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五大生物灭绝是什么?

如题所述

史上五大灭绝事件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大灭绝 时间:4.39亿年 前原因:全球气候变冷 后果:约有100个科的生物灭绝 这一时期大多数生物的机体是软体组织,形成化石的几率很小,只有那些具有壳或硬组织的动物才留下了比较多的线索,因而我们无法弄清楚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都有哪些物种受到了影响。据估计,大约有100个科的生物灭绝了,在属种级别上灭绝率更高,如腕足类属的灭绝率为60%,种的灭绝率可达85%。三叶虫类在这次灭绝中元气大伤,此后再也无法恢复前期的繁荣。 此次灭绝事件对低纬度热带地区生物的影响较大,而对高纬度地区和深水区生物的影响相对较小,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物种灭绝事件。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35亿年前,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只有微生物和细菌,这一现象一直维持到距今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在寒武纪,多细胞动物突发性地在海洋中出现。据统计,自寒武纪以来,明显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了15次。 晚泥盆纪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大灭绝 时间:3.67亿年前 原因:浅水中含氧量下降 后果:70%物种消失,海洋中无脊椎动物损失惨重 虽说科学家可以确定在晚泥盆纪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发生了大灭绝,但究竟持续多长时间却并不清楚,可能持续了50万年,也可能是150万年。而且我们也不清楚到底是发生了一个大灭绝还是几个连续稍小的灭绝,专家对当时几个重要事实也还没有达成共识。 经过这次灭绝,70%的物种消失了。海洋中的物种比淡水中的物种受到的影响更大,珊瑚、腕足动物、菊石、海百合等许多无脊椎动物损失惨重。而在陆地上,正在不断衍生出新种的植物。对于这次灭绝的起因我们知之甚少,从暖水海洋中物种不成比例的消失来看,全球变冷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还有迹象显示当时比较浅的水域里氧气含量也下降了。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灭绝 时间:2.45亿年前 原因:气候变化 后果:物种数减少90%以上 到了二叠纪,地球上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海百合、菊石、珊瑚和鱼类在海洋中异常繁荣,两栖动物以及爬行动物进一步深入内陆活动,这段相对稳定的时期持续了大概1亿年。到了二叠纪末期,大约在2.45亿年前,地球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集群灭绝事件发生了。 据统计,这次灭绝事件导致生物科数减少了52%,物种数减少了90%以上,受影响最大的是海洋生物,特别是底栖生物和窄盐性生物。超过3/4的脊椎动物消失了,蜥蜴类、两栖类、兽孔目爬行类也急剧衰落。对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解释:海平面波动、海洋中盐度变化、火山活动。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似乎还是气候变化。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大灭绝 时间:2.08亿年前 原因:起因不详 后果:灭绝程度相对较小,恐龙崛起 不少科学家认为,这次灭绝的程度相对来说比较小。一些研究显示,这次灾难造成了60个科的海洋生物灭绝,科的灭绝率大约是1/4。还有研究认为,在三叠纪末期至少有两次灭绝时期,相隔1200—1700万年。但不论是单一的大灭绝还是几个连续稍小的灭绝,在这一时期里,牙形石类全部灭绝,菊石、海绵动物、头足类动物、腕足动物、昆虫及陆生脊椎动物中的多个门类,都走到了进化的终点。 虽然这次大灭绝的损失相对较小,但它却腾出了许多“生态位”,为很多新物种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恐龙就是从此开始了它们统治大地的征程。此次灭绝起因很不清楚,不过降雨增加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白垩纪-第三纪之交大灭绝 时间:6500万年前 原因:小行星或彗星坠落地球 后果:恐龙时代在此终结 此次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第二大集群灭绝事件,而恐龙时代就是在此终结。据统计,在白垩纪末,生物圈有2868个属,到了第三纪初就只剩下1502个属,受影响最大的是陆地上的恐龙和海洋生物界的浮游生物。除了恐龙灭绝之外,曾在前4次大灭绝中都得以幸存的菊石最终还是灭绝了。 而由于某种原因,某些物种却基本没有受到影响,鳄鱼、海龟、蜥蜴、哺乳动物以及鸟类都顺利地应付了这场危难。恐龙及其同类的消失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登场提供了契机。目前国外科学界普遍接受的一种解释是,这次大灭绝是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坠落到地球上,引起地球生态系统剧烈变化的直接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7-08
1.奥陶纪-志留纪生物大灭绝:4.43亿年前
地球历史上第三大规模的生物大灭绝事件,而且奥陶纪-志留纪生物大灭绝还具有两个间隔数千年的灭绝高峰。奥陶纪的大部分生命还生活在海洋里,因此诸如三叶虫、腕足类和笔石类等海洋生物的数量急剧下降。大约有85%的海洋生命灭绝。灭绝原因据称是南半球出现了巨大的冰川,导致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下降,并使海水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

奥陶纪由于浅海广布、气候适合,海生无脊椎动物进一步繁盛,分异更为显著,占绝对优势。浅海滋生着底栖的三叶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海百合、海林檎等。清澈的浅海中有苔藓虫、珊瑚、海绵类、喙壳类、鹦鹉螺、牙形石、层孔虫、藻类等。深水、滞流静水海域,海底不适合底栖生物生存,海面漂浮着笔石类、有薄壳的纤小动物,如叶虾类,这些可以顺洋流漂浮,成为广布的化石。

