书在庠,未得登科,援例入于北雍”,算来只相当于今天的自费生;第二无财,“囊箧渐渐空虚,手不应心”。而那杜十娘国色天香,聪颖过人,又有不下万两黄金的家私——百宝箱,何以对李甲情有独钟?除了我们赞扬的杜十娘对爱情坚贞执着外,谁也不能排除她恰恰是看中了李甲的门第。她满心希望借着李甲的情份,借着李甲的家世门第,可以跳出欢场卖笑的火坑,希望能被布政老爷“收佐中馈,得终委托”,从上层阶级那儿乞讨一种合于市民口味的生活。
杜十娘有才有貌,又有百宝箱,这些是她的资本,她正是想凭借这些资本向封建权利和地位挑战,以达到金钱和权利地位的妥协。她想和布政老爷作一笔交易。从她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处在上升时期的小资产阶级的影子。风尘女子分外期望找个有权势的人从良,商贾们也同样渴望找个官僚做靠山。越是处在最底层,对权利越是向往。可是杜十娘作为商女的形象最终还是败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势力下,就像中国的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强大的封建势力扼杀下最终胎死腹中一样,这是社会的悲剧。
封建地主阶级推行多妻制,又以嫖妓补充婚姻的不足。但他们又道貌岸然地保持着他们的尊严,入室须门当户对,名媒正娶,以维护其世系的利益,这恰恰是出身微贱的杜十娘难以抗衡的。是的,布政老爷也许会爱上那只百宝箱,但对杜十娘这样的风尘女子,他是不会允许她登堂入室的,这会玷污他的家世门风,而这正是他尊贵社会地位的基础。就算他见钱眼开,先贪了那万两黄金,而杜十娘也必然不能在他的家庭存活下去。难保李布政不会先贪了她的百宝箱,再将她转卖他人。李布政会爱钱,但他更爱自己的地位。
  我们再来看看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命运吧。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阶层,经过一百五十多年的蛰伏,终于在明中叶后蠢蠢欲动,要破茧而出了。他们一天天财大气粗,颐指气使,他们妄图想依靠金钱打败或是换取一点权力。
商人行商,免不了要同各种官员打交道,他们经常受到各级官吏的敲诈勒索。他们深深感受到权势的魅力和没权力的痛苦。官吏大权在握,而商贾只是他统治下的小民。可是在后者手中,却有着使官员们眼红心动的钱财。事实证明,商贾们要想获得更大的利益,并且保持这种利益的持久性,权力是最好的工具,于是,商贾们便对政治权力表现出极大的向往与追求。但是,当权者仅仅是为了钱,而并非愿意与这些下等人来分享手中的权力,他们极力维护那等级森严的尊卑制度,于是两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起来。直到清兵入关后实行闭关锁国的统治政策,中国的资产阶级终于敌不过强大的封建势力的扼杀,胎死腹中了。
(三)金钱资本使道德沦丧。
那么,如果杜十娘抛开门第观念,带着万金之资,找个像秦重那样的市井小民下嫁,岂不就能平安幸福地过完此生了吗?似乎只有融入市井阶层才是她唯一的出路。真的就如此吗?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封建势力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的金钱冲击下,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吧。
新兴的资产阶级自恃拥有雄厚的财力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冲击,他们提出了以金钱为中心基础,树立新的伦理道德观念,建立新的尊卑秩序和人际关系的要求。而一旦金钱被推为至尊,那么千百年来被尊崇的观念必会遭到怀疑和否定,原先被视为神圣的东西也难免受到亵渎的命运,也正是在这时,封建伦理道德遇上了空前的危机。
昔日孟子曾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在封建社会里历来被奉为基本的行为准则。五伦成为封建社会的道德基础,我们来看看明末的情形又如何呢?当时的小说家们以形象的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
