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时侯有哪些关于飞行的故事

如题所述

在我国的一部古书《山海经》里,还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西方有个奇肱[jī_gōng基宫]国。那个国家的人会猎取飞禽,还会造飞车。人坐着飞车就可以随着风飞到老远的地方去。汤①的时候,有一次刮西风,刮来了奇肱国的人和飞车;隔了十年,有一次刮东风,又把人和飞车刮回去了。
墨子重视实践,曾亲手制作守城的器械,技术很高明。据说,他曾经带领三百多个弟子专心研究飞行原理,花了三年的时间,制成一只会飞的木鸟,古书上把它叫作“竹■[què却]”或者“木鸢[yuān冤]”。

关于这件事,我国很多古书里都有记载。有的说:“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飞)一日而败(坏)。”有的说:“墨子削竹为■,飞三日不下。”有的称赞那只木鸟,说它反映了当时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有的讥笑墨子,说他浪费三年时间造出一只飞了一天就坏了的木鸟。

根据古书上记载的材料,我们可以推想:那是一架用木或竹制成的鸟形的飞行器,它或者利用高坡下滑的力量,或者凭借风力,可以上升起来,并且在空中飞行一段不短的时间。这种凭借空气的浮力在空中飘飞的飞行方式,叫作滑翔[xiáng祥]。但是,也有人猜测,那只木鸟是模仿飞鸟制作的,因此,可能是振动翅膀来飞行的,不是滑翔。这种振动翅膀的飞行方式,叫作振翼(也叫扑翼)飞行。至于那只木鸟有多么大,古书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从三百人专心研究试制了三年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推想,那只木鸟的制作规模是比较大的,不会是仅仅象小鸟般大小。

火箭载人飞行
明代时火箭不但用于军事领域,而且还出现了火箭载人飞行的尝试。中国明代学者万虎(也有称作“万户”)被认为是世界火箭的鼻祖,是试验空中飞行的开拓者。万虎在研究火箭具有推动物体上升能力的基础上,制作了一把能上天的椅子,他在座椅背后安装了当时最大的47支火箭,同时把自己捆在座椅的前面,两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人把47支火箭同时点燃,想要借助火箭向前推进和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这个试验虽然没有成功,但他已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升空飞行的人。为了纪念万虎,人们已将他的名字用来命名月球背面东方海附近的环形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20
中国古代飞天梦:明朝万户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1) 水银河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鲁班就开始削竹制鸟,上天后可以三天三夜不下来……

据记载,人类第一次有记录的“登月计划”来自中国明朝的官吏万户,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山”……

据记载,火箭故乡中国的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

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曾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最早发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现代火箭的雏形。随着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中华民族漫步太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前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据史书记载,火箭故乡中国的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年后,前苏联又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

回望中国人的飞天路,从上古神话传说的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到600多年前人类第一个尝试飞天梦想的明朝士大夫万户,再到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又七度飞天,七度凯旋,时间标注着中国腾飞的足迹,书写着中国航天科技的自豪、中华民族的荣耀。每一次壮丽腾飞,托起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织梦者:中国古代对太空的向往
第2个回答  2011-04-12
中国古代飞天梦:明朝万户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1) 水银河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鲁班就开始削竹制鸟,上天后可以三天三夜不下来……

据记载,人类第一次有记录的“登月计划”来自中国明朝的官吏万户,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山”……

据记载,火箭故乡中国的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

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曾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最早发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现代火箭的雏形。随着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中华民族漫步太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前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据史书记载,火箭故乡中国的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年后,前苏联又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

回望中国人的飞天路,从上古神话传说的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到600多年前人类第一个尝试飞天梦想的明朝士大夫万户,再到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又七度飞天,七度凯旋,时间标注着中国腾飞的足迹,书写着中国航天科技的自豪、中华民族的荣耀。每一次壮丽腾飞,托起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织梦者:中国古代对太空的向往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断地对宇宙进行研究:一方面用科学方法测量天体运行,制成历法;另一方面因为无法知道天空的奥秘,许多反映这种思想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人们喜闻乐道的民间传说。

太空的奥秘,在古代是无从窥探的。但人们不断地产生许多玄想、提出许多疑问。古代的思想家庄子写了一篇《逍遥游》,他描绘太空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他知道天是“其远而无所至极”,所以他玄想有一条大鱼(鲲)变为大鸟(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可以高飞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而抵达“天池”。

这虽然是寓言,正是他对太空的想象。文学家屈原曾说:“登九天兮抚彗星”(《大司命》),“援北斗兮酌桂浆”(《少司命》)。最突出的是他所写的《天问》,对于宇宙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他说:“斡维焉系,天极焉加?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天何所杳,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自明及晦,所行几里?……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他对于日月星辰的安排、岁时昼夜的运转、天体各星座和地球的关系,都提出很具体的疑问。这些疑问,正是人们的疑问,他自己不能解答,当时别人也不能解答,因此他只能把遨游太空作为幻想,作为梦游。他说:“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之态也”(《九章》),又说:“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远游》),说明他对太空的向往。

本来,最早的《易经》就说:“天险不可升”;汉朝人赵君卿作《周髀算经》以圆规率测天的时候,也引周公的话:“夫天不可阶而升也。”古诗人曾说“难于上青天”,俗话常说“比登天还难”。自古以来,对于天、对于宇宙,虽然想知道它,但无法知道。在文学家的笔下常常把它写成神话,描绘成“太虚幻境”。

