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苏轼性格的词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7

1.用一些好的词语形容苏轼

率真的——苏轼在《与杨元素》里说:“昔之君子,惟荆是师;今之君子,惟温是随。

所随不同,其为随一也。老弟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

(《苏轼文集》卷55)我们从“非随时上下”、“然多不随耳”可以看出,苏轼始终坚持维护自己的人格。而对外界强加于他的打击、压迫,苏轼都忍不住要在作品中发泄不满,“如食内有蝇,吐之乃已。”

(《曲洧旧闻》)其性格真是率真得可爱。孤傲的——苏轼也终身保持真率孤傲的性格:“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咏梅》)苏轼《与李公择》:“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真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若见仆困穷便相于邑,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

(《苏轼文集》卷51)黄庭坚给苏轼的挽联说:“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豁达的,超脱的——他对待人生又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王君宝绘堂记》)。

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有理想,有报复的——他早年就"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很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策别》第八)的盛世,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他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要求朝廷"涤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他主张"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济时治国,"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墨妙亭记》)。有政治见解的——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策略》第三);主张"节用以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策别》十八);他还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

2.描写苏轼的成语

1 、雪泥鸿爪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2 、夜雨对床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

“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3 、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4 、不合时宜 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5 、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

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6 、出人头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

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

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后以“出人头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筹。7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后来,有人把“无禁”改为“不尽”。8 、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9 、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 ( 按即重阳 ) 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10 、坚忍不拔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坚忍不拔”这个成语由此得出。

11 、海屋筹添 苏轼《东坡志林 • 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 ( 迩 ) 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原谓长寿,后以“海屋筹添”为祝寿之词。

12 、芳留玉带 苏轼曾在金山留玉带镇山,佛印回赠裙衲,成为千古佳话。13 、琴操参宗 苏轼在杭州时,携琴操游西湖。

一日戏曰:“我作长老,尔试参禅。”琴操问:“何谓湖中景?”苏轼答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琴操曰:“何谓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何谓人中意?”“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

“如此究竟如何?”“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琴操大悟,即日削发为尼。

14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东坡谪居黄州时,写下《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其中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句,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相传这首词写成后,当晚就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

由于结尾表达了作者隐逸的想法,以致人们第二天纷纷传说,苏轼已将冠服挂于江边,坐上小舟,长啸而去。地方官得知,大吃一惊,怕因犯人走失而失职,急忙前去查看。

到了住所,却发现他鼻息如雷,还没有起床。15 、天涯何处无芳草 据《林下词谈》说,苏轼在惠州时,曾命朝云唱《蝶恋花》一词。

朝云还没有开始唱,就已“泪满衣襟”。苏轼问何故,朝云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16 、山抹微云秦学士 秦观《满庭芳》中有“山抹微云,天粘衰草”一句,由于这首词的风格近似柳永,所以苏轼当面说秦观是“学柳永作词”,还戏称“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露花倒影”是柳永《破阵乐》的首句。)17 、东坡肉 驰名全国的“东坡肉”,这一楚乡。

3.描写“苏轼”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 豪迈豁达[háo mài huò dá] 气度宽广,洒脱,性格开朗。

例句:他豪迈豁达的性格使他结交了很多的朋友。

2. 豪迈不群[háo mài bù qún]:群:合群。性格豪放而不合群。

例句:他自幼豪迈不群,博嗜古学,因文采过人而为文坛瞩目。

3. 乐观向上[lè guān xiàng shàng]: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

例句:他总是乐观向上的面对所有的困难。

4. 豁达乐观[ huò dá lè guān]:遍观世上人、事、物,皆觉快然而自足的持久性心境。

例句:不管处境如何艰难,他总是豁达乐观的继续着自己的生活。

5. 洒脱不群[sǎ tuō bù qún]:潇洒自然,不拘束。

例句:他是一个洒脱不群的画家。

6. 桀骜不驯[jié ào bù xùn]: 凶暴倔强桀骜不恭。

例句:到了五六岁上,识字读书,聪明出众。只是生成一个桀骜不驯的性子,顽劣异常。 ——《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7. 超凡脱俗[chāo fán tuō sú]:指摆脱世俗的高雅境界。

