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一种研究方法得到的证据更加可靠

如题所述

一、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实证会计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实证法。实证法是解释和预测客观现象的方法,它要以确实的证据,反映或检验客观存在的现象,其哲学基础是证伪主义。证伪主义的创立者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波普尔的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是反归纳原理,以及建立在反归纳原理基础上的经验证伪原则。波普尔认为,过去的多次重复既不能证明未来的必然重复,也不能保证未来的可能重复,因此归纳推理既不可能得出必然知识,也不可能得出或然知识。波普尔的证伪原则是以"逻辑不对称。原则为基础的,即用数量极大的个别不能证实一般,而用数量极少的个别却能证伪一般。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或理论是不能用经验来"证实"的,只能"证伪";一个"证实"『能证实一个经验事实,而一个"证伪"却能证伪整个理论。由于证伪主义彻底否定了归纳法,故实证方法论的推理方法只能是演绎法,并且主要是假说演绎法。假说演绎法的前提不是公理而是假说,是以假说为出发点进行逻辑推导,从而得出一系列个别结论的方法。假说演绎法的基本特点是,由于演绎推理的结论没有超出其前提范围,前提和结论之间是一种必然的关系,属于必真推理的范畴,盯假说为真,则结论亦真。在假说演绎法下,证伪的具体对象是根据假说进行逻辑推理所得出的预测结论,而非假说本身。一般认为,实证法包括下述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利用现有资料(如报刊、官方统计资料和数据库等)、资本市场研究、预测能力、比率分析、实验室研究、建立模型、模拟法、小组讨论和实地试验等。在假说检验过程中,又要涉及到许多数理统计方法。二、实证会计研究的过程实证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假说演绎法。假说演绎法的过程可描述为:提出假说(猜想),然后进行逻辑推理,导出具体需要或关心的结论,最后进行实证检验,予以证实或证伪;若被证实则暂时接受结论,若证伪再进行新一轮的演绎过程。实证会计研究的过程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确立研究课题。会计中存在大量可作实证研究的课题,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受何因素影响,公司为何采用某一信息披露策略,公司信息披露策略的选择和变更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及对管理人员、投资者、信贷者和职员的影响,选择和变更会计方法的制约因素,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变更对企业、企业股票价格、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的影响,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差别等等。选择和确定实证会计研究课题,通常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课题是否对政府、会计准则制定者、公司决策和管理者、信贷者及投资者有政策意义;②课题是否对其他会计研究人员有意义,即是否具有学术价值;③是否有合适的理论来指导实证研究;④该项研究所需证据是否能取得;⑤是否有适当的数量方法来分析数据和测试假设。2、进行文献评述。研究者应根据所研究的课题寻找相关的基本理论,并对已有的相关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检索和评述。通过这一主要环节,了解有关问题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如所涉及的理论、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研究结果、研究特点和缺陷、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可能性等等。从提出理论假设。实证会计研究中,直接对理论加以实证是困难的,因此一般的做法是根据理论作出合乎逻辑的预测,然后对它们加以检验,这种预测就是假设。如经济学中的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人和代理人均是理性的最大利益追求者,因此,代理人会将其自身利益置于委托人利益之前。据此,我们可就企业会计方法选择和信息披露作如下假设:第一、公司管理人员选择有利于本身利益的会计方法;第二、公司管理人员不披露或者有意粉饰于己不利的财务信息。提出假设需注意如下凡点:①假设中的概念必须清晰明了;②假设应保持一种中立态度;③假设应明确表明它预测的是什么;④假设的提出要考虑到相应的验证技术;⑤假设应能与一种现有理论相联系。4、搜集数据资料。假设提出以后,研究者就应考虑如何搜集数据资料。收集数据资料前,需将假设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即:①对假设中的概念予以严格定义,使之转化为可以计量的变量;②确定变量的计量方法;③检查计量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由于实证会计研究要求通过数据资料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因此应尽可能采用科学的方法,从被研究对象的总体中采集数量足够的、有代表性的数据资料。数据资料采集的方法有: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利用现有资料、实验模拟、建立模型等。5、检验理论假设。假设检验,最能体现实证会计研究的特色。一般是在提出需要验证的假设(动机假设)的同时,再从反面提出一个虚假设。假设检验存在着两类错误:第一类是弃真错误,即虚假设为真却被拒绝的错误;第二类是取伪错误,即虚假设为假却被接受的错误。一般而言,研究者在进行测试前,要确立需承担多大风险来声明动机假设的真伪和拒绝虚假设,亦即需确立一个显著性水平。通常人们取其值为0.05或0.01,即有95%或99%的把握确信动机假设为真。如果检验结果表明经验事实并未证伪虚假设,则意味着动机假设未能得到确证,不可能被接受。如果检验结果表明经验事实证伪了虚假设,则意味着动机假设已得到确证,可被接受,并可用以解释和预测会计现象。检验假设的方法多种多样,具体选用何种方法,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假设涉及的变量数目、变量类型、统计数为平均数还是方差数、研究的是变量间的差异还是联系以及对总体的分布是否作出假设等。6、分析研究结果。证实或否定假设并不等于实证会计研究过程的结束。研究者还应对其研究结果加以分析。这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将研究结果反馈到作为该项研究的基础的理论体系中去,说明假设的证实或否定对现有理论的意义,指出现有理论的正确性或者重建和修正的必要性,并提出实际的思路和做法;②讨论研究结果的实际政策意义,包括对会计准则制定者、公司管理人员、,会、投资者、信贷者及政府等的意义;③讨论进一步研究的余地,如披露其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以便他人借鉴或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合乎逻辑的理论假设,为新的研究提供基础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01