古代人民虽然不能了解天体的情况,但在这个愿望之下,把它构成许多故事或传说。这些神话性的故事,尽管内容不同,而向往窥探宇宙奥秘的愿望,却是一样。古籍中这类记载很多。如晋朝王嘉的《拾遗记》说:“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槎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槎,亦谓挂星槎。”

这便是乘槎泛天河故事的起始,也可以说这是古代对于宇宙飞船的想象。又晋人张华《博物志》和宗懔《荆梦岁时记》分别记载天河中有牛郎织女,指的是银河系中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后来演化成为小说,编成戏剧。很显然,这是把天文学上的知识,演变成为民间故事。唐人牛峤的《灵怪集》叙述太原人郭翰遇织女,织女告诉他天上的情形:“人间观之,只见是星,其中自有宫室居处,群仙皆游观焉。”一年后织女与郭翰分离,郭翰寄以诗曰:“人世将天上,由来不可期。”

这是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发展。虽然是神话,而织女说的“人间观之,只见是星”,已说明古人的想象力。因为无从知道星球上的事物,所以只能以人间的一切来想象。幻想总是美妙的,旧时代的实际生活总是痛苦的,于是人们又把太空作为天府,认为是神仙世界,寄托了种种幻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4-25
嫦娥奔月 、 人飞于天 、 车走空中 、 鲲鹏展翅 、 九天揽月,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中国古代飞天梦:明朝万户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1) 水银河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鲁班就开始削竹制鸟,上天后可以三天三夜不下来……

据记载,人类第一次有记录的“登月计划”来自中国明朝的官吏万户,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山”……

据记载,火箭故乡中国的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

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曾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最早发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现代火箭的雏形。随着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中华民族漫步太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前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据史书记载,火箭故乡中国的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年后,前苏联又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

回望中国人的飞天路,从上古神话传说的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到600多年前人类第一个尝试飞天梦想的明朝士大夫万户,再到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又七度飞天,七度凯旋,时间标注着中国腾飞的足迹,书写着中国航天科技的自豪、中华民族的荣耀。每一次壮丽腾飞,托起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织梦者:中国古代对太空的向往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断地对宇宙进行研究:一方面用科学方法测量天体运行,制成历法;另一方面因为无法知道天空的奥秘,许多反映这种思想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人们喜闻乐道的民间传说。

太空的奥秘,在古代是无从窥探的。但人们不断地产生许多玄想、提出许多疑问。古代的思想家庄子写了一篇《逍遥游》,他描绘太空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他知道天是“其远而无所至极”,所以他玄想有一条大鱼(鲲)变为大鸟(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可以高飞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而抵达“天池”。

这虽然是寓言,正是他对太空的想象。文学家屈原曾说:“登九天兮抚彗星”(《大司命》),“援北斗兮酌桂浆”(《少司命》)。最突出的是他所写的《天问》,对于宇宙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他说:“斡维焉系,天极焉加?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天何所杳,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自明及晦,所行几里?……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他对于日月星辰的安排、岁时昼夜的运转、天体各星座和地球的关系,都提出很具体的疑问。这些疑问,正是人们的疑问,他自己不能解答,当时别人也不能解答,因此他只能把遨游太空作为幻想,作为梦游。他说:“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之态也”(《九章》),又说:“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远游》),说明他对太空的向往。

本来,最早的《易经》就说:“天险不可升”;汉朝人赵君卿作《周髀算经》以圆规率测天的时候,也引周公的话:“夫天不可阶而升也。”古诗人曾说“难于上青天”,俗话常说“比登天还难”。自古以来,对于天、对于宇宙,虽然想知道它,但无法知道。在文学家的笔下常常把它写成神话,描绘成“太虚幻境”。

古代人民虽然不能了解天体的情况,但在这个愿望之下,把它构成许多故事或传说。这些神话性的故事,尽管内容不同,而向往窥探宇宙奥秘的愿望,却是一样。古籍中这类记载很多。如晋朝王嘉的《拾遗记》说:“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槎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槎,亦谓挂星槎。”

这便是乘槎泛天河故事的起始,也可以说这是古代对于宇宙飞船的想象。又晋人张华《博物志》和宗懔《荆梦岁时记》分别记载天河中有牛郎织女,指的是银河系中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后来演化成为小说,编成戏剧。很显然,这是把天文学上的知识,演变成为民间故事。唐人牛峤的《灵怪集》叙述太原人郭翰遇织女,织女告诉他天上的情形:“人间观之,只见是星,其中自有宫室居处,群仙皆游观焉。”一年后织女与郭翰分离,郭翰寄以诗曰:“人世将天上,由来不可期。”

这是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发展。虽然是神话,而织女说的“人间观之,只见是星”,已说明古人的想象力。因为无从知道星球上的事物,所以只能以人间的一切来想象。幻想总是美妙的,旧时代的实际生活总是痛苦的,于是人们又把太空作为天府,认为是神仙世界,寄托了种种幻想。
第4个回答  2011-04-20
嫦娥奔月 、 人飞于天 、 车走空中 、 鲲鹏展翅 、 九天揽月,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