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铸就的长征精神是什么?

中国工农红军铸就的长征精神是什么?

中国工农红军铸就的长征精神是:

1、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的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2、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4、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5、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扩展资料: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的队伍:

一、中央红军。中央红军是红军长征的主体和主力。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000余人开始战略转移。中央红军经过浴血奋战,突破敌军设置的四道封锁线,但自身伤亡严重。

在博古、周恩来、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参加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上,经过反复讨论、斗争,中央逐步接受了毛泽东提出的放弃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中央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并胜利召开遵义会议

尔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越水草地,夺占腊子口,翻越六盘山,于1935年10月进入陕北,与红十五军团会师。

二、红四方面军。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了策应中央红军,强渡嘉陵江,开始长征;6月中旬,与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中央红军改为红一方面军;随后党中央在两河口召开会议,确定红一、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8月,两个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分别过草地北上,中央随右路军行动,左路军主要由张国焘率领。张国焘反对中央的北上方针,于9月率红四方面军和随其行动的红一方面军两个军团南下。1936年7月初,南下遭到失败后转战川西甘孜地区,后与红二方面军会师。

经党中央耐心工作及随右路军行动的朱德、刘伯承和红二方面军推动,以及广大南下红军指战员的强烈要求,张国焘不得不同意北上。10月9日,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三、红二方面军。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退出湘鄂川黔苏区,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在云贵交界的乌蒙山区,回旋转战上千里,摆脱了国民党军的重兵围追堵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7月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红二、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随后,推动并实现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22日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四、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决定红二十五军向平汉铁路以西的桐柏山区和伏牛山区转移,行动中部队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

12月上旬,红二十五军进入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地区,开始在鄂豫陕边界创建新苏区。1935年7月15日,红二十五军主力西征北上,到陕甘苏区与红二十六军会合,并于9月15日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是最先到达陕北的长征部队。随后与刘志丹率领的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

五、东征军。1935年冬,为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把国内革命战争同抗日战争有机结合起来,中共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从陕甘苏区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发起东征战役,准备与日军直接作战。

蒋介石调集重兵企图围歼红军于晋西地区。为避免不利局面,东征军于5月西渡黄河,回师陕甘苏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要论: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2
1)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的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2)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4)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5)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4-16
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3个回答  2021-06-08
1、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的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2、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4、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5、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