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将李善长比作萧何,刘基比作张良,为何一个封公一个只封伯呢?

为何一个封公一个只封伯呢?

首先是因为他们双方彼此之间关系的亲疏,其次的话,李善长的军功的确是十分的显赫的,而且李善长他有宰相的才能。所以综合这几点来说李善长的地位就比刘基要高一点了,所以他们一个封公,而一个人只能封伯了。


根据明朝的史书记载,李善长在年少的时候就喜欢读书,而且不时的会有妙计流传出来,所以说李善长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而且李善长虽然长朱元璋14岁,但是因为朱元璋和他两个人都在临县,而李善长投靠的时间又长,所以说李善长和朱元璋的关系非同一般,朱元璋非常的尊敬他这位年长他14岁的大哥,而李善长也一心一意的辅佐朱元璋,所以说李善长才会获得这么高的地位。


而且李善长获得这样的地位也不仅仅是虚名而已,李善长一身军功还是十分显赫的,虽然他是一个文人,但是他却有军功的。在朱元璋攻破河州的时候,朱元璋率军亲征,在河州城兵力匮乏,很多的老弱病残,所以没有办法召集很多的人马来和敌军战斗。而当时的李善长知道了这个事情过后他主动出击,就紧紧靠着这些城中的老弱病残而埋伏干掉了援军,所以说这场战争十分重要,而也是因为这场战争使得李善长获得了很大的功劳。


而李善长他也是一个十分有威望的人,他能够调合个个将领,他是拥有宰相之才的人,而且他在出谋划策的时候非常的谨慎,能够将后勤都想得很周到。所以他和刘基相比还是更加的优秀的。所以综合这几点来说的话,在朱元璋的心中李善长的地位就比刘基的地位要高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朱元璋将李善长比作萧何,刘基比作张良,之所以后来一个封公,一个封伯,其实也是按照军功来的,刘基虽然给朱元璋在战略上出了很多策略,但是他一直都是谋士的身份,没有显著的军功,而李善长不一样,不仅军功显著,而且还和朱元璋是姻亲关系。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把自己的三位肱骨之臣,刘基,李善长还有徐达比喻成萧何,张良还有韩信,以此来表示他们的勋功卓著,但是后来在建立朝廷之后,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赏的时候,李善长被封为了韩国公,俸禄四千石,而刘基却被封为诚意伯。


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厚此薄彼,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李善长投靠他的时间比较早,两个人的关系比一般,已经超越了君臣,早年朱元璋跟着郭子兴干的时候,看朱元璋越来越有威望,就想夺了朱元璋的兵权,借口要把李善长给调走,当时李善长是属于升职了,但是因为要离开朱元璋,两个人还挥泪不舍,足以看出两个人的感情有多么深厚。

但是刘伯温不一样,虽然他帮助朱元璋开国,也给朱元璋出了很多策略,但是,刘伯温加入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的实力已经很厉害了,所以,刘伯温和朱元璋的关系没有李善长的好,而且朱元璋的女儿还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两个人还是姻亲的关系,所以更近了一步。

李善长的军功大,他给朱元璋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帮助朱元璋巩固了势力范围,但是刘伯温只是给朱元璋提供了战略上的策略,虽然他也是很严明法纪,不徇私枉法的,但是他一直都是谋士的身份,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军功。

第2个回答  2019-10-28
朱元璋将李善长比作萧何,刘基比作张良,为何一个封公一个只封伯
花开无田
导语:刘邦曾经评价自己的股肱之臣张良、萧何、韩信时说道: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更是直言,三人能够为其所用,才是他能够取得成功的依仗。
明太祖朱元璋也曾经将自己的三位股肱之臣刘基、李善长、徐达比作自己的张良、萧何、韩信,以此来表彰他们的功勋卓著。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大封功臣之时,李善长却排在开国六公爵第一位,被封为韩国公,岁禄四千石,世袭罔替;而被称为张良的刘基,则仅仅被补封为诚意伯,岁禄二百四十石,还不能世袭。那么又是何种原因导致朱元璋会对自己的张良、萧何“厚此薄彼”呢?

第一 双方关系之间的亲疏
与刘基的能谋善断相比,事实上李善长也是不遑多让。《明史·李善长传》记载,李善长“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也就是说李善长也是足智多谋之辈。而且与刘伯温相比,李善长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虽然李善长年长朱元璋14岁,更有君臣之名,但是因为二人地处临县,李善长又早早投靠,二人之间的关系匪浅,远超君臣。早年郭子兴眼见朱元璋不断取胜,威望日盛,便有了猜忌之心。便打算剥夺朱元璋的兵权,并借口将李善长调离,辅佐自己。按说,李善长乃是升迁,却与常人不同的是李善长听闻后,一时间泪如雨下;而朱元璋听闻后也是感动落泪。一个“里中长者”堂堂七尺男儿能够挥泪不舍,也能看出二人之间的感情。

