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是何时就义的?在哪次起义中就义?

如题所述

1907年7月15日,安庆起义。

1907年1月14日,秋瑾在上海创刊《中国女报》。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

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旋因母丧回绍兴,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

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

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事泄。 

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扩展资料: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号兢雄,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1875年,生于福建闽侯一官僚地主家庭。秋瑾从小聪颖好学,工诗词,精武艺,性格倔强、豪迈不羁颇有男儿风。

16岁时,其父仕于湖南湘潭,秋瑾随父至湘,后嫁于富商之子王廷钧,再后,丈夫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之入京。在京城,秋瑾与桐城硕儒吴汝纶之女吴芝瑛一见如故,拜为姐妹。

吴芝瑛是革新派人物,家中存有大量维新书刊,秋瑾时常与她一起研读,又因亲历庚子之祸、甲午之辱,秋瑾的爱国热情被不断激发。

当时,留学生聚集的日本东京是中国革命力量汇集的重要据点,秋瑾十分向往。1904年,秋瑾终于决定舍弃家庭儿女,前往日本留学寻求救国真理。

到达东京后,秋瑾先在中国留学生公馆日语讲习所补习日语,之后进入青山实践女校求学。她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创办了《白话报》宣传妇女解放,重组“共爱会”呼吁反抗清廷,加入秘密团体三合会从事反清活动。

通过学习与实践,秋瑾逐渐由爱国者和妇女解放运动先驱逐渐转变成为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清革命志士。

1905年,经人介绍,秋瑾认识了陶成章、徐锡麟,并加入光复会,后来她成为继徐锡麟之后光复会的主要领导人。

同年9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秋瑾又加入了同盟会,并成为评议部之评议员兼浙江支部负责人。

不久,清廷为了遏制留学生的革命活动,通过日本当局颁布了《清国留学生入学规则》,对留日学生的政治活动和人身自由加以限制,留日学生激昂愤慨,纷纷抵制,秋瑾也愤然回国。

归国后,秋瑾先任教于浙江浔溪女校,后至沪,再后辗转赴浙,在徐锡麟邀请下主持绍兴大通学堂。1907年2月,她和徐锡麟秘密约定在皖、浙两省同时发动反清武装起义。

之后,秋瑾在大通学堂,组织“体育会”,自任教练,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同时,她又奔赴于浙东等地,运动会党,发动新军,组建光复军,起草起义文告,为起义悉心准备不辞劳苦。

秋瑾与徐锡麟等人原约定7月19日同时起义,不料安庆事泄,徐锡麟于6日率先起义,刺杀恩铭后被捕就义。受徐锡麟事件牵连,13日清兵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与留校学生奋力抵抗,终因不敌被俘。

秋瑾被俘后未经详细审判,在证据不足,供词不确的情况下,就于15日清晨,被清政府匆匆斩于专杀江洋大盗的古轩亭口。

秋瑾被杀的消息传出后,全国舆论哗然,纷纷为其喊冤,“刽子手”绍兴知府贵福、杭州巡抚张曾敭、会稽知县李瑞年等遭到全国唾骂,从此仕途不顺,或死或藏,均不得善果。

秋瑾生前宣传革命和男女平权,有力地推动了浙江地区革命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涨。秋瑾之被杀亦是一场反清革命政治动员:浙江各地光复军和会党纷纷给秋瑾报仇,沉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在秋瑾事迹和崇高精神的感召下,许多人纷纷走向革命,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而秋瑾为发动起义动员组织起来的新军、会党、学生在后来爆发的辛亥革命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庆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秋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20
(1)1907年7月15日凌晨三四时

