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祥群星灿烂耀桐江美文摘抄

如题所述

  《尚书》上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再推及政治。无论父母兄弟如何折磨舜,他总是待他们如初,家庭最终和乐,爱的力量,终于使天下大同。
  二十四孝中的“芦衣顺母”,讲的是大孝子闵子骞的故事,两千五百年来一直被人传诵。闵的老家,安徽萧县西南方向十公里处的一个村,目前中国村名最长:孝哉闵子骞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十三个字包涵了这些情节:闵父出行,子骞驾车,鞭打儿子,芦花现,闵父怒,车牛返,闵父欲休妻,子骞替后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后母待他不好,但他没有将怨气撒向后母,而是为两个弟弟着想。母闻,悔改。
  “车牛返村”使人顿生敬仰之情,我也从《桐庐先贤录》里的一个村说起。
  时光闪回到晋朝,富春江镇孝门村。我猜,彼村原先可能不叫孝门,叫什么已无从考,孝门,是因为村里出了个叫夏孝先的孝子。夏孝先的父亲去世,他独自“负土成坟”,并在坟旁建茅屋守孝。某个傍晚,突然起了山火,火势燎原,眼看就要烧着他父亲的坟,夏孝先绕着坟哭天抢地,突然,神奇场景出现了:天空中飞来一群翅膀湿淋淋的鸟,鸟们奋力扑腾着双翅,来回穿梭,硬是将大火浇灭。事后,夏孝先也觉得奇怪,群鸟身上的水从哪里来,一寻,附近竟然有一孔泉,夏孝先哭喊了好一阵子,口干舌燥,俯身掬起一捧泉来,甘洌爽口,稍加整理开掘,涌泉源源不断,此泉居然可以灌溉数百亩良田。到了唐朝的景龙年间,县令名其泉为孝泉,乡也索性改为孝泉乡,孝门村的夏孝先,自然要重点表彰,进乡贤祠供人祭祀学习。如今的孝门村,夏孝先种的那株柏树,晋柏,依然枝繁叶茂,树也荣光,被人尊为孝柏。
  同属富春江镇的芝厦村,村名的来历,也因为唐朝祝希进替父守坟,坟上长出灵芝草而得到官府的表彰。
  先贤们孝的细节,看似平常,长久坚持却极难,故而能时时敲击人心。
  清朝康熙年间,水滨乡的徐恒懋,母患眼疾,失明三年,他到处为母亲求医问药,始终没有效果。又遇兵乱,他只好背着老母躲进深山。此时,有人告诉他一个秘方,说用舌头舔眼睛能治好目盲。于是,每晚他都用舌头舔舐母亲的盲眼,一个多月后,母亲的眼睛竟然真的复明。
  晚清金牛乡的赵瑛,母亲失明二十年,竟然没有一日感觉到自己是盲人。为什么?除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外,赵孝子重点在精神上陪伴,他怕母亲寂寞,每日都为母亲讲一些零碎小事,菜园中摘下一根瓜,鸡下了一个蛋,他都要放到母亲手中让她捏一捏,摸一摸。
  割股疗亲,不能一概以愚昧否定,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行为,与今日亲人间的肾脏、肝脏移植,其实都是同一类型,只是今日的移植,有科学性,但彼时,它不仅是孝心显现,更需要勇气。载入县志的割股疗亲者共有四十五人,其中男三十,女十五。虽然,每个血淋淋的场景,都会刺痛人心,然而,它是那个时代孝心的高度体现。
  各式孝行,感天动地,实质却只是“爱”与“仁”,仁爱能克服万难,而它们必须用长久地坚持与品格涵养而成。有人说,将子女养大是父母的责任,而孝顺父母却是人品德的体现,深以为然。这或许就是闵子骞以及桐庐孝子先贤们最优秀的品质所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