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这个名字的由来

常德以前不是叫朗州吗 为什么改成常德啊

从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一支古老部族,一直活动在湘西北(今常德)一带。这支部落,史藉中统称为“百濮”和“群蛮”。常德处于沅水下游,古代为出入滇黔必经之地。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史记》和《资治通鉴》载:“秦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六国……,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楚人拥有“黔中”相当于战国中期偏早。屈原《离骚》云:“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以陈辞。”诗人言“济沅湘以南征”,当是追忆楚自文王以来对南方夷越、百濮的征伐事业。《史记》载:“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蜀中郡守张若伐楚,取得巫郡和江南,设为黔中郡。”《后汉书·南蛮》说:“汉兴改为武陵。”可见,传说张若伐楚,夺取“黔中”地后,在此筑城是可信的。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常德人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考证:常德地下有三个文化堆积层。第一文化层(上层)器物以明清砖瓦和碗、碟为主。第二文化层(中层)有唐开元通宝、宋崇宁通宝钱、双凤纹铜镜及陶瓷器。第三文化层(下层)出土物有:陶罐、陶豆、铜矛,为春秋战国时期之物。可见,这第三文化层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无疑。常德城就是在此基础上堆积起来的。据此,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周新国先生推断:常德古城始建于战国时期,迄今已是2290年左右。

麻烦采纳,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7
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在鼎州设常德军,后升州为常德府。此名取材于《老子》“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和西汉毛氏《诗·常武》序“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焉。”其义为上行德政,下安本分,谓之常德。
第2个回答  2013-09-22
常德古时候称朗州!
现在别名柳城!
德就是德山!
第3个回答  2020-11-18
常德其名之由来

