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子源村经济发展

如题所述

桐子源村的历史变迁与经济发展


1949年前,桐子源村民的生活极其困苦,以种山和砍柴为生,口口相传的"一条垄,两个坞,天天挑柴禾"的场景,生动描绘了他们的艰难。1949年后,在党的领导下,村民们下定决心改变贫困现状,然而左倾思想一度阻碍了村庄的进步。直到60年代初,桐子源的经济状况依旧严峻,分红微薄,口粮匮乏,依靠国家返销粮勉强维持生计。部分村民无奈选择迁移他乡。


为了摆脱贫困,村党支部积极采取行动,首先带领村民开垦荒山,根据山体特征和土壤条件,制定了详细的开发计划。经过20多年的辛勤劳动,他们成功开拓了1130亩杉木基地、140亩茶园、2600亩马尾松、100亩毛竹、50亩柑桔和201亩板栗,使90%的山坡披上了绿装,立木蓄积量达到14900立方米,每户的活立木价值平均为4万元,被村民亲切称为"绿色小银行"。


在造林初期,资金短缺,村民共同筹措,他们吃着稀粮,背负山锄,艰苦创业。坚持"边造边管,发展与保护并举"的方针,严格执行村规民约,对破坏山林的行为严惩不贷,同时设立护林员制度,确保山林安全。党支部书记祝康明更是身体力行,关心护林员生活,每年清明节带领团队祭奠为护林牺牲的村民,20多年间,村里未发生过森林火灾。


桐子源村不仅自身造林护林成效显著,还帮助周边的山峰、新街等村防火,祝康明的贡献得到了国家林业部的肯定,他荣获了多项全国护林防火先进工作者和模范称号,多次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表彰和奖励。这些努力见证了桐子源村从贫困到绿色发展的转变。
扩展资料

桐子源村位于建德市新安江镇西南9.5公里的金鹅山麓。桐子源村造林之初,买苗木缺乏资金,由各户筹集。村民吃稀粮背山锄开荒山,艰苦备尝。并采取"边造边管,发展和保护并举,造林和保护管理利用并重"的方针。1980年至1984年间,先后办起了茶厂、木材加工厂、粮食加工厂。1992年村办企业产值达到40万元,实现利润7万元。1992年全村专业户有养奶牛4户、养鸡3户、养鱼4户、养蚕15户、茶叶专业户30户。还有从事服务行业的修车户4户,拖拉机运输户4户。1992年全村工农业集体纯收入13万元,人均收入1740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