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结晶,是审计工作的价值所在。审计成果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审计项目的成败优劣,直接关系到审计的价值实现和审计质量的高低。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对审计成果的几点思考。审计成果的三层含义首先,什么是审计成果?笔者认为,审计成果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一是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查出的问题接受审计机关的处理处罚,采纳审计机关提出的意见、建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二是被审计单位变被动接受审计整改为主动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同类问题举一反三,通过修订、完善内控制度来加强和改进管理,在机制和体制上进行自我完善。三是审计机关上报的审计结果和建议被上级领导批转或者采纳后,做出对行业性、全局性的指导意见、法、措施、制度、法规等。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各种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屡查屡犯、重复审计等问题。当前审计成果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审计成果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足够重视。审计实践中,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采取“就问题改问题、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法,造成同类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这在无形中加大了被审计单位管理风险。二是审计成果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充分利用。审计实践中,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及其他审计文书往往只有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财务人员才能看到,真正参与具体工作的人员很少能够了解情况,导致整改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审计成果的功能大大折扣。三是审计成果得不到审计部门的充分利用。一是认识不到位,审计工作重处理轻分析、重处罚轻披露等,造成有些问题屡查屡犯,审计整改不落实;二是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意识不强,没有运用有效的方法去转化应用审计成果,致使审计成果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三是审计成果运用机制不健全,与纪检、组织、人事、财政、被审计单位等多个部门之间的联动和协调欠缺,信息不对称,审计成果利用渠道不畅通,使大量的审计信息和成果被闲置,一直未能建立完整的审计资料库,审计资源严重浪费。审计成果充分利用的方法和对策一是采取“四个回头看”力促审计整改意见落实。组成审计回访小组,进行实地监督回访。一看审计决定是否执行。二看审计建议是否被采纳。三看审计效果是否明显。四看被审计单位在执行财务政策及制度的理解上是否有需要审计部门帮助解决的困难。二是尝试“三个结合”确保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首先,将审计的整改落实与审计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相结合,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及时纠正违规问题,并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其次,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与审计结果公开相结合,形成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合力,促使有关部门对审计查出问题进行认真整改;最后,将审计整改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与组织、纪委、监察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共同推进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三是紧抓“两个基本点”加大对审计成果的宣传力度。一是紧抓审计保卫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卫士”作用,宣传审计监督揭露出的各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高审计的威慑力。二是紧抓审计服务于社会发展,促进政府中心工作的“谋士”作用,宣传审计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民生、改革与稳定,服务干部监督管理和预防腐败方面的丰富成果,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提高审计的公信力。四是围绕“一个核心”提高审计人员成果利用意识。审计成果利用是发挥审计成效最关键的环节,也是实现审计免疫功能的最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途径,必须紧紧围绕提升审计人员成果意识这一根本核心。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工作者必须严格按照“审计干净、干净审计”的审计理念,确保审计质量,为创造优秀的审计成果奠定基础。其次,要激发审计人员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审计职能的转变,努力从宏观上、机制上研究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实现审计成果由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的转变。最后,要建立健全有关激励机制,将审计成果利用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单位考核制度中,落实责任,明确各部门单位的任务和目标,规定考核标准和法,使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第2个回答  2017-06-01
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结晶,是审计工作的价值所在。审计成果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审计项目的成败优劣,直接关系到审计的价值实现和审计质量的高低。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对审计成果的几点思考。审计成果的三层含义首先,什么是审计成果?笔者认为,审计成果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一是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查出的问题接受审计机关的处理处罚,采纳审计机关提出的意见、建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二是被审计单位变被动接受审计整改为主动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同类问题举一反三,通过修订、完善内控制度来加强和改进管理,在机制和体制上进行自我完善。三是审计机关上报的审计结果和建议被上级领导批转或者采纳后,做出对行业性、全局性的指导意见、法、措施、制度、法规等。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各种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屡查屡犯、重复审计等问题。当前审计成果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审计成果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足够重视。审计实践中,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采取“就问题改问题、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法,造成同类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这在无形中加大了被审计单位管理风险。二是审计成果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充分利用。审计实践中,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及其他审计文书往往只有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财务人员才能看到,真正参与具体工作的人员很少能够了解情况,导致整改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审计成果的功能大大折扣。三是审计成果得不到审计部门的充分利用。