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本好书并做简单介绍

如题所述

  《哈利·波特》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都说如今已是网络时代、读图时代了。但令人费解的是,在一片“纸媒介行将消亡”的哀叹中,一部数百万字的文学读物竟能风行世界,使千百万少年儿童“我为书狂”,这部奇书就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据报道,《哈利·波特》的前4集已在全球发行1.92亿册,英国专家预言,不久将超过《圣经》的发行量。《哈利·波特》系列第5集《哈利·波特与凤凰令》也已于今年6月21日零时在全球同步上市,光在美国,这一天就有40万读者参与了午夜购书活动,该书全球首日销量达500万册。现在,这部书的网络译本已在网上出现。

  哈利·波特,一个骑着飞天扫帚、戴着圆形眼镜的英俊少年,到底以什么魅力征服了全球读者?J·K·罗琳,这位当年穷困的单身母亲、如今英国女性首富,到底用什么魔法掀起了网络时代的阅读风暴?

  为儿童争取“符号权力”

  这个世界,说穿了实际上是由强者主宰的世界,强者不但掌握着资源,而且控制着“话语霸权”,而弱者则无能为力。在所有弱势群体中,儿童是最无能力、最无发言权的弱中之弱。儿童精神生命成长所需要的一切符号,都是成年人生产和提供的。现代社会虽已拥有“儿童本位”、“发现儿童”、“解放儿童”等先进观念以及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全球性的文明规范,但在实际行为中———尤其是在司空见惯的儿童文学、儿童读物的生产和传播中,人们发现,大量的符号实际上并不契合儿童的接受水准(过高或偏低)与阅读需求。世界儿童文学史、文化史早已证明,那些真正能为儿童所接受、所喜欢的读物,都是站在儿童本位的写作立场,代儿童发言,替儿童说话,也就是为儿童争取“符号权力”。《哈利·波特》之所以能征服全世界不同肤色的少年儿童,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纵览全书,我们发现,J·K·罗琳是站在维护儿童权利的立场来塑造哈利·波特的。这种写作立场突出体现在两个世界的对比:在现实世界即书中的“麻瓜世界”,哈利是一个备受歧视、打击、无助的弱者;而在幻想世界即书中的魔法学校,哈利被压抑的身心得到了彻底解放,他成了另一个人,自由,快乐,开心,有关爱自己的校长和老师,有好同学、好朋友,有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魔法活动———书中的“魔法”实际上是指能满足儿童幻想、想象与释放欲望的各种游戏,如飞行、在半空打魁地奇球、力大无比、变化等。更重要的是,哈利作为一个人、一个儿童应有的权利得到了充分尊重,在麻瓜世界被无理剥夺的生存权、安全权、参与权、知情权、受教育权,尤其是儿童的发展权,都一一赋予了他,在麻瓜世界被视为“不祥”的东西,在魔法学校都被颠倒了过来,成了哈利的光荣和骄傲:他是在父母被巫师界中的邪恶力量杀害后成为孤儿的,这一非凡经历与出众的小巫师本领,使他成长为能与世间第一恶魔伏地魔单独较量的少年英雄。一个从碗橱的灰暗命运逃身的弱者,以他的冒险历程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契合儿童的思维特征

  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是一种不同于现代成人思维模式而与原始思维同构对应的特殊思维,即“儿童—原始思维”。它导致儿童产生诸如泛灵论(万物有灵)、人造论(万物皆备于我)、前因果关系、任意结合的逻辑思维等观念,使思维具有形象性、同一性与生命性的特征,不受人类社会文明规范的束缚与制约,年龄越小这种特征表现得越明显。这就是为什么儿童特别喜欢童话、神话故事的原因,也是儿童为什么对充满魔幻、神怪等艺术因素的《哈利·波特》如痴如狂的根本原因。

  《哈利·波特》是一部西方最古老的童话题材,即有关巫师与巫术的故事。J·K·罗琳巧妙地把它移植到现代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校园生活场景中展开巫术故事,在充满悬念的进程中展开主人公的命运搏击与精神成长。全书从头至尾充满了天马行空、奇妙无比的丰富想象,营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第二世界”:伦敦“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对角巷的破釜酒吧,魔法学校里有会说话的院帽,三个头的大狗,带翅膀的钥匙,会飞的本子,照片里的人会自己眨眼,伏地魔的一丝阴魂隐藏在日记本里,曼德拉草是一些小娃娃,能使人起死回生的药水,复方汤剂能把你变成另一个人,还有巨龙、金蛋、魔眼、冥想盆、咒语、魔杖等等,而最使儿童着迷的是哈利跨下那把飞天扫帚,与在半空比试的魁地奇球赛。

