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致大海》与韩东《你见过大海》比较赏析(从哪些方面入手 )

如题所述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
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
韩东的《你见过大海》在标举口语、消解“朦胧诗”及开启“后朦胧”诗潮等方面的“革命性”意义,早已为诗坛洞悉和称道,无需再说。但在我们看来,这首诗的意义不应仅仅局限在“朦胧诗”与“后朦胧诗”之间或者整个诗歌界,而应涉及包括诗、小说和散文在内的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领域。具体讲,这里的“大海”当同以往诗、小说和散文中的整个现代“大海”形象传统联系起来、并与古典“海”相比较时,一种拆解现代大海形象模式乃至整个现代性正统话语的意义就清晰地显示出来。当然,这样做也只是对这首诗的一种阅读而已。
在韩东描写“大海”之前,中国文学中已存在着两种“海”的形象模式:一是古典“海”模式,二是西方“大海”模式。“海”一向是中国古代诗描述的对象,如“登临碣石,以观沧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在中国古典传统中,“海”
或“四海”历来被认为是环绕中国的最外部边界,从而属于中国古典文化体系中被从容包含的因素:一个为“自我”所熟悉、可以包容和移情的自然“他者”(如说“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样的“他者”,在相信“万物皆备于我”的中国古人眼中其实已是“自我”的一部分。可见,中国古典“海”是自我可以容纳和融入其中的平常之海。它即便有某种“崇高”或“神圣”内涵,也是在中国主体的掌握之内。
受字数限制,供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