一是认识不到位,审计工作重处理轻分析、重处罚轻披露等,造成有些问题屡查屡犯,审计整改不落实;二是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意识不强,没有运用有效的方法去转化应用审计成果,致使审计成果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三是审计成果运用机制不健全,与纪检、组织、人事、财政、被审计单位等多个部门之间的联动和协调欠缺,信息不对称,审计成果利用渠道不畅通,使大量的审计信息和成果被闲置,一直未能建立完整的审计资料库,审计资源严重浪费。审计成果充分利用的方法和对策一是采取“四个回头看”力促审计整改意见落实。组成审计回访小组,进行实地监督回访。一看审计决定是否执行。二看审计建议是否被采纳。三看审计效果是否明显。四看被审计单位在执行财务政策及制度的理解上是否有需要审计部门帮助解决的困难。二是尝试“三个结合”确保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首先,将审计的整改落实与审计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相结合,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及时纠正违规问题,并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其次,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与审计结果公开相结合,形成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合力,促使有关部门对审计查出问题进行认真整改;最后,将审计整改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与组织、纪委、监察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共同推进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三是紧抓“两个基本点”加大对审计成果的宣传力度。一是紧抓审计保卫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卫士”作用,宣传审计监督揭露出的各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高审计的威慑力。二是紧抓审计服务于社会发展,促进政府中心工作的“谋士”作用,宣传审计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民生、改革与稳定,服务干部监督管理和预防腐败方面的丰富成果,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提高审计的公信力。四是围绕“一个核心”提高审计人员成果利用意识。审计成果利用是发挥审计成效最关键的环节,也是实现审计免疫功能的最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途径,必须紧紧围绕提升审计人员成果意识这一根本核心。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工作者必须严格按照“审计干净、干净审计”的审计理念,确保审计质量,为创造优秀的审计成果奠定基础。其次,要激发审计人员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审计职能的转变,努力从宏观上、机制上研究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实现审计成果由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的转变。最后,要建立健全有关激励机制,将审计成果利用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单位考核制度中,落实责任,明确各部门单位的任务和目标,规定考核标准和法,使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第3个回答  2017-06-01
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结晶,是审计工作的价值所在。审计成果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审计项目的成败优劣,直接关系到审计的价值实现和审计质量的高低。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对审计成果的几点思考。审计成果的三层含义首先,什么是审计成果?笔者认为,审计成果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一是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查出的问题接受审计机关的处理处罚,采纳审计机关提出的意见、建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二是被审计单位变被动接受审计整改为主动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同类问题举一反三,通过修订、完善内控制度来加强和改进管理,在机制和体制上进行自我完善。三是审计机关上报的审计结果和建议被上级领导批转或者采纳后,做出对行业性、全局性的指导意见、法、措施、制度、法规等。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各种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屡查屡犯、重复审计等问题。当前审计成果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审计成果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足够重视。审计实践中,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采取“就问题改问题、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法,造成同类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这在无形中加大了被审计单位管理风险。二是审计成果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充分利用。审计实践中,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及其他审计文书往往只有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财务人员才能看到,真正参与具体工作的人员很少能够了解情况,导致整改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审计成果的功能大大折扣。三是审计成果得不到审计部门的充分利用。一是认识不到位,审计工作重处理轻分析、重处罚轻披露等,造成有些问题屡查屡犯,审计整改不落实;二是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意识不强,没有运用有效的方法去转化应用审计成果,致使审计成果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三是审计成果运用机制不健全,与纪检、组织、人事、财政、被审计单位等多个部门之间的联动和协调欠缺,信息不对称,审计成果利用渠道不畅通,使大量的审计信息和成果被闲置,一直未能建立完整的审计资料库,审计资源严重浪费。审计成果充分利用的方法和对策一是采取“四个回头看”力促审计整改意见落实。组成审计回访小组,进行实地监督回访。一看审计决定是否执行。二看审计建议是否被采纳。三看审计效果是否明显。四看被审计单位在执行财务政策及制度的理解上是否有需要审计部门帮助解决的困难。二是尝试“三个结合”确保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首先,将审计的整改落实与审计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相结合,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及时纠正违规问题,并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其次,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与审计结果公开相结合,形成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合力,促使有关部门对审计查出问题进行认真整改;最后,将审计整改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与组织、纪委、监察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共同推进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三是紧抓“两个基本点”加大对审计成果的宣传力度。