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交往的三个层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1
最近对于人际交往,有一些自己的重新思考和感悟。特别是对于婚恋关系。

我这里说的人际交往,不是指出于工作、人脉需求而发展的人际关系(不是否定这样的关系,只是不是文本探讨的范围)。而是指人们普遍为了满足自我和外界建立连接,寻求自我被社会接纳,甚至寻求亲密关系而发展的人际交往。

我察觉到这样的人际关系分为三个层次(当然,完全没有契合点的人不在此讨论之列啦),即:

第一层,是爱好兴趣、审美趣味方面的契合。这样的人可以一起社交、娱乐。身边有这样的人会很快乐,可以一起度过很多开心满足的时光。

第二层,是对自我和世界有一些原则性的看法和态度是一致或相似的。这样的人是世界之上和我们遥相呼应的“另一个自我”般的存在。值得我们放在心上,占一个“知己”的特殊地位。遇到这样的人,是很幸运的。可以强化我们的自我认同,减缓人天生自带的孤独。

第三层,是情感模式匹配,对恋爱或婚姻中自己和对方的角色的期待互相匹配。

比如这里以异性恋为例,如果一个男生期待自己的伴侣在情感和生活上比较依赖自己,而一个女生期待自己在情感中保持较大的单独空间,那他们就可能不太适合在一起。

如果遇到了符合第三层的人,而你当前又想进入婚恋的话,就很难得。这时第一个层面的契合程度不妨可以放宽试试看。

这三个层次不一定要以前面的层次为前提存在。

比如,一个和你兴趣爱好都不同的人,也可能会在对待大事件上的观点和你一致,甚至也可能和你在情感模式上契合。

这个特点就需要我们充分地了解自己寻求的是什么,明白对方能满足自己到哪个层次,同时认清不能满足自己的哪个层次。

找到了自己的需求,并找到了对方在三个层次中的定位,那么就可能会减少一些人生中的误解。

比如,把只是兴趣相投的人当密友,或把只是三观相投而情感模式相差很大的人往伴侣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后面的这种情况,因为进入到亲密关系的期待后,人们往往会觉得,对方不跟随自己去改变是因为“不够爱我”。但其实爱往往是一个相处良好的结果,而不是动力,它解决不了那么多复杂的问题。

还值得一提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期待往往是从第一层到第三层逐渐发展,比如先期待“聊得来”,再期待“三观合”,最后希望“久处不厌,相随相伴”。

但这里有一个矛盾,就是这三个层次的“易改变度”正好和这个顺序相反。简而言之,第一层最容易改变,第二层次之,第三层几乎无法改变(或者需要非常痛苦的改变过程)。

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聊得来”甚至“三观合”的人,但是和你的情感模式相差较大,这时候你想要改变ta的情感模式,把ta变成一个满意伴侣,是相当相当难的。

因为情感模式和期待深深地埋在我们意识的最深层,很大比例上是由父母的相处模式等人生早期体验影响的。

这类观念,可以称得上“根深蒂固”——人们往往不会去思考它,不会去质疑它,不会去改变它。甚至根本就意识不到它。

因为它如此深层,我们会觉得“世界本该如此”。

要动摇这个观念,可能会牵扯到一个人底层的安全感和自我意识,是伤筋动骨的事。

因此,如果两个人在相处中要“磨合”,也最好不要磨合这个层面的东西。

最好通过前期甄别,来找到情感模式类似的人,再去磨合、包容一些浅层的分歧,比如审美差异,爱好或生活习惯差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