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有什么典故,讲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一鸣惊人有什么典故?

“一鸣惊人”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的故事,当年楚庄王执政,三年内不发布任何命令,不理朝政,别人假借问三年不展翅、不飞翔的鸟是什么鸟,来问他这是要干嘛。楚庄王说,鸟三年不飞翔,是为了生长羽翼,自己三年不执政是为了更好的观察民意,和朝中各项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有都摸清楚了,才能制定合理决策。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由此,这个成语就在民间传播开来。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世事纷纷扰扰,先是有齐桓公、晋文公称霸,其他国家也竞相发展经济,力图在中原取得霸权。

楚庄王,是楚穆王的儿子,公元前613年开始执政,刚才提到他不走寻常路,一般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却沉默三年。等三年隐忍过后,终于开始作为,先后废除楚国不合理的政令,然后铲除奸佞,选材举能,国力一天天强盛,后来又大战齐军、晋军,终成一方霸主。

后人用“一鸣惊人”比喻一个人平时没什么突出的表现,当等到机会来临的时候,表现突出,让人惊叹。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诸子百家韩非子的经典著作 《韩非子·喻老》中:“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这告诉我们,在认识事物、认识人的时候,不能浮于表面,要深入事物的本质去观察、去思考。要知道人不可貌相,有时候人的不作为,正是他隐忍不发、养精蓄锐的时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5
主要的是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中所记载的“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说的是楚庄王。
第2个回答  2019-07-25
讲述了楚庄王勤俭治国,励精图治的故事。在少年即位的时候,楚庄王面对着朝政混乱,于是在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但是在暗地里却是等待时机。别人询问他,他只是回答说: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第3个回答  2019-07-25
“一鸣惊人”讲的是楚庄王勤俭治国,励精图治的故事,楚庄王表面装着不理朝政,实际上是在寻找时机,等着一鸣惊人。
第4个回答  2019-07-25
一鸣惊人讲的历史人物是楚庄王,典故说的是楚庄王表面不理朝政,实际上是在等候时机一鸣惊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