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工整是什么意思

几句话

对仗工整:

1、指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2、对仗的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

3、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4、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扩展资料:

1、宽对:

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

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2、邻对:

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称为"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

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3、自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

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

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4、借对:

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借对有两种借法。

5、错综对:

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

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

6、流水对:

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

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

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3
  1、释义
  对仗工整是说明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相互映衬,同时语句也更有韵味,词语的表现力也得到加强。
  2、定义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3、对仗要求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格律诗对仗规则: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2-22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第4个回答  2021-07-31
偶句是格律文体重要的DNA。由来,人们在创作和评价诗词歌赋和对联等中的偶句时,只看到并重视“对称性的美学价值”,而未能看到或忽视“对称性破缺的美学价值”,甚至认为凡是对得不太工整就是不太理想,或有瑕疵,总之把“对称性破缺”看成了“负能量”,认为要尽可能减少和控制破缺。
  孰不知,“对称性破缺”是偶句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到“对称性”与“对称性破缺”的对立统一,才是对偶理论立论之道。
  正是由于犯了“一点论”的错误,诗联理论界才有许多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存在。系列文章将以辨证的“两点论”看问题,阐述全新的对偶理论。这必将推动传统格律文体新的发展。

“对仗工稳”的美学分析

“对仗工稳”是传统格律文体中用于评价偶句的常见术语。顾名思义,人尽皆知其意。
工稳,在词典上的释义为“工整而妥贴”。 “工整”的对仗,即工对,也称严对,词典上也有解释:指两句在词性、词类、句型等方面都分别整齐相对,甚至同一词类中,还可能分若干小类,也分别相对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妥帖”的释义则是:恰当,十分合适。
这一共识,现在也集中为了《联律通则》中的相关条款,只要严守通则的几个基本条款,不循特例,就能获得“对仗工稳”的评价。可见,对于“对仗工稳”的内涵,喜欢争鸣的人们有着惊人一致的认识。我们应该可以下结论说:今天,不但普通诗友、联友是这么认为的,广大专家学者也是这么理解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评价说这一“共识”是狭隘的、偏执的,恐怕会石破天惊。
一、名家的“理论陈述”与“群体共识”不能无缝对接
我们来看看王力先生的两段论述:
凡五字句有四个字对得工整,也就算得工对。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虽然“阔”是形容词,“流”是动词,也算工对。又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虽然“时”与“别”不属于同一个小类,其余四字已经非常工整,也就不必再计较了。七字句有四、五个字对得工整,也就算得工对。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边”是名词,“尽”是动词,似乎不对,但是“无”对“不”被认为工整,而“无”字后面必须跟名词,“不”字后面必须跟动词或形容词,只能做到这样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