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南·关雎》中的爱情

如题所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来自百度)

《诗经》总让我感到它本身就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以至于时常让我忘记它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滥觞,而不自觉地憧憬它的浪漫主义色彩。

从一种书面记载的角度来看,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我们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虽然,通常它总被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但从内容来看, 《关雎》其实很纯粹 。

通俗的来说,《关雎》就是描写了一个男生主动追求一个女生的心理变化,过程有求而不得的煎熬,结果是求而得之的欣喜。 由此看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男女关系中,主动的一方仍然是男子居多。

“君子”与“淑女”的结合。 在古代看来,这才是一种正常且合理的结合,可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门当户对”一般。“君子”有地位有德行,当然在现代可能还要加上有经济实力;“淑女”有貌有德,当然在现代可能还需要一份看起来体面的工作。而这个“贤淑”,在古代可就是衡量女子是否是“好的配偶”的重要标准。但到底怎样的德行可以称之为“贤淑”,《关雎》中并没有具体表明。反而是在淑女之前还加了“窈窕”二字,在“贤淑”的德行之美的内在要求前,重点强调了“窈窕”的体貌之美,二者结合才能让“君子”为之倾心。所以,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男子对于美或是美女的追求都是真实的,甚至有时候超越了女子对美的向往,古人“女为悦己者容”确有其佐证。

爱情观是单一的。 其实在古代封建礼教的影响下,这样的爱情相对真实。毕竟在古代婚姻中,结婚当天才知道彼此长什么样子的不在少数。所以这时候我又觉得《诗经》相对浪漫。虽然《关雎》所陈述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而并非青年男女之间短暂的邂逅或是一时的激情。但是最终它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让这场美丽的邂逅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其实,这有点像我们 现代的“相亲”。没有长时间纷繁复杂的恋爱的过程,就是奔着结婚二字走到一起,更加注重现实的满意度和后期的生活效果,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责任性。这一活动在古代都获得了高度的社会认可,可见,其存在确实有一定合理性,当然还有社会需要性。

爱是克制、有分寸。 《关雎》中,描写了男子是如何思慕女子,如何“辗转反侧”,但是仅仅停留在心理和远距离的活动,并没有进行直接的接触,至于“淑女”,更是没有半分描写其小女儿的心态,对于男子的追求更无动作言语,将古代女子的德行展现的淋漓尽致。如果放在现代而言,这恐怕连纯爱都算不上,毕竟连牵手这样现代人最普通的举动在古代都会显得逾矩,当然,现实中也不能够如此死板,但过于亲密的举动在恋爱期间也被看作习以为常,就显得不太正常了些。尤其是就一些传统观念的家长看来,更是难以接受。此时,传统仿佛又变得格外重要,我们仿佛还不如古代人表现出的那般忠贞,甚至是走到结尾的必然都无法保证。所以,恋爱,还是应该停留在一个合适的尺度, 不能为爱而爱,而应该为爱而克制,这样的感情并不是不浓厚,反而更显真实和珍爱 。尤其是对于女生来说,爱情中的自爱尤其显得重要 。平和而有分寸的爱,克制却又浓厚的爱,可能这也是《关雎》能够触碰到人们心中柔软一点的重要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