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的这些特色民俗文化,你知道多少呢?

如题所述

糖瓜:老沈阳的传统年节食品和祭祀用品(祭灶神)。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分高跷、地秧歌两大类。沈阳人酷爱秧歌,他们舞得热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犷,令人振奋。如今早晚或节假日的沈阳街头,不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队表演,还有精品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灯官秧歌”、少儿高跷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水袖秧歌"、"举顶高跷"等。每年,沈阳都有举办秧歌节,历时五至七天。大型秧歌比赛是秧歌节的主体项目。 

关氏皮影是沈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在沈北地区。与辽南复州皮影和辽西凌源皮影相比,沈阳关氏皮影填补了辽北地区皮影艺术的空白。目前,沈北蒲河学校已经被确定为关氏皮影传承基地。皮影戏已作为教材引入课堂。教师关维颖还组织学生成立了一个“荷尖戏社”,表演的第一个皮影戏《过桥》在区中小学春风艺术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东北大鼓又名奉天大鼓,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子弟书”唱腔传入沈阳后,与东北民歌小调揉合而成的一种曲艺。艺人操三弦自弹自唱,形式活泼,曾风靡一时。清盛京宫廷礼仪是清代皇家祭祀、登基、婚庆等活动的表现方式,带有原汁原味的满族特色。清代立都北京后,先后有4位皇帝10次赴东北东巡谒陵,至今沈阳故宫还珍藏着原始的典章、乐器、乐谱和文献纪录。东北大鼓已被沈阳市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人转草创至今,传说已有300年的历史,起始于清代,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莲花落唱腔艺术,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传统二人转唱调以七言、十言为主,说口风趣幽默,做功讲究表演,所以说传统二人转艺术是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口头文学之精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1
位于沉朝阳的西北地区,10月10日有散布路灯的习惯。在农历正月十五的春节过后,一个特别小组将编织20至25个人制作灯笼和纸袋进行点火。等到第一个月的14号。到了晚上,拿着灯笼的人们排成两列,由锣鼓声排成一行。有人点燃了纸袋,将其放在房屋的地面上。这个小纸袋燃烧了很长时间,并被放置在沿路的地面上。因此,它被称为路灯,它使人们感到神秘和舒适,并增加了节日气氛。
第2个回答  2020-11-20
沈阳秧歌,这种舞蹈只需些许脂粉口红、彩绸折扇和几件锣鼓唢呐伴奏便可随地表演。步伐在走、摇、旋、颠、腾、挪、抖、闪间变化,大小场次更换形式灵活。
第3个回答  2020-11-21
常年居住在沈阳的外乡人,尤其是其它地方的东北人,沈阳的青年人多用新沈阳方言。 土生土长的老年人多用带地域特点较浓的老沈阳方言,俗称“大北关味”或“苣荬菜味”。 三金一银、陪嫁和红包、童男童女接亲(去单回双)是沈阳地区的结婚习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