(2)光复军起义

1907年春秋瑾开始筹资准备于7月由金华起义,呼应徐锡麟在安庆起义。7月1日至4日,武义、金华、永康等地先后发生光复军起义,但均告失败。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后旋被杀,安庆起义遂告失败。徐锡麟弟徐伟供词牵连秋瑾,但秋瑾拒绝离开绍兴,认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7月14日下午四时在大通学堂被捕,被关押在卧龙山监狱,15日凌晨三四时于绍兴轩亭口被处以斩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4-30
秋瑾
1、人物简介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后改名竞雄,又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决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学堂被捕。七月十五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孙中山先生和宋床龄先生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风秋雨愁煞人 ’之句,则传诵不忘。”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活动年谱
1875年
11月8日(光绪元年十月十一)生于福建闽候。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学习经史、诗词,善骑射。
父寿南曾任湖南郴州知州。
1896年
在湖南依父命嫁湘潭富绅子王廷钧。王为人无信义,无情谊,好嫖赌,损人利己,给她婚后生活带来了极大痛苦。
1903年
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1904年
7月冲破封建家庭束缚,自费留学日本。在东京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男女平权道理。在此期间,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和刘道一、王时泽等十人结为秘密会,以秋瑾最终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锁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并创办《白话报》,“鉴湖女侠秋瑾”署名,发表《致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
秋,参加冯自由在横滨组织的三合会,受封为“白纸扇”(即军师)。
1905年
在日语讲习所毕业后,报名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附设的清国女子速成师范专修科,随即回国筹措继续留学费用。归国后,分别在上海、绍兴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
7月,回到日本,不久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由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中国同盟会,会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在留日学习期间,她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
初,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先在绍兴女学堂代课。
3月,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发展该校主持教务的徐自华及学生徐双韵等加入同盟会。暑假离职赴沪,与尹锐志、陈伯平等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熊祥等运动长江一带会党,准备起义。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并担任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到杭州后,与将去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在皖、浙二省同时发动。此时她在杭州新军中又发展了吕公望、朱瑞等多人参加同盟会与光复会。不久,萍浏醴起义失败,接应起义事遂告停顿。
1907年
1月14日,在上海创刊《中国女报》。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旋因母丧回绍兴,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
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附:菩萨蛮(寄女伴)
秋瑾
寒风料峭侵窗户,垂帘懒向回廊步。
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
无边家国事,并入双蛾翠。
若遇早梅开,一枝应寄来!

