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解释:“六国纵约,特欲摈秦而已”中的“特”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解释:“六国纵约,特欲摈秦而已”中的“特”是什么意思

“六国纵约,特欲摈秦而已”中的“特”是“仅、只、不过”的意思。

原文:
  杨慎曰:六国纵约,特欲摈秦而已,曾不能出一师,以为秦患故秦得以闭关避敌养其全力者十五年故能制胜而无弊。诸侯所以摈之,适所以成其王业耳。故老泉曰封谋臣,礼贤才,以并力西向,则臣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何景明曰:老泉论六国赂秦,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选自徐乾学《古文渊鉴正集》)

译文:
  杨慎说:六国相约合纵,只是希望借此摒弃秦国而已,并不能发出一支部队,使它成为秦国所担忧的祸患,因此秦国能够闭关躲避敌人,用十五年时间修养自己的全部力量,所以它能取得胜利却没有缺陷。诸侯摒弃秦国的手段,恰好是秦国成就王业的原因。所以苏旬说应该加封谋臣,礼遇有才能的人,以此合力西向,那我就担心秦国人吃东西都不能下咽了。何景明说:苏洵谈论六国贿赂秦国,可以说是有很深的思考、具有先见卓识的人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29
1.兵:兵器
  2.善:好。
  3.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4.道:原因
  5.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6.率:都,皆。
  7.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8.完:保全。
  9.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10.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11.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12.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
  13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与父辈.
  14.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斩荆棘,已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苦。
  15.视:对待
  16.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1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8.厌:同“餍”,满足。
  19.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也越急。奉:奉送。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
  20.判:决定。
  21.至于:以至于。
  22.颠覆:灭亡。
  23.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24.事:侍奉。“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25.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26.终:最后。
  27.继:跟着。
  28.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29.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30.既:已经。
  31.免:幸免。
  32.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33.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34.斯:这
  35.始:才
  36.速:招致。
  37.再:两次。
  38.连却之: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
  39.洎:及,等到。
  40.以:因为
  41.谗:小人的坏话。
  42.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赵国的都城。
  4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
  44.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45.向使:以前假如。
  4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
  47.当:同“倘”,如果。
  48.易量:容易判断。
  4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50.礼:礼待。名作动。
  51.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动。咽:吞咽。
  52.势:优势。
  5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劫持。
  5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作状。月,每月,名作状。以,而。
  5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56.势弱于秦。于:比。
  5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
  58.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以,凭着。
  59.下:指在六国之后
  60.从:跟随。
  61.故事:旧事,先例[4] 。[2-3]   [5] [6] 白话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他土地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2]
第2个回答  2015-01-29
这里表强调,目的,可以翻译成只是。六国合纵的约定,只是为了排出秦国而已。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5-06

“特”在这句话中的意思是“只是、仅仅、就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