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有其人?

如题所述

应该没有这人!是虚构的!
穆桂英
1.穆桂英 - 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原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以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帅时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穆桂英的"穆"姓,卫聚贤《杨家将及其考证》一文,以为是"慕容"一语的音转。慕容氏作为古代鲜卑贵族,久有尚武的传统。欧阳修《杨琪墓志》写到:"杨琪初娶穆容氏,又娶李氏。"杨琪是杨文广的堂兄。翦伯赞先生曾经在《杨家将故事与杨业父子》中指出,杨琪既娶于穆容氏,杨文广与穆容氏联姻,自然也是可能的。

穆桂英的家乡,《保德州志》说是"穆塔村"(又写作"木戈砦")。"穆柯寨" 或"木戈砦",也就是"穆家寨"、"穆家砦",一如"杨家庄"之作"杨各庄"。此外,据说北京密云和顺义也各有"穆家寨",同样传说是穆桂英的家乡。这固然反映了民间杨家将传说的广泛流行,也可能与慕容氏等少数民族在塞上的广泛分布有关。

2.穆桂英也是个“杨门女将”。她是杨宗保的妻子,也就是杨业的孙媳妇。虽然历史上无证据证明穆桂英战场上的功劳,民间却流传了许多故事。

穆桂英与佘赛花有许多共同点。她们她们都不是中土人。佘赛花是佘族人,穆桂英是穆家村来的;她们都在战场上认识了丈夫。佘赛花是因为打败了杨业,杨宗保也是穆桂英的手下败将;她们俩人的武功也都比自己丈夫的高。

穆桂英比佘赛花高出一筹的是战术。许多她的故事都关系到她的战略。佘赛花的战争故事却是寥寥无几。

杨家将都是豪杰,都会为国家付出一切代价,特别是杨门女将,可说是中国历史上得到最多敬意的女性。

3.穆桂英及杨门女将的结局

在大多数叙述杨门女将的故事中都没有提到杨门女将的结局,除了有些故事中曾提到大刀王怀女是在平定侬智高叛乱时被敌人用车轮战,筋疲力尽之后不慎掉入陷马坑,被敌人乱刀砍死。杨门女将中的杨八姐则是在一次平定湖北当地土著叛乱的战斗中阵亡。比较系统的有关杨门女将的结局故事出自甘肃武威地区。

大破天门阵之后,穆桂英等十二名杨门女将奉命出征西夏。在虎狼峡(今古浪峡)遭到西夏的阻击。英勇的穆桂英,眼看从峡正面夺关难以突破,便举目向峡西山峰望去,只见头顶上紫雾祥云缭绕,古松翠柏依崖托云,那险峻的石峰直插云空,在层峦屏嶂之中,向东横空伸出一个悬崖,便想攀上它去以便观察敌情,可是上崖无路,大队人马难以登攀。穆桂英只好带了两名女将,寻到一条微径山道,紧紧扒着峭壁的光背,弯弯曲曲,从山脚伸到山顶她们便沿山径爬去,不知爬了多少时辰,也不知摔了多少跤爬呀爬呀,呀攀呀,终于爬到那座突兀的悬崖。登高远望,视野顿开。

穆桂英向峡口了望,只见峡口处密密麻麻到处都是西夏的兵马。穆桂英正看得出神,突然一阵密集的冷箭射来。穆桂英等三名女将当场中箭身亡。原来西夏见此崖地势险要,早就在崖西埋伏了一支西夏兵。见穆桂英攀上来观察地形,就下了毒手。

留守在崖下的其他几名女将见穆桂英中了埋伏,便赶紧一起上来救援。但是悬崖实在太陡峭,只有九名杨门功夫最好的女将爬了上去。西夏伏兵见只有几个人上来人就一齐杀出,要抓活的。杨门女将们挥剑跟西夏兵将展开一场厮杀。由于寡不敌众,女将们最后全部牺牲在崖顶。

穆桂英死后她和其他几位女将的首级被西夏人割去号令。无头尸体则抛到滴泪崖下。后来杨家从另一路进攻的女将杨满堂率领援兵赶来将穆桂英等人的无头尸体收殓安葬。这就是杨家将坟。佘太君闻讯赶来祭奠,追悼亡灵,悲恸而哭,声震山岳,感动了鹰嘴山崖,山神流泪不止,泪滴化作山崖石子沿崖滚下。后来,此崖就被人们叫做“滴泪崖”。