  荒诞、变形、夸张、幽默、搞笑、魔幻、时空错位、任意组合、非物性、非逻辑性等童话文学的艺术要素,在《哈利·波特》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而所有这一切,都恰到好处地顺应和满足了儿童思维的特征。我曾问过一位家长,为什么她的孩子那么喜欢看《哈利·波特》?这位家长的回答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十分到位:“小孩子在现实中想干干不了的事,在《哈利·波特》的幻想世界中都能实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05
我觉得你如果很喜欢文学的话,那么<红楼梦>就是必看的文章了,她里面的诗辞歌赋样样齐全,而且对人物的描写更是一绝,还有景致也描写的非常别致.
另外<三国演义>也非常值得多看,里面人物的斗志斗勇很值得我们学习,在现在的商场斗争上都可以借鉴.<东周列国志>也是一本不错的历史小说.
如果你喜欢现在文学的话,那么我觉得老舍先生的文章很值得我们拜读,如果说现在这一代人写的文章的话,我觉得郭敬明的小说也还算可以,比如说<幻城>,他里面对人物的描写,以及对故事情节的描写也别有一番风味.
外国小说就更多了,但我觉得最值得我们看的有<傲慢与偏见〉,<简爱>,<百年孤独>,<狼图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近代的有<野性的呼唤>,<老人与海>,还给你推荐一位日本作家的文章<挪威的森林>,我觉得这本书也很不错.
至于介绍我觉得不是很必要,因为我觉得名著只所以能流传千古是因为你的内涵非常深,思想和内容都经典,每位读者都能有不同的感受,好的东西只有自己欣赏,读出自己的感觉才是最有益的.
第2个回答  2007-05-05
飘》我的最爱,〈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汤姆叔叔的小屋〉,〈漂亮朋友〉等。名著是永恒的经典
《哈利波特》,个人认为适合各个年龄
《狼图腾》好书
〈会有天使替我爱你〉言情
〈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革命题材,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但是绝对值得一看
推荐作家:马克 土温,欧 亨利,杰克 伦敦(短篇)
茨威格,美里美(中短篇)
史帝芬 金(惊耸)
第3个回答  2007-05-05
《只有爱不能分开》作者:黄春华
桐叶的母亲虽然是个卖水果的,但桐叶却喜爱画画,而且很有天分。然而母亲却很奇怪地一再反对。班上新来了美术老师,对桐叶百般照顾,妈妈的表现更加诡异和不可理喻。夹缝中的桐叶被老师吸引,日益对母亲感到无奈,直到有一天她得知老师竟是遗弃她的亲生母亲!而养母却因为她,被单位开除,一直未婚!老师准备回法国,要桐叶跟她走。妈妈权衡再三,让桐叶去。可是,就在上飞机的时候,桐叶跑回了家……

《只有爱不能分开》讲述一个亲情和恩情的故事,讲述了血浓于水和爱的故事。

一个爱与恨不是那么简单的故事。女孩桐叶只有母亲,她渴望见到父亲,然而造化弄人,突然一天,她面临着两个母亲的抉择。

这本书真的很好,我买了

还有:《手心里的阳光》,也是黄春华写的,简介是这样的:
女孩雨桐,自幼与外婆生活在内地。父母通过努力拼搏在一个名叫兰亭的地方过上丰腴的生活,却几乎不与女儿联系。雨桐与父母之间有着深层的隔阂,她认为自己被抛弃、被忽视。外婆去世后,雨桐被迫来到兰亭,种种难堪与尴尬不断发生。最难过的是,父母有了另外一个女儿,而且对她百般疼爱。在融入家庭、校园和兰亭这个过程中,在处理来自父母、妹妹、同学之间朦胧青涩的爱这些关系时,雨桐深感苫恼,并勇敢找寻,直到揭开谜底 ……
痛苦来自爱和拒绝的伤害,当拒绝和自我保护都无法避免伤害的时候,孩子用刀在自己心中刻下疼痛的印记,以自我伤害对抗外界伤害……