例句:她穿着虽然素淡,但却透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8. 豪迈奔放[háo mài bēn fàng]:思想感情、诗文气势等无拘束地尽量表达出来。

例句:苏轼诗文,豪迈奔放,犹如天马行空。

9. 才思敏捷[cái sī mǐn jié]:才:才华 思:思维 敏捷:反应快,灵活,形容才思敏捷。

例句:王老师才思敏捷,下笔成文,真令我们这些学生佩服之至。

10. 博学多才[bó xué duō cái]: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例句: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知时不可为,然犹多山支取进,动而见排,由已不能镇静也。——《旧五代史》

4.写一段对苏轼个性评价的语句

历代对苏东坡的精辟评价: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赵昚: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黄锦祥:“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5.【苏轼的诗句,和分别体现了什么性格,要具体点的,最好多一点

洗脱以往某些词的“脂粉气”,从“倚红偎翠”的浓艳中走出,变得明丽洁净.如其《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敧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在他人笔下,这是写“艳词”的绝佳题材.而到了苏轼笔下,却是风貌迥异.女人的“冰肌玉骨”,在清凉的夏夜里,在银白色的月光的映衬下,显得如此清雅脱俗,明丽照人.夜寂静,人无眠,周围的环境与人物相协调,如此安谧宁静、清澈光洁.词人特意不写宫中的糜烂生活,而只是写其纳凉的一个情节,所选题材的洁净化有助于词的意境的提高. 当然,其婉约词气质的改变及词品的提高,不仅仅用来写歌男 *** ,还可以用来表达对妻子的挚情.而以此来抒发对妻子的情感,可以说是苏轼的一大创举,说明苏轼已经破除了“诗尊词卑”的文体等级差别观念,后来甚至常常“以诗为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其《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其词前小序说:“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恰逢苏轼知密州,年近四十.十年前,他的妻子病逝.这是一首怀念亡妻的悼亡词.词人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文章开篇便点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生与死之双方消息不通、音讯渺茫.词人之所以将生死并提,其主要目的是强调生者的悲思,于是,便出现了“不思量,自难忘”的直接抒情.“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其妻死后,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相隔的后果,词人连到坟前奠祭的机会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空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界限,词人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所以,只能期望能够与妻子梦中相会了.该词下片转入正题写梦境:“夜来幽梦忽还乡”.整首词真情浓厚、沉痛悲凉,这一句却似乎悲中见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幽梦”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词人在妻子的身边,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荡漾着柔情蜜意.随即,词人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对应“千里孤坟”二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凄凉.梦境之虚幻,使词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恍惚,这反而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结尾三句是梦醒以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安慰.“十年”之后还有无限期的“年年”,那么,词人对亡妻的怀恋之情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吗? 苏轼婉约词气质的改变,还使其咏物词看来另有一番意境.比如其《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词以生动的笔墨描绘杨花的形象,并以杨花比拟自己的飘零沦落,隐约寄托词人对身世的感慨.它既是在写杨花,又是在写人.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对不幸遭遇的唱叹,都融入杨花形象之中.从杨花的无人珍惜,从杨花的飘零沦落,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以及与词人相类似的某些人的不幸命运.真正做到了形中有神,形神并茂. 苏轼生性豪迈,在现实生活中倔强刚直,几乎没有什么磨难能击倒他.他写出来的相思别离的婉约词,自然也与他人的一味沉沦不同.比如他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作于“花褪残红青杏小”之暮春季节,这本来是一个“枝上柳绵吹又少”之花落花飞令人伤感的季节,加之作者的心境不佳,就更容易被凄苦悲愁的情绪所缠绕.但是,词人没有因此自怜自伤不已,而是以开阔的心胸、倔强的意志去对待自然界季节的更换与人世间的风雨变幻.“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为春去花落而伤心?只要你对生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以豁达的胸襟去接受一切,你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词的下片写“墙外行人”偶尔听闻“墙里佳人”悦耳的笑声,便产生了许多美妙的联想.终因不能见“墙里佳人”一面、也不能传递自己的“多情”,而感到有些懊恼.这一段生活小插曲也可以说明词人对生活的浓厚兴趣,并没有为春归、离别、远行等愁苦所纠缠.结尾的懊恼也不是沉重的,而为画面平添一份乐趣.其实,就算不做旷达之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