现在当地还有滴泪崖,杨家将坟等等古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01
(一)历史上没有穆贵英这个人。
(二)戏曲中的穆贵英是曾经两次挂帅——
穆桂英挂帅故事梗概(简介)
北宋时期,辽东安王兴兵造反,边关紧急。宋王命令王强汇集京师武将,在校场比武点帅。但奸臣王强嘱他的儿子王伦夺帅,以便将来共掌兵权,篡夺朝政。杨家将自破了天门阵,保住宋王以后,只剩下了佘太君、杨宗保、穆桂英、杨思乡、文广和金花等人。佘太君因宋王无道,携子孙辞官回河东,已经二十余年。一天,杨宗保将安王造反、边关紧急事禀报佘太君。余太君惦记国事,不知由谁带兵抵抗,遂派文广前往京城打探。文广、金花在京城看到王伦在比武场上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心中不忿,与王伦校场比武。他们先是以箭穿金钱眼取胜,后又刀劈王伦。宋王问明杨家情况,命穆桂英挂帅,文广、金花为马前先锋。文广、金花归来,将帅印交给穆桂英。穆桂英因对宋王昏庸、听信谗言不满,不愿意挂帅出征,用绳索捆了文广,准备进京辞官请罪。佘太君以国事为重,劝说穆桂英回心转意,打消了她的重重顾虑。穆桂英终于同意挂帅出征,去保大宋江山。出征之日,穆桂英全身披挂,威风凛凛,余太君亲自前来送行,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前往平定安王之乱。时年,穆桂英53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4-25
杨业或杨继业(?—986年),后汉及北宋军事家,杨家将第一代人物,又被称作杨老令公。他的父亲杨信在后汉曾任麟州刺史。杨业青少年时代为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的部属。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刘崇在太原建立北汉,杨业为建雄军(今山西代县)节度使,并赐名刘继业,让他长期镇守北方重镇代州抵御辽军。后来北汉君主刘继元降于宋太宗之后,杨业依旧坚持战斗,直至刘继元亲自招降。后杨业归降北宋,任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主要负责与潘美共同防御北方的辽国南下。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潘美、杨业为西路军主将。途中由于其他方面军失利,导致辽军的优势兵力正面与其决战。杨业主张避其锋芒,但遭到了其他将领的反对,并诋毁他怀有二心。杨业作为从前朝归降的武将,最忌讳他人的猜测。于是在明知前景不妙的情况下,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结果遭到了失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全军覆没。

杨文广(?—1074年),北宋将领。他是杨家将第三代人物,正史上他是杨延昭的次子。其父杨延昭是北宋前期名将杨业的第六子。《宋史》记载,宋辽“澶渊之盟”后,两国边境保持了约三十年的和平状态,但是到了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李元昊在今天的宁夏、甘肃一带建立西夏,秦中以西从此多事。

1034年,李元昊称帝,建都于兴庆。1040年,夏国入侵宋朝,至庆历四年(1044年),宋夏由于长期交战未果,和议。宋封李元昊为夏王。宋神宗时代(1068至1085年),宋夏曾有两次征战,至宋哲宗元符二年,宋夏再次协议,自此两国未再交兵。而杨文广就是在西夏崛起的时代扬名的。《宋史》上杨文广的首件战功是宋仁宗庆历年间参与讨平张海之乱,因功授殿直。庆历四年,“范仲淹宣抚陕西,与语奇之,置麾下。”也就是说范仲淹到陕西以后,召见了杨文广,与他相谈之下,觉得文广颇有创见,因此将他召请到自己的幕府任职。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岭南广源州的土豪侬智高造反。皇佑四年,智高陷邕州、围广州,杨文广随狄青征讨侬智高。皇佑五年,智高被平定,杨文广因功被授予统领“德顺军”的军职,署理宜、邕二州,然后再晋升为“左藏库使、带御器械”。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皇帝与群臣谈论到在地方负责守卫的边将时,认为“文广,名将后,且有功”,就提拔他为成州团练、龙神卫四厢指挥使,升迁为兴州防御使。

韩琦曾命杨文广在筚篥和擦珠谷筑城。其间西夏曾经来犯,被杨文广击退。建城后两城分别称为甘谷城、通渭堡。宋神宗熙宁七年,彼时宋朝在山西与契丹的边境修筑工事,契丹借故对宋朝的将领挑衅,又派人到宋廷施压,逼迫皇帝改变命令拆除工事,并且要修订疆界。当时屯军在河北定州(今河北定县)的文广知道这件事后,新仇旧恨再次涌上心怀,因为晋北一带是他的祖父杨业与契丹奋战三十余年而未果之地。所以他就开始准备向朝廷进献与辽作战的兵阵图和收复幽燕的军略,结果方略还未即上报,已约75岁的文广就病死在屯所(河北定县)。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宋元的民间艺人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间又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用小说评书的形式在社会民间广泛传播。然而根据某些历史考证,佘太君、穆桂英等人物并非真实存在,而是民间杜撰出来的。

花木兰(?——?)也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位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其真实性不详。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北魏,最初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后人创作了很多有关花木兰的戏剧作品,现代还将花木兰搬上电影银幕。

有时候野史太风行,反而正史不知道了。古代女子没什么地位,实在只有上达天听的“绝品”才能在史书中占一席之地,否则早湮没在历史里了。历史上的才女的特别多,美人也很多,就是因为才女有自己的诗文留下来,而美女有别人的诗文为证。
第3个回答  2007-04-25
我不同意穆这个人存在的说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