2.晚泥盆世大灭绝:3.59亿年前
有四分之三的生物灭绝,不过这并不是单一的灭绝事件,而是包括了一系列、持续了数百万年时间的灭绝事件。生活在浅海区域的生物受影响最大,珊瑚礁遭受重创无法恢复,直到一亿年后新的珊瑚种类才出现。事实上,大部分海底都变得缺氧,因而变得不适合生物生存——除了细菌。海平面高度、 小行星撞击、气候变化以及新的植物改变了土壤,这些都可能是生物大灭绝的原因。
3.二叠纪生物大灭绝:2.48亿年前
96%的生物在这次事件中灭绝,堪称货真价实的“大灭绝”。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源自那4%幸存者。这次灭绝事件其实相当复杂,因为其中至少包含两个跨度数百万年的灭绝时期。海洋生物受影响严重,而昆虫也经历了它们历史上唯一一次大灭绝。小行星撞击、火山喷发、大规模甲烷释放、氧含量降低、海平面变动等诸多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了这次灭绝事件。

4.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Permian–Triassic extinction event)距今大约2亿5140万年。
若以消失的物种来计算,当时地球上70%的陆生脊椎动物,以及高达96%的海中 生物消失;这次灭绝事件也造成昆虫的唯一一次大量灭绝。计有57%的科与83%的属消失。在灭绝事件之后,陆地与海洋的生态圈花了数百万年才完全恢复,比其他大型灭绝事件的恢复时间更长久。此次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的五次大型灭绝事件中,规模最庞大的一次,因此又被正式称为大灭绝(Great Dying),或是大规模灭绝之母(Mother of all mass extinctions)。

5.白垩纪 - 第三纪生物大灭绝(K/T灭绝):6500万年前
由于恐龙的灭绝,这次事件最广为人知。然而,许多其他生物在白垩纪晚期仍然繁盛,包括菊石类、许多有花植物以及最后的翼龙类。在最终的大灭绝事件来临之前的数百万年中,一些类群的数量逐渐下降,其原因可能与火山爆发导致的气候变化,以及海平面的急剧下降有关。最后,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向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海床,导致了这场生物大灭绝。
这次生物大灭绝最流行的说法是,一颗小行星与地球发生了大碰撞,这次撞击相当于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最强烈地震的100万倍,爆炸的能量相当于地球上核武器总量爆炸的l万倍,导致了2.1万立方公里的物质进入了大气中。由于大气中高密度的尘埃, 太阳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迅速降低。没有了阳光,植物逐渐枯萎死亡。没有了植物,就没有了植食性的动物,肉食性的恐龙也失去了食物来源,它们在绝望和相互残杀中慢慢地消亡。几乎所有的大型陆生动物都没能幸免于难,在寒冷和饥饿中绝望地死去。小型的陆生动物,像一些哺乳动物依靠残余的食物勉强为生,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日,等到了古近纪陆生脊椎动物的再次大繁荣。
第2个回答  2016-07-24

    奥陶纪-志留纪生物大灭绝:4.43亿年前

    晚泥盆世大灭绝:3.59亿年前

    二叠纪生物大灭绝:2.48亿年前

    三叠纪 - 侏罗纪的生物大灭绝:2亿年前

    白垩纪 - 第三纪生物大灭绝(K/T灭绝):6500万年前

  所谓生物大灭绝,指的是一大批生物物种同时,或者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然死亡、消失。最严重的一次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晚期,当时96%的生物消失了。这里历数的五次大灭绝事件,每次都毁灭了至少一半的物种,而在地球历史上,小规模的灭绝事件更是经常发生。事实上,有许多动物和植物种类就是灭绝在史前人类的手上,而人类的古代和现代时期,可能也会在化石记录中留下生物大灭绝的迹象。

第3个回答  2007-05-01
1.别名白暨、白鳍豚,属于喙豚科,学名为LipotesvexilliferMiller,属于鲸目(Cetacea),白暨豚科。

识别特点为:吻突狭长,长约300毫米。额部圆而隆起。背鳍三角形,位于身体的3/5处,有低皮肤脊与尾鳍相连。头顶的偏左侧有一个能启闭自如的呼吸孔。尾鳍水平向,向缘凹入呈新月形。白暨豚种群数量很小,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亟待加强保护。.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它们大约在长江生活了2500万年,有“活化石”的美称。由于数量奇少,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苏门答腊虎 在野生状态下只有20只。随着40年代巴利虎和70年代里海虎的灭绝,人们预计,这一物种在不久的将来也将在地球上消失。

3.刚果瓜兰巴(Garamba)国家公园拥有世界仅存的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将可能在地球上彻底消失。 北部白犀牛与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曾在乌干达大量繁殖,但是由于当地说什么的疏于保护而渐渐消失。在瓜兰巴国家公园中,它们的数目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达到35只,在2003年4月为30只,其后有6只被杀,4只新出生,上个月,又有2只被猎杀,同时还有近千头大象被杀。

4.奥里诺科鳄鱼:南美洲体形最大的食肉动物,也是地球上12种最濒临灭绝的物种之一。

5. 僧海豹(monachus-monachus ormonkseal) 据专家估计,世界上仅有500只,生活在地中海,受到海水和海滩生态环境变坏的影响,被渔民大量捕杀。
第4个回答  2007-04-29
为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 6500年前,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灭绝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