一是紧抓审计保卫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卫士”作用,宣传审计监督揭露出的各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高审计的威慑力。二是紧抓审计服务于社会发展,促进政府中心工作的“谋士”作用,宣传审计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民生、改革与稳定,服务干部监督管理和预防腐败方面的丰富成果,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提高审计的公信力。四是围绕“一个核心”提高审计人员成果利用意识。审计成果利用是发挥审计成效最关键的环节,也是实现审计免疫功能的最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途径,必须紧紧围绕提升审计人员成果意识这一根本核心。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工作者必须严格按照“审计干净、干净审计”的审计理念,确保审计质量,为创造优秀的审计成果奠定基础。其次,要激发审计人员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审计职能的转变,努力从宏观上、机制上研究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实现审计成果由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的转变。最后,要建立健全有关激励机制,将审计成果利用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单位考核制度中,落实责任,明确各部门单位的任务和目标,规定考核标准和法,使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第4个回答  2017-06-01
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结晶,是审计工作的价值所在。审计成果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审计项目的成败优劣,直接关系到审计的价值实现和审计质量的高低。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对审计成果的几点思考。审计成果的三层含义首先,什么是审计成果?笔者认为,审计成果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一是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查出的问题接受审计机关的处理处罚,采纳审计机关提出的意见、建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二是被审计单位变被动接受审计整改为主动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同类问题举一反三,通过修订、完善内控制度来加强和改进管理,在机制和体制上进行自我完善。三是审计机关上报的审计结果和建议被上级领导批转或者采纳后,做出对行业性、全局性的指导意见、法、措施、制度、法规等。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各种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屡查屡犯、重复审计等问题。当前审计成果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审计成果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足够重视。审计实践中,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采取“就问题改问题、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法,造成同类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这在无形中加大了被审计单位管理风险。二是审计成果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充分利用。审计实践中,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及其他审计文书往往只有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财务人员才能看到,真正参与具体工作的人员很少能够了解情况,导致整改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审计成果的功能大大折扣。三是审计成果得不到审计部门的充分利用。一是认识不到位,审计工作重处理轻分析、重处罚轻披露等,造成有些问题屡查屡犯,审计整改不落实;二是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意识不强,没有运用有效的方法去转化应用审计成果,致使审计成果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三是审计成果运用机制不健全,与纪检、组织、人事、财政、被审计单位等多个部门之间的联动和协调欠缺,信息不对称,审计成果利用渠道不畅通,使大量的审计信息和成果被闲置,一直未能建立完整的审计资料库,审计资源严重浪费。审计成果充分利用的方法和对策一是采取“四个回头看”力促审计整改意见落实。组成审计回访小组,进行实地监督回访。一看审计决定是否执行。二看审计建议是否被采纳。三看审计效果是否明显。四看被审计单位在执行财务政策及制度的理解上是否有需要审计部门帮助解决的困难。二是尝试“三个结合”确保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首先,将审计的整改落实与审计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相结合,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及时纠正违规问题,并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其次,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与审计结果公开相结合,形成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合力,促使有关部门对审计查出问题进行认真整改;最后,将审计整改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与组织、纪委、监察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共同推进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三是紧抓“两个基本点”加大对审计成果的宣传力度。一是紧抓审计保卫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卫士”作用,宣传审计监督揭露出的各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高审计的威慑力。二是紧抓审计服务于社会发展,促进政府中心工作的“谋士”作用,宣传审计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民生、改革与稳定,服务干部监督管理和预防腐败方面的丰富成果,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提高审计的公信力。四是围绕“一个核心”提高审计人员成果利用意识。审计成果利用是发挥审计成效最关键的环节,也是实现审计免疫功能的最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途径,必须紧紧围绕提升审计人员成果意识这一根本核心。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工作者必须严格按照“审计干净、干净审计”的审计理念,确保审计质量,为创造优秀的审计成果奠定基础。其次,要激发审计人员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审计职能的转变,努力从宏观上、机制上研究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实现审计成果由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的转变。最后,要建立健全有关激励机制,将审计成果利用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单位考核制度中,落实责任,明确各部门单位的任务和目标,规定考核标准和法,使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