李渔在一篇小说中写到:某老人有两个儿子,他在儿子家过活是“熬得骨瘦如柴。”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一位无嗣的老人,后者告诉他说:“我近日承继了两个小儿,倒还孝顺。”并邀有子的老人同去享用几日。第一天,据说是大儿子供给,“只见美味盈前,异香扑鼻”;第二天,是二儿子供给,“又见佳酥美肴,不住地搬运出来。”一连几日,天天如此。有子的老人非常羡慕,提出要见见那两位公子,看看他们为何会有“这样的孝心。”无嗣的老人道:“要见不难,待我唤他们出来就是。”就向左边唤道:“请大官人出来。”伸手在左边袋里摸出一个银包,放在桌上。又向右边唤道:“请二官人出来。”伸手在右边袋里摸出一个银包,放在桌上,道:“这就是两个儿子,老兄请看。”有子的大惊道:“这是两包银子,怎么说是令郎?”无嗣的道:“银子就是儿子了,天下的儿子哪还有似他孝顺的?要酒就是酒,要肉就是肉,不用心焦,不消催促,何等体心。他是我骨头上挣出来的,也只当自家骨血。” 。“银子就是儿子”这是老人从辛酸的遭遇中总结出来的教训,而“天下的儿子那里还有孝顺似他的”一语,就是对当时社会上的孝道沦丧的概括。
五伦之中,紧排在父子之后的便是夫妻。封建社会里,对妻子来说,贞操极为讲究,也是要求极严的问题。可是,一旦钱财在婚姻方面上升为第一要素,对妻子的贞操的处理方法便会不同,当钱财与贞操发生冲突时,是否还要遵循传统的道德观念就要从长计议了。
凌蒙初笔下的开小酒店的李方哥竟然为了银子主动唆使妻子去与富商勾搭。事情的起因是徽商程朝奉看上了李方哥的妻子陈氏,便带了银子去说:“我借来用用,仍旧还你。”并还讲明这是“现钱买现货,愿者成交,若不肯时,也只索罢了。”该如何决定全由李方哥自己拿主意。面对程朝奉留下的那锭样银,李方哥夫妻俩便商议开了:
李方哥说罢,就将出这锭银子放在桌上。陈氏拿到手来看一看道:“你男子汉,见了这个东西,就舍得老婆养汉了。”李方哥道:“不是舍得。难得财主家倒了运,来想我们。我们拼忍着一时羞耻,一生受用不尽了。而今总是混帐的世界,我们又不是什么阀阔人家就守着清白,也没有人来替你造牌坊,落得和同了些。”、、、、、、陈氏见说,算来也不打紧的,当下应承了“就守着清白,也没人来替你造牌坊”一语是李方哥劝说妻子的理论根据。这个小商人已经习惯于用生意的眼光看待世间的一切,他并不把贞操看成一种道德规范,只是感到守着清白却无报酬,这件事算来太不合算,既然能换点银子,不如“落得和同了些。”
五伦是封建统治的道德基础,是人们的五项基本行为准则,现在连这些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世风如此,难怪杜十娘对她的百宝箱寄予极高的期望。色艺双绝,又有万金之资,她有什么样的理由选择秦重而不选李甲呢?前者可以给她一生平静恬淡的生活,而后者却可以给她一个尊贵的名分,即使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妾,比起青楼卖笑的卑贱,其身份的转变也会更令她向往,这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仅凭这点就对杜十娘横加指责。即使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杜十娘若选择了秦重,恐怕仍有许多人会羡慕秦重是“白白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更何况是那个追名逐利的社会,所以杜十娘的局限是社会的局限,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资本主义的萌芽,商贾势力的膨胀,使得道德沦丧、人欲横流。正如马克思所说:“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的关系。”这虽为我们所不耻,但我们从整个社会发展历史来看,这无疑又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随着商贾势力的萌动膨胀,几千年来等级森严的伦理道德日趋土崩瓦解,这对人们的思想领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解放。人欲横流的世风,标志着千百年来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正统的禁锢人欲的思想被抛弃,从封建社会迈向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飞跃,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滚滚车轮。在当时,在沉寂了千年的封建制度笼罩下的中国,这些思想振聋发聩,打破了人们的思想枷锁,让人从禁锢下解放自己,追逐一下自我欲望,这是人性的解放,更是时代的进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6