还可以吗?
第4个回答  2007-05-09
<基督山伯爵>〖内容简介〗

法国作家大仲马在文学创作中的一本经典之作,此书利用当时黑暗复杂的社会背景,作者让主人公基督山伯爵演绎了一场动人、深刻的爱情故事,故事情节曲折,情感真挚,故事中高潮叠起,具有很强的人物情节吸引力,相信读者一定会喜欢上这本书。 小说以法国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两大历史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报恩复仇的故事。法老号大副唐泰斯受船长的临终嘱托,为拿破仑党人传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对他嫉恨的卑鄙小人和一个想嫁祸于人的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狱友法里亚神甫被唐泰斯高尚的人品所感动,向他传授了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唐泰斯设法越狱以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他化名为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他的恩人,惩罚了三个一心想置他于死地的仇人。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小说家德·亚米契斯(1846—1908)的《爱的教育》(或译《心》)是一本描写少年生活的特写集。通过描写四年级小学生恩里科身边发生的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反映了意大利中下层人民穷困的生活和淳厚、朴直、友爱的品德,提倡爱国、善良、勇敢、宽大、无私和博爱等精神。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写对国家、社会、民族的爱,还是表现对父母、师长、朋友之间的爱,处处都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爱的教育其实就是素质教育,是启蒙孩子如何为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读来写得真实,富有亲切感,因此也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虽然这是一本主要写给九岁至十三岁的学生看的书籍,但对于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子女也是一本颇有裨益的教育经典。
该书问世后百余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并且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电影、连环画、读者遍布世界各地。
第5个回答  2007-05-16
现形记》 李伯元 《孽海花》 曾朴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趼人 《南社丛刻》 南社编刻(南社丛选胡朴安选录1924年国学社版)
《人境庐诗草》 黄遵宪 《老残游记》 洪都百炼生(刘鹗) 《尝试集》 胡适 《女神》 郭沫若
《沉 沦》 郁达夫 《呐喊》 鲁迅 《繁星》 冰心女士 《雨天的书》 周作人
《志摩的诗》 徐志摩 《寄小读者》 冰心 《彷徨》 鲁迅 《野草》 鲁迅
《死水》 闻一多 《背影》 朱自清 《在黑暗中》 丁玲 《倪焕之》 叶绍钧
《啼笑因缘》 张恨水 《缘缘堂随笔》 丰子恺 《新月诗选》 陈梦家编 《鲁迅杂感选集》 鲁迅著,何凝(翟秋白)选编
《望舒草》 戴望舒 《烙印》 臧克家 《子夜》 茅盾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 巴金
《边城》 沈从文 《南行记》 艾芜 《死水微澜》 李 人 《大堰河》 艾青
《湘行散记》 沈从文 《画梦录》 何其芳 《上海屋檐下》 夏衍 《萍踪忆语》 韬奋
《包身工》 夏衍 《骆驼祥子》 老舍 《黄河大合唱(组诗)》 光未然 《呼兰河传》 萧红
《屈原》 郭沫若 《十四行集》 冯至 《给战斗者》 田间 《速写三篇》 张天翼
《小二黑结婚》 赵树理 《传奇》 张爱玲 《小城风波》 沙汀 《风雪夜归人》 吴祖光
《白毛女》 延安鲁艺工作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王斌执
笔,马可、张鲁、瞿维作曲 《穆旦诗集》(1939-1945) 穆旦(查良铮)
《财主底儿女们》(上下) 路翎 《果园城记》 师陀
《王贵与李香香》 李季 《解放区短篇创作选》 周扬编 《围城》 钱钟书 《人生采访》 萧乾
《雅舍小品》 梁实秋 《曹禺剧本选》 曹禺 《保卫延安》 杜鹏程 《红旗谱》 梁斌
《射雕英雄传》 金庸 《茶馆》老舍 《关汉卿》 田汉 《青春之歌》 杨沫
《白洋淀纪事》 孙犁 《百合花》 茹志鹃 《城南旧事》 林海音 《阿诗玛》 李广田 公刘整理
《创业史》 柳青 《红岩》 罗广斌、杨益言
《燕山夜话》 马南 《毛泽东诗词选》 毛泽东
《李自成》(第一卷) 姚雪垠 《台北人》 白先勇 《家变》 王文兴 《将军族》 陈映真
《郭小川诗选》 郭小川 《哥德巴赫猜想》 徐迟 《四世同堂》 老舍 《随想录(1-5)》 巴金
《重放的鲜花》 多人合集 《傅雷家书》 傅雷 《干校六记》 杨绛 《芙蓉镇》 古华
《白色花》 绿原、牛汉编 《九叶集》 辛笛等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棋王》 阿城
《北方的河》 张承志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张贤亮 《活动变人形》 王蒙 《平凡的世界》 路遥
《北岛诗选》 北岛 《红高粱家族》 莫言 《古船》 张炜 《南渡记》 宗璞
《余光中诗选》 刘登翰等选编 《蒲桥集》 汪曾祺 《白鹿原》 陈忠实 《舒婷的诗》 舒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