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求学上进的古文名句

要古文名句!

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出自唐代诗人颜真卿的《劝学》

原诗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自两汉佚名的《长歌行》

原诗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出自宋代诗人朱熹的《劝学诗》

原诗

《劝学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译文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4、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出自唐代孟郊的《劝学》

原诗

《劝学》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译文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来。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原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7
名句有: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戴尔·卡耐基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勤奋是好运之母。 --富兰克林
奋斗是万物之父。 --陶行知
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孙中山
所谓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 --德怀特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门捷列夫

古文有: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论语>>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渊陶渊明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毁读书迟.--颜真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老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5-16
诗言志,歌永①言,声依永,律②和声。
出自《尚书•舜典》。《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为孔子选编而成,事实上有些篇是由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即《今文尚书》。 ①[永]同“咏”。 ②[律]音律,乐律。

辅①车②相依,唇亡齿寒。
出自《左传•僖公五年》。《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旧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近代学者一般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春秋各国史料编纂而成的。《左传》是一部叙述春秋时期历史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共269午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①[辅]面颊。 ②[车]牙床骨。

黍①稷②非馨③,明德④惟馨。
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最早见《尚书•君陈篇》。 ①[黍(shǔ)]黍子,黏黄米。 ②[稷(jì)]不黏的黍子。黍稷在这里泛指五谷,为祭祀的物品。 ③[馨(xīn) ]芳香。 ④[明德]美德。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

不以一眚①掩大德。
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①(眚(shěng)]过失,过错。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

立德立功立言。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言之无文①,行②而不远。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①[文]文采。 ②[行]流传,流行。

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论语•学而》。《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论语•为政》。①[耳顺]一听见别人的言语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规矩
第3个回答  2007-05-11
范仲淹做了一篇《岳阳楼记》,整整三段写景,文体实在有些轻浮,难怪尹师鲁要
讥讽它是“传奇体”。幸而最后一段写出了两个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才使人把这篇文章刮目相看,列入“观止”的“古文”。
去年苏州人纪念范仲淹,在范家祠堂里上了一块匾,题四字曰“先忧后乐”。于是
这两个名句又引人纷纷议论了一阵。
我仔细想想,这两句话也很有些不对劲。天下老百姓还没有什么忧虑,可知还在太
平天下,你范仲淹却忧起来了,忧些什么?惟恐天下不乱,领导天下老百姓跟着你转乐
为忧吗?天下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很好,大家都很快乐的时候,惟有你范仲淹却并不快乐,
还在忧。忧什么?杞人忧天吗?等到人民快乐过去,天下形势有些不妙现象,人民开始
有些担忧了,而这时,你范仲淹却乐起来了。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可乐的呢?除非是幸
灾乐祸。
两个名句,一经分析,实在只有一个意义:人民快乐的时候,你忧愁;人民忧愁的
时候,你快乐。
不和天下人民同感情,这是爱国主义吗?
第4个回答  2007-05-16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是宋濂
译文是: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天下群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