1.(女性地位)古已有之的封建纲常与男子的绝对至尊,注定了女子丧失一切权利或是享受一切男子应允下的权利,包括爱情。古代女性地位低下,一个女人,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又谈何容易。更何况,杜十娘所追求的,又不是一时的欢爱,一般的婚姻,她要追求一种人间真情。所以,杜十娘才苦心积攒"百宝箱",希望用"百宝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用"百宝箱"来换取真正的爱情。在选择李甲托付终身之时,杜十娘又一直不肯把"百宝箱" 的秘密告诉李甲,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但是,杜十娘太天真了,在利欲熏心的社会里,在充满铜臭的人与人的关系中,哪有什么真情可言!她的希望是注定要破灭的,她的悲剧是注定要发生的。
2.(婚姻角度)我们再来看看作为封建秩序制定者的男性。作为在封建社会中有权享受教育权利的群体,男性不断受到已有统治思想的浸淫,并且不断使之丰富牢固。男了所谓的“爱”女子,如同商贾爱财、农民爱地一般——以女子是否有价值为前提。 而杜十娘地位卑下操贱业,为出身名门的李甲家庭所不容,李甲散尽钱财心存胆怯(无论是慑于父命还是怯于世情),思前想后终于还是将她卖给盐商。古代婚姻一门当户对为前提,而杜十娘的前身又是从事妓女这更加不可能了,从价值角度来说,杜十娘在李甲心中恐怕仅仅只是个花瓶或者玩物罢了,他更不可能娶杜十娘。 3. (社会风气)杜十娘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同时又交织着利害关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生长真情的土壤;在这样的社会里,真情就像柔弱的嫩芽,没有养料和水分,只有枯萎和死亡。杜十娘太有尊严了,太相信人性的力量了,她甚至误以为金钱可以买来真情。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本来就算李甲负义,杜十娘太可不必投水自尽,她有青春,美丽,还有金钱,她还可以另寻他欢,就算独自一个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吃人的封建礼教,自私自利的人际关系,使杜十娘彻底的失望了。一个曾经对自己感激涕零的人,一个自己真心爱的人,只为"一千两",为个人私利,就不惜背信弃义,断然出卖自己,而且还面有喜色,心无愧意。试问天底下有什么地方可以容纳下这样一个弱女子,可以容纳她追求美满的生活 试问又有何药物可以治疗她那颗破碎的心,可以抚平她灵魂的创伤 杜十娘,她只有用骂来表示内心的极大愤慨,只有用死来反抗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来保存自己的尊严和清白!。杜十娘沉下江去的不是"百宝箱",是人性,是道义,是良知,是人心,因为当时社会容不下这些东西,杜十娘始终没能躲开礼教的罗网,成为一个金钱和利益的牺牲品。杜十娘,看错的不是李甲,而是看不透封建制度和礼教对人性的毒害和摧残,看不透金钱和利益对人间真情的践踏与戕贼。而李甲,孙富之辈,只是成了间接的杀人凶手而已!
4.(人物遭遇)小说从生活出发,真实地描写杜十娘从生活经验中产生的聪明和机智的性格,并作了热情的赞美。长期的悲惨的生活,使她对周围的环境,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表现在她对跟老鸨的关系和跟李甲的关系的处理上。她看到,对于贪得无厌而又冷酷残忍的老鸨,金钱将成为她在特殊条件下争取自由幸福的一种手段。要跳出火坑,第一步就要赎身,她不期待别人,她靠的是自己。她在刁钻阴狠的老鸨身边,竟然一点一滴地积赞起来那样一笔惊人的财产,而且事先寄存在信得过的姊妹们那里,成功地防范了老鸨的突然驱逐。由此可以看出她的心计,也可以看出她为争取自由幸福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她的机警在对李甲的态度上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她“久有从良之志”,是经过长期的观察、比较才选中李甲的,不是贪图他的钱财,也不是看中他贵族公子的地位,仅仅是因为他“忠厚志诚”,可以依托,才“甚有心向他”的。尽管如此,由于她在“七年之内,不知道历过了多少公子王孙”,对贵族官僚子弟的浮浪习性,同样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和警惕;因而在决心将自己将来的幸福寄托在李甲身上的同时,仍然对他不能完全放心,仍有所保留,还要不断地继续观察他,考验他。