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

如题所述

黄盖确实给曹操写过诈降书,但是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是假的,只是小说内容而已。

根据《三国演义》的情节,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复北方之后剑指南方,率领几十万大军欲一统天下。

当时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面对气势汹汹的曹操大军,诸葛亮献策联孙抗曹,并亲赴东吴“舌战群儒”,与周瑜商定了知名的“火烧曹营”之计,经过“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一系列操作,最后通过火攻大败曹军。

可以看出在《三国演义》里,火烧曹营的计谋是诸葛亮提出的,黄盖只是打个配合,假装被周瑜痛打而投降曹军,以便将装满火油的船引到曹营里面去,引燃曹操大军的战船。

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很多艺术加工的成分。实际上,根据真实史料,提出火烧曹营这一绝妙计策的,是时任东吴都尉的黄盖。

黄盖是个苦出身,在他还是襁褓婴儿时,父亲就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大。黄盖体谅母亲和家人的辛苦,很小就上山砍柴,做各种苦工,帮助补贴家用。

其实,黄家祖上是南阳的太守黄子廉,曾经也显贵一时,但是到黄盖祖父一代就败落了,全家人搬迁到了零陵郡讨生活。

也许是祖上余荫,黄盖小小年纪便胸怀大志,不同凡俗。幼时的他在帮助家里劳作之余,想方设法读书识字,平时经常读诵兵书,学了不少兵法知识。

成年之后,黄盖在郡守府谋了一个小吏的差事。由于办事认真勤勉,很得太守的赏识,不久被推举为孝廉。

当时国家混战,孙坚在南方扛出起义大旗。黄盖经过考量后投靠了孙坚。黄盖性情严肃刚毅,很会训练士兵,治下的兵丁们个个骁勇善战,对他非常拥护。

黄盖带领兵将们跟随孙坚剿灭了南部的山贼,又击退了北部董卓的进攻,功勋卓著。孙坚任命他为别部司马。后来孙坚在征战中去世。

黄盖继续跟随孙坚之子孙策和其孙孙权,忠心耿耿、四处征战,取得了赫赫战功,可谓是江东的元功勋老。

黄盖不仅是个能征善战的武将,他治世平乱也很有一手。乱世之中,一些偏远的山区等地往往容易出现恶势力勾结欺压百姓又不服管制的情况。

黄盖出任过多个此类叛乱之地的县令。他通过欲擒故纵、擒贼擒王等手段,快刀斩乱麻般干脆利落地解决了当地的麻烦,威服一方。因为治理成效显著,黄盖被升为丹杨都尉。

可以看出,黄盖确实是三国时期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这样的人能提出“火烧曹营”之计不足为怪。

但是《三国演义》为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形象,把这一功劳安在了诸葛亮身上,又对许多事件进行了加工。那“火烧曹营”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我们还是从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师南下说起。当时东吴孙权任命周瑜为都督统领江东军队拒敌。但是东吴境内情势复杂,有主战派、有主和派,军内还有不少老将见周瑜年纪轻轻十分不服管教。周瑜面临重大压力。

黄盖虽然也是军中元老,但他刚正威严,态度鲜明的主张迎战,带头全力支持周瑜,为稳固军心起了很大作用。

当时曹操为了克服北人不善乘船的习性将舰船首尾相连。黄盖见状想出对策,对周瑜提出火攻的建议。周瑜钦服采纳。俩人又商议确定了一些细节,就待实施。

为了方便引燃曹军战船,黄盖确实施行了诈降的计策。他送信于曹操,说此战东吴肯定不敌,想投降曹军,希望对方能接纳。

曹操在江东也有不少细作,知道江东阵营内有主和派,不少人确实对此战态度消极,因此他并没有怀疑黄盖动机。

于是,黄盖在带人接触曹操之时,带了数十艘暗中装满干柴和火油的蒙冲快船,趁曹操不备,令人点燃了船上的柴草。

快船变火船飞速冲向曹军的大战船,曹军战船很快被烧光,兵士们慌乱逃窜。江东将士们一拥而上杀敌。

此战过后,曹军损失了过半人马,灰溜溜返回江陵,很长时间不敢轻易南下。刘备孙权也暂时比邻相安。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此形成。

黄盖为赤壁之战献计,又诈降成功火烧曹军立了大功,被拜为武锋中郎将。然而这位老将军就是东吴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还没来得急歇口气,武陵县就出现了蛮族叛乱的事件,他又被任命为武陵太守赶去救火。

当然,黄盖又在短时间内利落解决了叛乱,被封偏将军。后来,黄盖就一直镇守郡县,维护一方平安,其军功和事迹为当地百姓称颂。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隔着时间的面纱,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在人们眼中往往如雾里看花,似有若无、难辨真假。

也许,我们只有细细考究、深入勘察,才能真正窥见历史上英雄人物的风姿和智慧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