2、舞剧
外文名称: Qiu Jin
类别: 传统舞剧
剧情介绍:
第一幕第一场解救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次年清廷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有志之士起来反抗、惨遭镇压;百姓卖女呼救,民女遭劫;秋瑾目睹惨状,毅然援救被抢少女秀容,但遭丈夫王廷钧的阻拦,解救未成。
爱国志士林发与伯俊出逃,和秋瑾邂逅于途中,他们志趣相投。秋瑾解囊相助,三人互勉而别。
第一幕第二场决裂数日后王廷钧家。王廷钧借婴儿百天,请来巡抚贵祺、洋人等宾客,一派花天酒地。秋瑾不满丈夫醉生梦死的生活,思绪万千。被贵祺抢作丫头的秀容,乘机潜逃,向秋瑾求助。秋瑾掩护她逃走,再次触怒王廷钧,夫妻间发生激烈争执。秋瑾面对贵祺等人,吟《宝刀歌》怒斥群丑。王廷钧大怒,打了秋瑾,秋瑾愤然离家,夫妻决裂。
第二幕留日结社1906年初,日本。富士山下,樱花烂漫。日本青年来到秋瑾住地,把友谊的鲜花献给中国好友,互祝花节。秋瑾与林发、伯俊等有志之士秘密结社,宣誓推翻清王朝。但清学监颁布“取缔留学生活动”令。陈天华当众剪下学监发辫,以示儆诫。
蒋纪盗取光复会人员名单未成,当即杀死同党以灭口,并表示对清朝廷的忠诚,潜为奸细。陈天华因革命活动被监禁,愤恨跳海自尽。他的悲壮行动激起林发、秋瑾等人的决心,他们回国组织武装起义。
第三幕联络会盟1907年,绍兴。禹陵庙前,群英乔装赶庙会人,共图反清大业。秋瑾挥笔写下光复军军歌,准备武装起义。林发率领敢死队去暗杀贵祺,蒋纪也同往。行前秋瑾与林发各执半块光复会会标,约定为起事信号。
第四幕第一场暗杀接前场,贵祺官邸。贵祺酒后媚女寻欢,但内心恐慌不安。突然,林发等人出现,贵祺魂飞魄散,林发拔刀刺杀贵祺时,被内奸蒋纪暗害。蒋乘机取下半块会标,贵祺命蒋去诱捕秋瑾等人。伯俊赶到,发现林发牺牲,仰天痛哭……
第四幕第二场中计紧接前场,绍兴大通学堂。起义军积极准备,秋瑾充满信心,饮酒舞剑,等待林发的起义信号。
蒋纪持半块会标骗取秋瑾信任,煽动发兵。伯俊赶来,阻止发兵,二人发生争执,动武相拼。秋瑾一时难分真假,终于偏信会标。人马出发,进入敌包围圈中,惨遭失败。秋瑾悔恨交加,安排好战友撤退,决心除奸复仇。经过鏖战,杀死蒋纪,自己落入虎口。
尾声次日黎明,绍兴轩亭口。秋瑾昂然站立,从容地走上刑场,慷慨就义。
本剧是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而创作演出的。
责任者
演出单位: 浙江省歌舞团
责任描述
创作者编剧:王莉蓉、梁中。编导:王莉蓉(执行)、顾伟、叶德瑞、周金瑜、林国生。作曲:何直伟。配器:葛顺中、钱兆喜、谢承培、周斌、洛勤、华光勋、何直伟。舞美设计:石南海(布景),沈铣(服装),吴渭康(灯光),顾丽雅、王岚(化妆),史料顾问:沈祖安。
演出者主要演员:顾伟、马雅云(饰中国革命同盟会浙江主盟人秋瑾A、B),李人麟(饰浙江光复军领导人林发),周金瑜(饰伯俊女友秀容),殷放(饰秋瑾助手伯俊),林国生(饰秋瑾挚友陈天华),张羽军(饰清廷户部郎中、秋瑾丈夫王廷钧),任志芳(饰清廷巡抚贵祺),章瑞鑫(饰蒋纪)。乐队:浙江省歌舞团管弦乐队。指挥:韩春牧。艺术指导:史行。
秋瑾(1875-1907),字王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人。她自幼习文练武,忧国忧民。婚后随官僚丈夫“混在北京”,终于不堪忍受“一地鸡毛”,遂抛家弃夫,只身前往日本,革命的干活。
知道秋瑾的也许大都是从她那首《对酒》开始的,全诗如下: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在日本,她有时真的穿着“貂裘”,但绝不像今天的“貂裘小蜜”一族们那样,手里抱个沙皮哈巴狗。她的手里是真的拿着宝刀的,那宝刀今天存放在绍兴的纪念馆里。后来大概貂裘真的换酒了,她就穿男式和服,穿学生制服,有时又穿得像个浪人。她的穿衣不像现在大街上一些人因心灵空虚精神苍白而打扮得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与她的整个革命活动联为一体的。她发起过“共爱会”,“十人会”,加入过“光复会”,“同盟会”,而且还是“洪门天地会”横滨分舵的“白纸扇”,即大军师。
秋瑾回国后的革命壮举和慷慨就义,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这里只说秋瑾爱穿男装,是代表了当时中国最觉醒的女性的时装潮流。当时女性觉醒的标志,就是争取有与男人一样的权利。读她的《对酒》,不知道的会以为这是爷们写的。其实中国的男性写的东西,多数是女性化的。一千多年前的花蕊夫人早就痛骂过:“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九百年后,秋瑾又接着诘问:“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时闻杰出。”秋瑾生活的时代,人们已经痛感中国的极度女性化,因此涌现出一批豪侠刚烈女士,以夸张的男性化生活姿态向传统社会挑战。秋瑾身为女性,但她时时反抗命运加给自己的性别身份。她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她说,“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又宣称“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在当今文化界,葛红兵说过一句话我深表赞同,大意是中国现在流行两种散文,一种是小女人散文,另一种老男人散文。这种状况与社会风气总不能说是毫无关联吧,现在有些小男人如果不骂秋瑾是“疯子”、“变态”的话,真是连上吊都解不开裤腰带的。这是当代中国的男人们自当引以为文字深思的。
秋瑾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后改名竞雄,又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决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学堂被捕。七月十五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孙中山先生和宋床龄先生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风秋雨愁煞人 ’之句,则传诵不忘。”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第3个回答  2007-04-30
起义: 光复军起义

就义:1907年7月15日凌晨三四时
第4个回答  2007-04-28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学堂被捕。七月十五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