中国人总有一种徘徊不去的故乡情结,我的人生学术规划之一,就是做出令自己满意的常德方志研究。在外漂泊日久,无文献以为凭倚,然终未易此心。幸尚富春秋,勉力以行之。我参考近世以来之研究著作,虽我以敬意体察之,然可资借鉴者真无一矣。方志本为偏门之学术,近代新史学以来,传统史学研究已然断绝。遂使我常德之方志研究者已近无人,且有成果皆是拾马克思主义之余屑。
才疏何敢补天阙,我虽识不足然心有余,终望能补前贤谬误不足者于万一。行百里者,终将积洼步以成之。故勉力以成叙说之草稿,草书常德其名之所由来。鸿篇巨制,全文完稿之期,尚未可知也。姑成此篇,以俟来日矣。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常德为古名郡,位于今湖南省西北部,左包洞庭之险,右扼五溪之要,素有“荆楚要地,川黔咽喉,湘西门户”之称。其地为《禹贡》所分九州之荆州地区。战国之时属楚地。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武陵区城东建筑城池。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西汉取高祖刘邦“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此后下辖之汉寿县为荆州刺史之治地,清顾祖禹《读史书舆纪要》载,汉寿,今常德府东四十里有汉寿故城。(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徙治襄阳,清同治《武陵县志》记载:“汉寿城,县东北六十里,本汉索县城,武陵郡治焉,汉顺帝更名汉寿,移荆州刺史治于此,俗名“崆巄城’,悉为居民田业,遗址尚存”。汉寿之名,或得之于“汉家天下,万寿无疆”之意,窃以为。
三国东吴时期,黄龙现于汉寿,故又名龙阳。据《常德文物志》记载:索县汉代城,位于常德市东门外30公里处的断港头乡城址村,城址遗迹至今犹存。汉寿不仅走出了像易顺鼎一样的大诗人,也留存了许多诗人关于此地的诗篇。
《汉寿城春望》即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之诗作,诗曰: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此后常德隋、唐时代名曰朗州,上例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曾经做过朗州司马。五代为楚王马殷所据。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2年)易名鼎州。政和七年(公元217年),置常德军,是“常德”一名在历史上的首次出现。据《方舆览胜》等书记载,常德是沿《诗经·大雅》、《常武》诗序中:“有常德以立武事”一句而命名。
这里必须要厘清的概念是:“常德”二字的连用在先秦典籍中并不是只有《诗经》一例,其它诸如《老子》:“常德不忒”云云,也属常见;另外徽宗皇帝置常德军,虽然是“常德”作为名称的首次出现,但并非是等同于今日之常德的意思,也不是地域称谓。据《宋史·徽宗本纪》:“政和七年,三月,丙申,升鼎州为常德军”。政和七年,即公元1117年,是“常德”作为名词的首见,但它并没有因此而成为地域称谓。到了公元1205年的开禧元年,南宋理学家李焘还在《善卷祠记》里说祠的地点是“常武之德山”。可见政和年间的“常德军”事件,并不是今天常德市名的由来。
作为常德最著名的别名,“武陵”一名的来历,在梁刘昭注《先贤传》里有一番朋友间的问答记录,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参考:“晋太守赵厥问主簿潘京曰:‘贵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为所攻破。光武时移东出,遂得见全,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注:高平为陵,’于是改名焉。”(见《方舆览胜·常德府》)
屈原辞赋中提到过很多常德的地名。在屈原的眼中,常德的山水是那么美好,常德的草木是那么的可爱(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君兮未敢言……)。在后人眼中,这里不仅仅是陶渊明理想中的桃花源,此处风土民俗还是“俗尚淡泊,多淳朴,少宦情,以黄老自乐,有虞夏遗风”(《嘉靖常德府志·风俗》)。
常德之文化底蕴,蕴含在“德”字之中。如果说“德”的意义包罗太广,那么具体而言常德之德,可以说郁结于善卷一人,这位三皇五帝时代,辞却至尊之位,隐居枉山(今德山)的有德者,正是常德精神的典范。研究常德文化,善卷是一颗耀眼的星石,当以一整篇文章讨论之。面对故乡之风物,人皆不免有溢美之辞,故略取陈珂《武陵志前序》之所言,以概括常德整体之风貌:“夫武陵,古昔为荆楚之僻隅,自汉以来不得为通都。然俗尚淡薄淳朴,少宦情,知节义,有虞夏之遗风。其间人物名流固有珠履三千而豪侠一时,哀形《九歌》而骨鲠终生者;有博学潜默而屡辞徵聘,天才过人而一代谈宗者;有克服五溪而惠爱无穷,同居数世而孝义可尚者。抚卷拭目,不能无思今怀古之叹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27
 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取《诗经·常武》小序“有常德以立武事”之义置常德军而得名。
  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区城东建筑城池,迄今2200多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
  公元前30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代的遗迹40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
  澧县彭头山遗址的发掘证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制和陶器制作技术。距今7000多年的石门皂市下层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这时期生产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制的斧、凿等砍伐用具和鱼网坠,并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生产简单的饮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乡汤家岗遗址,反映了常德当时以母性为主导地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乡划城岗遗址,是常德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有力证明。这时期生产工具大为改进,石器钻孔、切割和抛光技术比较成熟,陶器普遍采用慢轮修整。
  商周时期,常德境内人丁兴旺,经济繁荣。全市共有商周时期遗址550多处,出土物有镞、簪、鱼钩、熔铜炉等。春秋战国是历史上社会变革时期,常德境内有上千战国墓,有桃源采菱城、临澧申鸣城、澧县鸡叫城、临澧宋玉城等战国时期的城址。
  楚顷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秦代,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恢复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溆浦县)又迁往临沅县。顺帝阳嘉3年(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现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三国时,常德市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代,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代,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清代,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
  1914年,湖南省政府废除府、厅、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隶澧州各县由武陵道直辖,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仅存省与县两级,常德各县直属省管辖。公元1935年,国民政府在沅陵县设立湘西绥靖处,将19个县绥靖县划为5个行政督察区,设行政督察专员,专员兼任驻地县长。公元1936年,国民政府正式设立专员公署,石门、临澧、澧县划在第二区。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设立行政督察区,第二区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沅江、汉寿、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桃源等11个县,专员公署治所由慈利县迁往常德县。民国29年,湖南省调整行政区划,行政督察区第二区改为第四区。1938年11月,第四区从常德迁往澧县,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也称常澧区专员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区各县先后获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组建的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及全体工作人员抵达常德城。常澧专署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澧县、临澧、慈利、桃源9县。8月中旬,各县相继成立人民政府,并分别于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区更名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简称常德专署)"。
  1955年2月16日,根据省人民政府已改为省人民委员会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区专员公署改为湖南省常德专员公署。随后,各县市人民政府人民政府都改为人民委员会。
  1962年12月30日,国务院424号文件批准,恢复益阳专区,益阳市及益阳、桃江、南县、沅江、华容、安化六县划归益阳专署管辖。
  1966年3月,常德专区生产领导小组成立,代替常德专署行使职权。4月10日,专区生产领导小组撤消,成立常德专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1月,其名称改为常德地区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行使原专署职权。3月至9月,各县(市)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取代人民委员会。
  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撤消,常德地区行政公署成立。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县(市)撤消革命委员会,恢复县(市)人民政府。
  1988年元月,国务院以国函[1988]18号文件批准,撤消常德地区,建立省辖常德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1988]22号文件通知,撤消常德地区和常德县,设两区,原常德市改为武陵区,原常德县改为鼎城区,两区行政区域不变,津市市为省辖县级市,省政府委托常德市代管。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选出正副市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