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是为什么而读书的

如题所述

王昌龄虽然出生在一个世家中但到了王昌龄这一代已经没落,甚至有些贫困所以在很小的时候王昌龄就在故乡一边耕地一边读书,正是因为家庭的没落所以让王昌龄在学业方面更加的努力。虽然说当时王昌龄的家中十分困难,但是王昌龄并没有向现实低头反而决心要凭借自己的聪明睿智、发奋进取来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处境,给家人更好的生活环境。

二十岁那年王昌龄选择离开家乡去学习道家思想,这也为他之后的诗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那个时候唐朝还是十分繁荣的,王昌龄早期的诗词都是在描写大唐盛世的景象,也是对大唐盛世的歌颂以及对国家的忠心,我认为这恰恰也是王昌龄一生最厚实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就算在之后的生活中王昌龄并不顺利,但他对大唐盛世的信仰也从来没有改变过。火热的年代,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王昌龄学习道法也仅仅是因为好奇而已。不久之后他就来到了大唐的首府长安城,但是王昌龄为官之后并没有好的发展所以他毅然决然的弃笔从戎。

可以说王昌龄来到长安想有所发展的时机并不好,因为大唐王朝一直处于十分繁盛的状态,唐玄宗也被美好的景象蒙蔽住了双眼,所以王昌龄为官之时唐朝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唐朝也从早期的励精图治的治理国家的政策也变成了朝廷之上歌舞升平的一番景象,并且弥漫着一股贪图享乐的风气。王昌龄为官之时正当丞相李林甫执政当权,李林甫当上了丞相可以说十分腐败。王昌龄和张九龄的政见颇为相似,但当时张九龄因为被罢免王昌龄也逃不了干系。王昌龄也写到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我觉得确实王昌龄一颗忠贞之心反而得不到皇帝的认可,王昌龄的内心可以说是十分郁闷的。在被朝廷根本无法立足,并且他的出身又不好没有靠山,在朝堂之上确实是十分艰难。

我认为王昌龄官场失意之后就是疏狂,也可以说是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在被贬出长安之后他更是心灰意冷,并没有及时去江宁而是去了洛阳天天借酒消愁。虽然内心十分不满但是王昌龄还是来到了江宁,他来之后并不作为只是天天游山玩水用消极的工作态度作为反抗的手段,过于意气用事也实在容易授人以柄。王昌龄通过设身处地的感受,写出了大量的边塞诗,这些诗歌也为他的仕途带来了一些好运,但是朝廷的腐朽是王昌龄无法想象的,当时的官员都处在享受丝竹、美酒、佳人带来的快感之中,战场上的消息也根本传不到皇帝的耳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