而刘伯温虽然助明开国,给予朱元璋正确的意见,但事实上,以后刘伯温加入之时,朱元璋实力已然强大,这也导致了与朱元璋的关系之上,李善长明显更加亲密,而且朱元璋还将长公主临安公主许配给了李善长之子李祺,二人更有姻亲之实。
第二 李善长军功斐然
虽然是文人,李善长却有军功。在朱元璋攻破和州之后,朱元璋率军攻伐,和州城兵力空虚,更多是老弱病残。而元朝大军得知消息后,率军偷袭。情况危急,一旦和州城陷落,朱元璋将首尾难顾,不成想,李善长却反其道而行之,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出击,设下埋伏依靠和州城内的这群老弱病残,将元军打败。

而此举也解除了朱元璋的后顾之忧,更是巩固了朱元璋的势力范围。相反,刘基虽然能够严明法纪,不徇私情,提供战略上的构想,却一直担当的是谋士的角色,并未有片尺军功。
第三 李善长有宰相之才
虽然李善长与刘伯温因为李彬案,而导致矛盾重重。李善长、胡惟庸等人更是多次构陷刘基。但是也正如刘基所说,李善长有威望,能够调和诸位将领。而李善长也正如萧何、陈平一般,在出谋划策以及后勤保障,人才举荐之上更加细致,事必躬亲,为朱元璋省去了不少心思。而性格直率,谋略出众的刘基则更适合御史一职务,如此才能人尽其才,实现朝堂之上的平衡,为大明王朝的迅速稳定奠定基础。

总结
虽然在爵位之上,李善长因功被封为开国六公爵之一,刘基只是被封为伯爵,但事实上对于明初洪武三年的封爵之中,文官也只有李善长、汪广洋、刘基被敕封,已然是对其勋爵的表彰。而刘基虽然在民间被传的神乎其神,但被封为伯爵,实则是合适的,也并没有厚此薄彼之举。
参考资料: 1 《明史·李善长传》 2 《明史·刘基传》等
第3个回答  2019-10-29
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创大明江山基业的过程中,身边的一群谋士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出名的要属李善长和刘伯温。

李善长是安徽定远人,出身于地主。1354年,朱元璋攻打滁州的时候,李善长主动来到军营投奔朱元璋。朱元璋知道李善长在当地很有名望,于是对他非常器重。
李善长在军中主要负责内政工作,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同时还负责考察前来投奔将领的个人能力和品行。用今天的话来说,李善长就是一家大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兼人力资源总监。朱元璋集团中一切重大事务的决策,必有李善长参与。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被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左丞相(明初最高官职),封韩国公,位列明朝开国六公爵之首。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浙江温州文成县)人。刘伯温早年在元朝举办的科举考试中考上了进士,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由于当时元朝统治阶层昏庸腐朽,刘伯温不屑随波逐流,于是愤而辞官隐居。
1360年,在朱元璋的盛情邀请下,刘伯温开始加盟到朱元璋集团中,并成为朱元璋的重要谋臣。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了“时务十八策”,其意义堪比三国时期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隆中对”。之后,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先后攻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为朱元璋平定天下起了决定性作用。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评价是:“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被授号“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
明朝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共五个等级。作为朱元璋最为倚重的两个谋臣,为什么李善长是公爵,职位显赫,位极人臣。刘伯温却仅仅是伯爵呢?

有人认为,李善长加盟时间比刘伯温早了几年,而且那几年是朱元璋创业的关键时期,所以李善长自然应该被授予更高的职位。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却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刘伯温虽然加盟的时间晚,但他发挥的作用巨大。如果不是刘伯温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朱元璋未必能如此顺利的打下大明江山。如果要说论功行赏的话,刘伯温之功并不在李善长之下。
即便是论资排辈,李善长的官职是左丞相,位列百官之首。而刘伯温是什么官职呢?资善大夫、上护军在名义上是正二品,但根本没有实际职务,就是一个闲散官职。朱元璋为什么要如此厚待李善长,却冷落刘伯温呢?

其实,李善长和刘伯温地位悬殊的最主要原因是两人所处的集团不同。李善长是安徽定远人,他和朱元璋另外两位心腹大将徐达(安徽濠州人)、常遇春(安徽濠州人)一起组成了大明王朝安徽集团的核心。朱元璋是个疑心很重的人,在他的心中早就把文臣武将按亲疏远近分成了三六九等。当年他从安徽一起带出来的那批“小伙伴”是他最依仗的肱骨之臣,也是他最信任的心腹,在开国功臣的名单上,这些人都被委以重任。而像刘伯温这样非核心集团成员,在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大业之后,就只能靠边站了。
一百多年后,明朝正德皇帝认为刘伯温功勋卓著,应当予以加封,于是追封他为太师,谥号文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0-30
公和伯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我觉得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差距就是因为他们两个人对朱元璋的作用各不相同吧,毕竟人的称呼是根据人的作用和价值来封号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