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城墙为什么没有保留

如题所述

战争的影响。晚清时期,北京的城墙先后遭到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的损毁。后来虽安排了修复工作,可始终没有之前的那种历史古蕴感了随着日军侵华战争的打响,古城墙遭遇到了更大的生命威胁。好在,北平解放前,在梁思成的帮助下,古城墙保留下来了一个基本框架。
西方的城市规划观念对北京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拆除城墙上。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应该有首都该有的样子,这副残破的模样已经没有必要保留。
北京古城墙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国。经历七个世纪之后,如今古城墙已不见踪影,原城墙被二环路替代。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24公里,墙基宽24米,墙通高12至14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01
  现在北京城的规划主要是因为徐达,当时元顺帝出逃,元大都城没有经过战火。得以完好保存下来,但是元大都面积太大了,所以徐达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北城墙往南移了2.8公里,由元代的11个城门改为现在的9门。现在北京的元大都遗址公园的那道土墙就是当年大都城的城墙芯(外面的砖被拿去建新城墙了)。但是原来城门的地方名称却被保留了下来,比如说健德门,后来被徐达改名为得胜门。最后有朱棣钦定为“德胜门”。以及东北方的安贞门,直至现在该地区还叫做安贞。其它的规划基本沿用元代。而北京的外城是定都之后才建造的。

  据传,明北京城及皇宫的设计者是姚广孝

  姚广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和改建北京城。他没有保持"哪咤城",而是按儒家的观点,把北京建成一座方城。而皇城(紫禁城)则在方城的正中央。

  北京城的建设,整整进行了十五年。这期间,为配合迁都,朱棣做了两件事,一是从江南各地向北京大量移民;二是疏浚运河,打通南北的运输干线。据记载,洪武三十年,通过海运由南输往北方的粮赋只有七万石,永乐六年,就增至六十五万石。永乐十二年,由运河输往北京的粮赋增至五十万石,另还有四十万石由海运输入。到了十六年,由运河输往北京的粮赋就已高达四百六十万石。

  当北京的财赋供给与人口都不成问题时,朱棣就发出迁都的诏令。北京不再是"行在"而变成了首都,南京则变成了留都。

  迁都的正式实施是在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此前,朱棣封赏所有参与都城兴建的人员,其中有一个苏州匠人蒯祥,封为工部侍郎。如果说姚广孝是明北京城的总设计师,这个蒯祥就是总工程师了,所以功劳很大。

  网上搜的 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