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纳兰性德的《如梦令》赏析。“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那一首,一定要详尽的!拜托~~~

财富悬赏我会去赚的,可怜可怜我吧~~~老师让我们课前演讲,我真的很喜欢纳兰的这一首,一定要是它!
请大家看清问题!别骗人感情!!!!!

纳兰词当中容若化用前人词句现象是常见的。虽是语词相近,被他转而一用,便往往有原本无有之妙趣。一如这阕词当中“残月晓风何处”和“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两处。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是化用容若好友朱彝尊的那阕《转应曲·安丘客舍对雨》词,也是写秋夜思人的一阕词。但《转应曲·安丘客舍对雨》欠了几分灵气,不如纳兰容若这一首《如梦令》来得清幽,缱绻,轻柔。多少红颜醉,多少相思碎。纳兰词总是这般,轻轻一点,就能触动人们心中的情意流连。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意为: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是熟记在心之句。唯美意境当中尽是寥落暗淡的心意。容若化用而成的这一句“晓风残月何处”,是叩问,亦是追忆。时过境迁的道理他不是不懂,只是未能如常地来应对。

自那年分离,别后经年,那人是“消息半浮沉”。偶尔会从旁人口中得知一二。假装漠然不理,却窃窃记到了心里。就是这样一回事了。只是可怜了他这一夜,相思如许。

纳兰容若这首词极有可能是写给女子沈婉的。当年,也是经至交顾贞观介绍,容若方才有机会与汉女子沈婉江南一见。却因是初见,彼此都是心中怯怯,就只是那么隔着春花,默默相望。

彼时,他与她相遇,彼此是两不相识。却又仅仅因这当下一面,他就再不能忘了她。也是才子风流,遇得佳人如她,只稍一瞬,便似春风迎面,花繁满园。世间一切喧扰都默默退去,唯剩他与她,四目相对。

一见钟情之美,就在于彼此目光交会的一刹。

当时,容若爱妻卢氏去世时日已久,虽也继娶官氏为妻,一样是美人,但落在容若眼中到底是有了差别。亡妻卢氏可谓是雅人深致,虽不是才绝,却也是善书知画的女子。官氏虽贞静贤淑,却不善文墨,多少令容若多了几分寂寞。

沈婉却恰是那百花丛中最婀娜婉丽的一朵。人美,敏慧,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是难得的好女子。如此良人,在容若挚友顾贞观的眼中,大约也只觉容若可与之匹配。因与容若交往甚密,也是深知容若内心孤楚,于是,便有心促成二人。

但二人情路并不平顺。彼时,容若在江南逗留时间有限,与沈婉也就匆匆一面便分离。而后,尽是想念,尽是相思。

是日,落叶满地,秋意深浓。他走在这既熟悉又陌生的路上,记起她。曾经执手走过海棠花下,而今却分散在天涯,叫他不能不伤感。每一段感情开始,都以为会与那人携手到老。直至物是人非曲终人散,独自走过那长街短衢,方才知道,与那人,果然是再不能回去了。


扩展资料:

《如梦令》清代:纳兰容若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沉,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释义:高高的树木萧萧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回去的路,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创作背景:

该作品于纳兰性德随扈出巡南北,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期间。具体时间在1682年秋(康熙二十一年),作者在外忙于国家大事,无法和自己心爱的人团聚,恰巧又处于秋季到来的时节,看着眼前的秋风吹落一朵朵的黄叶,心中愁苦,思念佳人之情顿生,为了表达自己的“愁”,抒发对佳人的思念,写出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赏析】
  这是一首朦胧含婉的别致小令。

  开篇呈现的是一幅“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秋景。值得考究的是这个“木叶”。 屈原《九歌》里就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以说自屈开始,中国古代诗人就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展现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于此词,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纷纷飘落在词人的归路之中,我们可于此秋景之中,可听到离人的叹息,想起游子的漂泊,也可以联想到古代文人“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悲秋情怀。

  然而“残月晓风何处”这句一出,就说明这分明是一首思念之词,思念的对象当是自己的妻子或恋人。想那晓风吹动,西天残月,如此美景,谁人与共?而某一个地方,同样是弯弯的残月和初秋的寒风,牵挂的人,她还好吗?可是,谁知道呢,因为离别之后,音信早已断绝。此处虽有“半”,其实是“无”。如斯夜晚,遂只有几许相思加倍滋长。然而,相思苦,苦相思,思到深处人成痴。况且秋雨又落,一倍增其哀愁。哎,那那刻骨铭心的恋情,在无奈的现实中,何时能诉呢?

