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崖》为什么“年轻人学儒中年人学道老年人学佛”?儒释道各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今天校易搜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年轻人学儒家,中年人学道家,老年人学佛教”?希望能帮到你。

儒释道,简称“儒释道”,是中国三大传统宗教。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孔子,以“仁”为最高信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宗教。道教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老子,他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无为而治”的道教核心思想,也是中国本土宗教。

佛教的创始人是印度的释迦牟尼,所以也叫“佛教”。汉代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佛教吸收了儒家的心性,中庸,道家的自然无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隋唐时期的——教派中国佛教!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到了元明清时期,“三教”甚至融合成了“三教合一”,也就是在道德标准上有了融合的趋势!于是,人们得出“道教根植于儒家,佛家留花,三教本是一家”的结论。我们去看看那些大学作家、大思想家,他们大多是儒释道三大家,比如王阳明、南怀瑾。

儒释道都有值得学习的思想精华。我们处在不同的时代,那么儒释道三教应该如何选择呢?其实我们最好年轻的时候学儒家,中年的时候学道家,老年的时候学佛教,这样更符合自然规律。正如鬼谷子老师所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1.年轻人学习儒学,积极行动,奋发向上;

千百年来,读书人潜心研究儒学,熟读“四书五经”,寒窗苦读十余年,只为做状元,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年轻人将个人荣辱融入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最终实现儒家倡导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积极人生目标。

年轻人应该充满活力,希望,斗志,积极行动,努力工作,努力创造自己的天空。正如一位伟人所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处于盛世,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身上。”

国学大师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说》更是激励人心:“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独立则国家独立;少年自由是民族自由;青少年的进步意味着国家的进步;如果青少年比欧洲优秀,那么中国比欧洲优秀;如果一个少年是地球的男性,那么一个国家就是地球的男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新年龄组,年轻人的年龄上限已提高到44岁。所以,在44岁之前,我们要精神饱满,锐意进取,以饱满的激情努力工作,充实自己的生活,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辜负自己的青春!

如何检查自己是否达到了这种状态?相比国学大师王国维《人生三界》的前两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登上高楼,望见天涯”,“衣阔任怨,为伊憔悴”。

2.中年学道家,学会看淡,学会乐观出世;

孔子在《论语》年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即三十岁以后,有自己的价值观;40岁以后,我有了自己的判断,不再感到迷茫。其实人到中年,最迷茫,因为年轻的时候欲望太多。W

正如主持人白所说,“中国有句话,40不糊涂,30是减法,40糊涂,不糊涂!我觉得40岁是这个时代最迷茫的。一般人到了三六十岁就开始迷茫了。我做这一切值得吗?有意义吗?我到底要做什么?30岁的时候你发现很多幸福目标都是和物质挂钩的,但是40岁就很难了!”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新年龄段,45到64岁,属于中年。白恰好属于中年阶层,所以这几年在演讲中经常谈到《道德经》,这也说明他积极开明,学会看淡人生,看好自己的出身。

但我们不可能生来就像古人一样潇洒。毕竟要养家糊口,要照顾老婆孩子。所以只能在出生和入世之间来回转换角色,舒服的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豁达!

咸丰7年,46岁的曾国藩在家守孝,被咸丰帝冷落。曾国藩情绪低落,经常对家人发脾气,但他很快反思自己,回想过去的处事方式是否妥当。最后借助道家思想,开悟了。贫穷会改变,改变是有意义的。通则长!

曾国藩在给家人的一封信中反省自己时说:“最近,我看到了天地之道。刚柔并济,不可偏废。太软了就弱,太硬了就坏了!”这句话说明曾国藩知道自己错了。以前他一生太强,彻底了就没徒弟了。以后他要刚柔并济。

他还请左为自己写了一副励志对联,“尊胜而惰,义为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时刻提醒自己用道家和儒家思想来引导自己做事。果不其然,曾国藩在咸丰8年归山后,改变了以往的处事方式,在事业上更加灵活、得宠、成功。

所以,如果我们人到中年,遇到人生困惑,不妨多了解道教,借助古人的智慧,把问题看透彻,这样我们就会豁然开朗,豁然开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通过学习道家,我们可以学会看淡:一是看淡名利,抬高境界和格局,自得其乐,逗留或无心逗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欲则刚,淡泊智慧等等;二是饮食清淡,保持身体健康,俗话说“真味淡而已”。人到中年,平平淡淡的生活是最幸福的!

3、老年学佛教,学会看淡,善良;

当今社会,有些人很小就成为“佛教徒”,无欲无求,无悲无喜,云淡风轻,追求一种内心平和的态度。其实这是非常错误和不理智的。年轻人应该有责任和担当。他们不要太贪图安逸,用学佛来逃避现实。所以国学大师南怀瑾强调:“不建议年轻人学佛!”

学佛需要悟性,悟性来自于生活经验。年纪轻轻看透红尘,其实是井底之蛙,自以为是,理所当然。世界那么大,你没见过。你怎么知道它看起来像什么?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万里路,阅人无数不如万里路;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点,名师指点不如自己。”年轻人如果没有读过万卷书,走过万里路,看过无数人,经历过人生的种种悲凉和艰难,又怎么可能理解得清楚透彻呢?

正如庄子所说,“井蛙不能对海说话,是因为它的视野受限于它狭小的栖居地;夏虫谈不上冰,因为它们的眼界受到季节的限制。你不能和一个见识浅薄的人谈大道理,因为他的眼界被他的学历束缚了。”。年轻人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缺乏

白还在一个节目中劝告“佛教青年”。他说,“人们总是教导我们要拿得起放得下,但如果我们放下一切,就不会有进步的动力和欲望。许多年轻的佛教徒成为佛教徒是因为他们放下了。没关系。是这样吗?佛教青年应该是——的另一种解读,来构建你的内佛。但却被很多人解读为:从二十几岁开始,我们面前只有枸杞和藏红花。以后不要抱怨,那不是佛青年,因为我很少听到佛抱怨。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当然,但最终,你要为你的选择付出代价。”

所以年轻人不适合学佛。奋斗的年纪请不要选择安逸!否则,当父母需要你的时候,你除了眼泪什么都没有;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除了羞愧一无所有;当你回顾过去的时候,你仍然一无所有,除了浪费的时间!

年轻人不适合学佛,但是老年人特别适合学佛,因为学佛可以让人学会看淡,变得身心愉悦,与人为善,进而延年益寿。正如孔子所说:“人老了,血气就弱了,就应该戒掉。”年纪大了,血气弱了,最重要的是戒贪。

老人学佛,学会修心,学会放下世间各种纷争和利益。不管情况是好是坏,他们都很满意。他们想公开看跌。儿孙自有儿孙之福,不要为他们做牛马!

以曾国藩为例。晚年也开始学佛,变得渴望匮乏,珍惜幸福,追求“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最佳人生状态。他还称自己的研究为“饥谨斋戒”,不求完美,只希望能发现一些缺陷。所以他晚年有福,不贪名利,能够死得其所。

南怀瑾大师也告诉大家: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里,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完美的,如果是完美的,他早就死了,因为佛陀所说的世界是有缺陷的世界;所以还是保留一些缺陷比较好。所以晚年学佛,有助于老人培养良好的心态,静心,修心,学会看淡,与人为善。而这才是人生最大的福气和福气!

结论:

学习青年儒学,积极行动,打造事业基础;学中年道学,学会看透光明,保持吉祥;向老佛教徒学习,学会看淡,心态好,延年益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