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房室传导阻滞?

如题所述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交界区脱离了生理不应期后,心房冲动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到心室。房室阻滞可以发生在房室结、希氏束以及束支等不同[de]部位。阻滞可以是部分性[de](第一度或第二度),也可能为完全性[de](第三度)。

  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传导速度减慢,激动通过房室传导延迟,但每个心房冲动都能传导到心室。本型在小儿中比较常见。
  【诊断标准】
  一、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本身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一般无自觉症状。
  二、临床听诊时,第一心音强度减弱。
  三、心电图检查对诊断十分重要,表现为PR间期延长。
  四、希氏束电图记录可协助确定阻滞部位,传导延缓可位于房室结和(或)希氏束浦肯野系统,但以房室结传导延缓多见。
  【疗效标准】
  一、痊愈标准:无症状,查体及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
  二、无效标准:无症状,但心电图检查仍存在PR间期延长。
  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莫氏Ⅰ型和Ⅱ型。Ⅰ型阻滞表现为传导时间进行性延长,直至一次冲动不能传导;Ⅱ型阻滞表现为间歇出现[de]传导阻滞,所有传导冲动[de]传导时间恒定不变。
  【诊断标准】
  一、可无自觉症状,也可引起心悸、胸闷等症状。
  二、莫氏Ⅰ型听诊第一心音强度逐渐减弱,并有心搏脱漏;莫氏Ⅱ型有间歇性心搏脱漏,但第一心音强度恒定。
  三、临床Ⅰ型比Ⅱ型常见,莫氏Ⅰ型房室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传心室,P波之后无QRS波,引起心室漏搏。心室漏搏后[de]第一个PR间期缩短,呈周期变化。此型阻滞多在房室结,预后较好。
  四、莫氏Ⅱ型PR间期固定不变,但心室搏动呈规律地脱漏,预后比较严重,易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疗效标准】
  一、痊愈标准:无心悸、胸闷等症状,心脏听诊心律齐,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起声心动图均正常。
  二、好转标准:无症状,24h心电图监测,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转变为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或莫氏Ⅱ型转为Ⅰ型。
  三、无效标准:有心悸、胸闷等症状,心脏听诊心律不齐,心电图显示无改善,仍为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de]激动完全不能下传到心室。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
  【诊断标准】
  一、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有胎心或出生后心率减慢。后天性多发生于心内手术后或心肌炎、心肌病者。
  二、临床表现取决于心室率[de]快慢与伴随病变,部分小儿并无主诉,后天获得性或伴有先天性心脏病者病情较重,症状包括头晕、乏力、活动后气短,最严重者表现为阿斯综合征发作,甚至死亡。
  三、心率缓慢而有规则,可在40次/分左右。先天性阻滞者,心室率较快,常在40~60次/分。听诊第一心音强弱不一,心底部可听到Ⅰ~Ⅱ级喷射性杂音,由于经过房室瓣[de]血量也增加,可闻及舒张中期杂音,可有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体征。
  四、心电图表现为:PP间期与RR间期均各自相等,P波与QRS波群无关;心室率慢于心房率。QRS波[de]形态、时限正常,逸搏心率60次/分或更快,表示阻滞部位在房室结;QRS波群正常,心率<60次/分,表示阻滞部位在希氏束;QRS波群增宽,心率更慢,表示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以下。
  五、根据希氏束电图可确定阻滞部位,希氏束上阻滞多为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引起,后天获得性者更易出现希氏束内阻滞和希氏束下阻滞。
  六、24h动态心电图可观察心室率缓慢[de]程度及是否并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心律失常。

  【疗效标准】
  一、痊愈标准:无不适症状,心脏听诊无心动过缓,心电图为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检查正常。
  二、好转标准:无症状,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但心率50~60次/分,或转变为第二度或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无心脏扩大。
  三、无效标准:活动后头晕、乏力、气促,或出现晕厥、抽搐等表现。查体可见心动过缓或心力衰竭、心脏扩大体征。心电图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扩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30

第2个回答  2020-03-18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电激动传导过程中,发生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电激动传导异常,可导致心律失常,使心脏不能正常收缩和泵血,称为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可发生在房室结、希氏束以及束支等不同的部位。根据阻滞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三种类型的房室传导阻滞其临床表现、预后和治疗有所不同。

病因

1.以各种原因的心肌炎症最常见,如风湿性、病毒性心肌炎和其他感染。

2.迷走神经兴奋,常表现为短暂性房室传导阻滞。

3.药物不良反应可能导致心率减慢,如地高辛、胺碘酮、心律平等,多数房室传导阻滞在停药后消失。

4.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心肌病。

5.高钾血症、尿毒症等。

6.特发性传导系统纤维化、退行性变(即老化)等。

7.外伤、心脏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及导管消融时误伤或波及房室传导组织时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

分类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是指从心房到心室的电激动传导速度减慢,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超过0.20s,但是每个心房激动都能传导至心室。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又分为I型(文氏或称莫氏I型)和II型(莫氏II型)。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是最常见的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类型,是指从心房到心室的传导时间逐渐延长,直到有一个心房的激动不能传递到心室。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房的激动突然阻滞不能下传至心室,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有间期性脱漏。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全部的心房激动都不能传导至心室,其特征为心房与心室的活动各自独立、互不相干;且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临床表现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通常无症状。

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可以无症状,如有症状多为心悸或是心搏暂停的感觉。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其症状与心室率的快慢和伴随疾病相关,患者可感到疲倦、乏力、头晕、晕厥、心绞痛等,如并发心力衰竭时会有胸闷、气促及活动受限。

以上三种类型的房室传导阻滞可以随着病情的进展发生转化。当一、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突然进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因心室率突然减慢导致脑缺血,患者可能出现意识丧失、抽搐,严重者可致猝死。只有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较少发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善意提醒】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ⅠAVB)是指房室传导时间延长,超过正常范围,但每个心房激动仍能传入心室,亦称房室传导延迟。在心电图上,PR间期>0.20秒(14岁以下儿童达到或超过0.18s),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见于正常人,有的P-R间期可超过0.24s,中青年人发病率为0.65%~1.1%,在50岁以上的正常人中可达1.3%左右。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是其产生的原因,一些运动员中发生率可达8.7%。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钾盐、β受体阻滞药和钙拮抗药,中枢和周围交感神经阻滞药如甲基多巴、可乐定等均可致P-R间期延长。许多学者常把这类因素引起的P-R间期延长称为房室传导延迟,而不称为房室传导阻滞。预后良好。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于风湿性心肌炎、急性或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发生率为4%~15%,尤其多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也见于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等。大多为暂时性的,可迅速消失或经过一段时间后消失。在老年人原发性传导系统纤维化是较常见的原因,呈长期、渐进性传导阻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