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有无成功的可能?

如题所述

刘备伐吴有无成功的可能?

刘备伐吴,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刘备为了两位义弟之死,不顾诸葛亮与赵云的劝阻,一意伐吴,轻视年轻的陆逊,而导致蜀军在夷陵大败。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刘备伐吴这件事是意气用事,是无益之举。但却认为刘备伐吴一定会成功,原因是三国演义中关于蜀吴双方实力的悬殊差距(蜀军75万,吴军20万),以这个标准来看,蜀军有三倍于吴军的优势,那这个优势属实吗?刘备伐吴有无成功可能?是否只是意气用事的无益之举?

首先,虽然《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大,不过,如果真的要论述史实,显然还是正史《三国志》比较可靠,事实上,蜀吴双方的实力差距。

三国时代中国全国只有2000余万人口,所以蜀吴双方兵力相加90余万,几乎是整个国家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这根本是不可能的,更不用提,实际上大多数人口还在魏国。所以即使有人会说,《三国志》也并非真实,关于双方兵力这一点记载,应该会比《三国演义》可靠很多。

那《三国志》中的兵力记载是多少呢?蜀军五万,吴军五万,双方实力相当,吴军能够动员的兵力事实上还要超过蜀军。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是,蜀军不但没有七十万之众,反而还是弱势方。吴军处于守势,还占据人数上的优势。

刘备方内部分裂,且无大义名分(只有伐魏的名分)那刘备伐吴从这个角度看,不是必败无疑吗?事实上确实如此,刘备伐吴也并非是意气用事,新三国演义中刘备与李严的对话事实上是刘备伐吴的真正目的。

刘备意识到即使夺回荆州,以益州与荆州两州的实力,绝对没有可能打败曹魏。所以没有接受孙权归还荆州的议和条件,因此其决心要消灭孙权,合并南方半壁,即使相对于曹魏,实力还是弱小,也比守着荆州益州的成功率高。对比诸葛亮北伐一失败就抱怨关羽丢了荆州,刘备还是比较理智的,所以刘备这一行为并非意气用事,而是有自己的目的。

失败的原因则是对孙权实力估计不足,周瑜,鲁肃,吕蒙死后,东吴没人再能领兵,这种自大观念害了刘备。关于刘备伐吴,是否有可能成功?如果没有一次决定性的会战,刘备既不会成功,也不会失败,会是一种蚕食东吴领土的状态,一直打到一方服软。

或是曹魏拿两家的任何一家开刀,被曹魏开刀的一方会被另一方一起瓜分。如果从曹魏终究要插上一腿来看,刘备没有成功的可能,而且打的太投入,还有反过来被曹魏消灭的可能,因此,刘备虽然假仁假义,不过领袖这么做很正常,但刘备伐吴依然不可能成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