她私下存有那么多钱,拿出三百两银子来赎身可说是轻而易举之卒,但她没有这样做,而是让李甲去筹划赎金。直待他“奔走了三日,分毫无获”,又三日无颜上门,既羞且急,“眼中流下泪来”时,才答应拿出私蓄一百五十两,另一半仍要他去筹划。她的那只“百宝箱”是未来的命运和生活之所托,却一直严守秘密,不告诉李甲。在赎身之后,对将来何处安身,如何生活,十娘心中早作了妥善的全盘考虑,但她并不主动告知李甲,而是先问:“吾等此去,何处安身?郎君亦曾计议有定着否?”在李甲回答尚未有万全之策时,她才讲出自己的考虑。同时,小说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爱情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或者在内心她的过往经验告诉她对男人的信任是极有限度的,这个限度需要经过一定时间与相关条件的考察。但是她的考察证明自己所托非人。这不免是遗憾的,深深的绝望最终导致她的死亡。
如果满意采纳,请给分哦,追问

就以上几方面,你能给几个建议让杜十娘改变她悲惨的遭遇呢
谢谢

追答

中国女子自古就有一种独特的复仇情结,那就是在自己死后用社会舆论来压迫官府治仇人的罪--最好是死罪,以此来向仇人索命复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自己当众自尽,实际上是她选择的复仇方式。她已经看透了李甲是个伪君子,所以她不仅要沉掉财宝让只认钱的李甲心疼,而且还要用自己的死唤起周围的人,特别是用舆论压迫官府对李甲进行追究,追究他的逼死人命罪。 所以杜十娘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放下心中对李甲的怨,对孙富的恨,放下这个打算和报复,愿意接受她步步精算,结果所托非人的错误。

杜十娘追求的不是短暂的欢爱,也不是形式上的婚姻,而是一种相互珍爱与尊重的真情。在长期的妓女生活中,她受尽欺凌,当她苦心经营终于从良后,得到的却是被欺骗、被买卖、被遗弃。在这个人格、尊严、良知、情感等作为商品买卖的社会环境中,她追求真爱的理想破灭了,所以她选择了以死抗争。所以杜十娘已经对爱情,对人生,产生绝望,不在愿意让自己在走下去,面对活下去的生活。所以杜十娘想要改变遭遇,需要重新打起勇气,对生活充满希望,觉得活下去还有意思,还有盼头。以后的生命里还有人愿意懂她,疼她。
以上几点为内在建议,而外在却几乎是决定性因素,杜十娘的职业是为世人所不齿的,所以她必须得到公平的对待,或者说是尊重,否则就算她心中还愿意活下去,可金钱和权势对人性的腐蚀,传统观念对女性尊严的无视和戏弄,最后的结果必然还是一样,逼死杜十娘的是社会。她的内心她的仇恨也是社会导致的。

第2个回答  2013-11-26
《杜十娘》是冯梦龙根据同时代的文人宋懋澄(1565—1616)的《负情侬传》改编而成的。

故事叙述的是:明万历二十年间,京师名妓杜十娘为了赎身从良,追求真爱,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太学生李甲。可李甲生性软弱,自私,虽然也对杜十娘真心爱恋,但又屈从于社会,家庭的礼教观念,再加上孙富的挑唆,他最终出卖了杜十娘,酿成了杜十娘沉箱投江的悲剧。
从作者所发生的时代分析,当时明代女性地位属于卖身文书称为“婚书”的历史背景,正如潘金莲成为坏女人样板一样,女性地位、婚姻与社会风气是分不开。其主要原因是女性属于社会上弱势群体,要想得到尊重,唯有自强,团结。
杜十娘名垂千古,并不是因为那傲人的美丽,而是因为她那铮铮的傲骨,和永不屈服的倔强!杜十娘人物性格及遭遇创作,也显示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不满,欲以己之所学所长去报国定天下的胸怀大志。顺便提一句,作者三次参加进士科举,却都未中第,仍无他可施展自己报负的机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1-26
列个提纲,你自己完善
1.旧社会女人没有地位,风尘女子更是如此,只是取悦男人的工具。
2.旧事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只能从一而终。
3.女人是感情动物,爱上一个人,就无条件的信任那个人。正是如此,当她发现被骗时,也就更痛不如生,万念俱焚。这是爱情的悲剧
4.中国旧社会嫖娼一直是合法的,男人以此为乐,种种
5.和新社会对比。(1)女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女人能顶半边天。(2)新社会卖淫非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