  “一半西风吹去”,明说是秋雨被西风吹散,实际上是说自己的一半心思,被西风吹走了,去跟随远方的人儿。结尾看似平淡,实则意蕴深藏,亦虚亦实,可谓清空超妙。

  ------苏缨《一生最爱纳兰词》
  附:译文
  来时的小道上,枯叶纷纷飘落。曾经我们在残月与晓风中相约的地方如今去了哪里呢?你的消息断断续续,时有时无,使得在这样的夜晚,更增添了我对你的思念。而我的心,亦如秋雨般愁苦,一半已被西风吹走,追随远方的你而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4-16
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
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
心事眼波难定。
谁省,谁省,
从此簟纹灯影。

赏析:这阕短小的《如梦令》像极了纳兰容若的一生,前段是满砌落花红冷,眼波心事难定的少年风流,后半段是从此簟纹灯影的忧郁惆怅。
首句点明了相遇的地点。辘轳金井本是深庭豪门极常见的事物,但从词句一开始,这一再寻常不过的井台在他心里就不一般了。“正是”二字,托出了分量。“满砌落花红冷”既渲染了辘轳金井之地的环境浪漫,又点明了相遇的时节。金井周围的石阶上层层落红铺砌,使人不忍践踏,而满地的落英又不可遏止地勾起了词人善感的心绪。常人以落红喻无情物,红色本是暖色调,“落红”便反其意而用,既是他自己寂寞阑珊的心情写照,也是词中所描写的恋爱的最终必然的结局的象征吧。最美最动人的事物旋即就如落花飘堕,不可挽留地消逝,余韵袅袅杳杳。
在这阑珊的暮春时节,两人突然相逢,“蓦地”是何等的惊奇,是何等的出人意表,故而这种情是突发的,不可预料的,也不可阻拦的。
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前提下,一见钟情所带来的冲击无法想象。可是,恋人的心又是最不可捉摸的,“心事眼波难定”,惊鸿一瞥的美好情感转而制造了更多的内心纷扰,所以,“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这一直转而下的心理变化,正是刹那间的欣喜浸入了绵绵不尽的忧愁和疑惑中——对方的心思无法琢磨,未来的不可测又添上了一份恐慌,于是,深宵的青灯旁、孤枕畔,又多了一个辗转反侧的不眠人儿。
这首初恋情词极为精巧雅致,细细读来如观仕女图般,字虽简练,情却绵密。只是结果如何呢?短暂的幸福感后,其相思苦恋的痛苦忧伤就更突出了。
这首《如梦令》最令人咀嚼思索的,莫如那个“冷”字。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情境修饰语词,而是词人心绪最真实贴切的写照。
也许因为纳兰容若太善于言愁了,因此一般人对他有个误解,以为他是个消极颓废的词人。其实他的“愁”,是在封建压力下,精神苦闷的表现。纳兰容若的父亲名叫纳兰明珠,官至太傅,位极人臣。但此人庸俗卑鄙、贪财,和纳兰容若那种清高绝俗的性格,正是极端相反。也许又正是因此,使他在贵族的血管里流着“叛逆”的血液,他本质上是一个有正义感的读书人,他父亲的所作所为,都令他听不惯,看不惯,可是在封建的压力下,他又不能公开地反抗父亲,因此精神上就感到郁闷,正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样。在封建压力下,不能求得精神的解脱,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于是在词章上就化为悲苦之声。纳兰容若的情感非常丰富,他说自己“不是人间富贵花”,而是天上的“痴情种”,“人间惆怅客”,这一点也很和《红楼梦》中的宝玉相同。
第3个回答  2011-04-22
昨夜的星辰,昨夜的风。

昨夜,烂漫的春花和你一个季节的守候,都因那个女子而憔悴。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你却没有½¬州司马的幸运。你们相识,你们相知,却终生不能相逢。

今夜,没有晓风残月,只有曲终人散。

只有那凄婉忧伤的夕阳,掩不住残红滴泪,失落地流淌成了黄昏。

只有清弦半月,µ¬夜飞烟,把万般相思尘化成一叶扁舟。

一桨一桨,你又沉醉在昨日伊人的风姿摇曳。
这是一首朦胧含婉的别致小令。

开篇呈现的是一幅“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秋景。值得考究的是这个“木叶”。 屈Ô¬《九歌》里就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以说自屈Ô¬始,中国古代诗人就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展现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于此词,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纷纷飘落在词人的归路之中,我们可于此秋景之中,可听到离人的叹息,想起游子的漂泊,也可以联想到古代文人“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悲秋情怀。

然而“残月晓风何处”这句一出,就说明这分明是一首思念之词,思念的对象当是自己的妻子或恋人。想那晓风吹动,西天残月,如此美景,ˬ人与共?而某一个地方,同样是弯弯的µ¬月和初秋的寒风,牵挂的人,她还好吗?可是,ˬ知道呢,因为离别之后,音信早已断绝。此处虽有“半”,其实是“无”。如斯夜晚,遂只有几许相思加倍滋长。然而,相思苦,苦相思,思到深处人成痴。况且秋雨又落,一倍增其哀愁。哎,那那刻骨铭心的恋情,在无奈的现实中,何时能诉呢?

“一半西风吹去”,明说是秋雨被西风吹散,实际上是说自己的一半心思,被西风吹走了,去跟随远方的人儿。结尾看似平µ¬,实则意蕴深藏,亦虚亦实,可谓清空超妙。

那些美丽的落叶,你试图挽留,她们却化作一声叹息,飘走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