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六章赫里斯季娜的人物形象?

如题所述

1.保尔因为救了朱赫来,被关在牢中,同时关进牢里的还有一个名叫赫里斯季娜的姑娘。她的哥哥是红军,而她被关在这里,是因为她没有答应警备司令的潜规则。其实这个情节是令人怀疑的。警备司令求欢不成,也不至于把他的猎物放在一个大呼隆的监狱里,特别是里面还有年青的小伙子,这会给他的禁脔带来安全性的问题。而事实上确实如此。赫里斯季娜主动向保尔提出把自己的身体给他的要求,但保尔拒绝了,他想到的是冬妮亚。但是,如果没有冬妮亚,保尔是否就可以接受一个女人对他的献身?所以小说里的保尔的心理活动并不具有说服力,也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这一段情节与其说是刻划了保尔的崇高精神,倒不如说是地方武装对女人的如狼似虎的觊觎,而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在那个时代的女人总是受到男人的侵害。2.冬妮娅是先被描写得很可爱,后又在这一章里显得很庸俗的一个女人,其间巨大的反差使之蓦然判若两人,前后性格仿佛失去了基本的联系。我猜想,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塑造这个艺术形象时,内心深处肯定是非常矛盾、乃至非常痛苦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4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描述的事件发生于1915年至1930年初那一段历史时期。
保尔·柯察金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也是书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他是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的影响下从自发革命走向自觉革命的。保尔懂得了不平等生活的社会根源,懂得了要想推翻旧世界,必须成为“勇敢坚强的阶级弟兄”和“坚决斗争的钢铁战士”。在积极投身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伟大斗争中,他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和祖国联系在一起时,才会创造出奇迹。他曾说:“我赞成那种认为个人的事情丝毫不能与集体的事业相比的革命者。”
保尔总是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那血与火的时代,保尔和战友们一起驰骋于疆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土匪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那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年头,保尔又以全部热情投入到建设家园的劳动之中,他那种苦干精神和拼命精神,正显示了第一代建设者们的崇高品质。在修筑铁路中,保尔所在的潘克拉托夫小队“拼命走在前头”,以“疯狂的速度”进行工作。
保尔从未屈膝投降过。他总是随时准备承受对自己最沉重的打击。他经受住了一切考验,在对待友谊、爱情和家庭等问题上,他也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原则。
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非常苦恼,他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这时故事情节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程度。自杀就等于背叛革命——正因为如此,手枪的枪口才那样“鄙夷地瞪着保尔的眼睛”。
于是,他以冷酷无情的严峻态度谴责自己说:“老兄,你平时说什么要干出一番英雄事业来,原来全是纸上谈兵!……你有没有尝试过战胜这种生活!……你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设法冲击这个铁环吗?即使到了生活实在难以忍受的时候,也要想办法活下去。要使生活变得更有益。没有比掉队更可怕的了。”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青年共产党员来说,他生命的全部需要,就是能够继续为党工作。他以坚强的毅力克服了悲剧命运的打击,开始了为争取归队而进行的斗争。保尔也以自己的毕生精力,实践了自己的生活原则。保尔在凭吊战友的基地时所说的那段话,就是他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自白,也是对小说这一主题的阐发:“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保尔战斗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革命乐观主义的深刻概括。因此小说的主题思想就可以进行这样的概括:人的一生应当像保尔·柯察金那样去度过。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释这部作品的标题时说:“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作者在塑造保尔这一形象时,周内心独白、书信、格言警句等形式,揭示了这一形象的内心的全部复杂性和成长过程。保尔的形象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辉最典型的代表。这也就是为什么保尔·柯察金这个名字能够响彻世界各大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够成为青年生活教科书的根本原因。同时,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来看,这部小说都可以称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而就它对读者影响的力量和深度来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保尔的形象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不可泯灭的思想光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