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推荐语有哪些?

如题所述

1、《老人与海》
故事情节很简单:
一位老渔夫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但是”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未消失”。
终于,有一天他终于钓上一条大鱼。但这鱼实在太大,已经超过了他的捕捞能力。但他没有放弃,拼尽全力,苦苦地和大鱼缠斗两天两夜,终于把鱼刺死。
然而在返航途中,他又遭到一条鲨鱼的袭击,玩命地鲨鱼搏斗以后,虽然保住了一条性命,但最后回港时,却只剩一副鱼骨架。
换做普通人,早已灰心丧气了吧。但在小说的末尾,老人仍然对着大海,准备下次的出航。
这位老人,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自己。我们每天都在出发,每天都在遭遇挫折,每天都面对各种难题。有些人放弃了,有些人还在顽强地和命运抗争,后者往往是生活的强者。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希望你也能从书中获取生存的力量。
2、《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这本书更多的是一个鼓励你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增加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才干的一本书。书中有提到生命的四个维度:长度,宽度,高度以及温度。长度与宽度是常常能够听到的,而高度与温度两个词则是作者的话。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则像是已经工作些年头的职业人,这里没有打鸡血的誓言,成功也不是简单的选择题,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你仍能去做想做的事,只是时间经历的更慢长些,你需要生活的积累。古典的第二本书比前一本,文笔更流畅了,没有第一本导师教导的味道,多了些职场前辈的感悟。
3、《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
从焦虑泥潭中走出后,我开始读书,读几本后发现读书太慢。因为白天还要上班,读书全靠抽空,有时太累就不想读,一本书往往要很久才能读完。
这样的读书方式常常是前面读过的内容,后面都记不起来,该怎样提高读书效率呢?我找到了《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
这本书是专门提升人们阅读效率的书。很薄,只有186页,读完大概两个小时足够。书的作者赤羽雄二是一个理工类毕业生,通过读书进入管理层,后来还开办了公司。
赤羽雄二认为,为了保证读书时间,可以将读书纳入日计划中,每天规定必须读多少书。为了让计划顺利完成,他建议不要等到所有工作忙完再读,可以先把工作框架列出来,先读书,读完再去工作。由于之前已经列好框架,工作完成也快。这样做不仅不用担心完不成工作,还保证了每天的读书量,
除了这些,书中还介绍了如何准确找到需要阅读的书,以及如何摆脱读完就忘了魔咒等内容。
4、《我与地坛》
这本书想必大家都熟悉,毕竟在课本里读过。
史铁生的人生经历让人读起他的文字来,感觉更加的厚重有力。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是它们 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分母。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在以后的年月里,还将有很多我料想不到的事发生,我仍旧有时候默念着“上帝保佑”而陷入茫然。但是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
5、《人世间》
《人世间》根据梁晓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10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改编成58集的年代大剧,长篇巨幅,展示了近50年中国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时代变迁。
小说叙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家庭的岁月浮沉。一家人在完成各自人生使命的同时,也在书写一部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
这里,有你,有我,有他们,我们能从中看到无数身边人的影子,他们是时代的既得利益者,也有受时代改变的先行者,更有发展阵痛下的承受者,他们都是时代进步下的改革者,历史的见证者。
《人世间》是一部用最传统和最朴实的方法创作的长篇小说,充满着诚意和使命感。作家以自己近70年的人生积累、生活阅历和智慧判断完成了“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富有年代感的作品”的心愿。感觉作者要在古稀之年给作为作家和知识分子的自己交一份答卷,也给身处的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交一份答卷。
作家说,《人世间》用文字为他所了解认识的家乡人画了一组群像。他们中有中高级干部,大学教授,有公安干警,有文化馆长、报社编辑,有商人,有导演,有市井小民,也有更多的在岗和下岗职工……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他们命运跌宕起伏,每个人身上都既有清晰的时代烙印,又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以现实主义的坚实,《人世间》最终写出了城市底层平民五十余年的生活史,委实可叹。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世间》自创了一个传统:一个以鸿篇巨制的形式书写城市底层平民的传统。这样的厚重之作,之前少见,未来也不会多见。
50年沧桑巨变,人生浮沉,聪明女子郑娟,卑微的出生,靠自己的努里活出最美的姿态,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路,小说版《人世间》恢宏壮阔,值得品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