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要废李世民,大臣帮忙说好话,6年后,李世民封他为礼部尚书吗?

如题所述

贞观六年十一月,李世民突然下旨,升遂州都督陈叔达为礼部尚书,陈叔达是陈朝宣帝的第十七子,后来投奔唐朝,被李渊任命为宰相(侍中)。李世民登基6年后,突然任命陈叔达为礼部尚书,礼部乃六部之首,陈叔达获此重用,惊讶之余,连忙入朝谢恩。

事情要从10天前说起,唐朝贞观六年十一月初二,北方游牧民族铁勒族的可汗契苾何力率领整个部落6000多户民众投奔唐朝,从此之后,契苾何力成为唐朝最著名的外族名将。对于契苾何力的投奔,李世民自然十分欣喜,打算封他为左领军将军,并且让将铁勒部落安置在甘州、凉州一带,成为大唐的国民。不仅如此,李世民还邀请契苾何力来长安,打算盛情款待一番。

按照常理,契苾何力是外族投奔而来,对唐朝统治西域有重大意义,接待仪式不可马虎。于是,李世民提前让礼部、吏部、兵部三个部门共同准备接待契苾何力,以礼部为首。但礼部尚书唐俭刚刚被调任民部尚书,李世民需要物色一个优秀的礼部尚书,于是他想到了陈叔达。为什么选陈叔达呢,因为李世民一会想找机会报答陈叔达,一直没找到机会。

陈叔达是一位命途坎坷之人,他出生陈朝皇族,陈朝后主陈叔宝是陈叔达的兄长。隋朝灭陈之时,陈叔达年仅11岁,随兄长归降隋朝,长大后在隋朝为官,但不受重用。隋朝末年,李渊起兵反隋,陈叔达献城投降李渊,武德四年,李渊拜陈叔达为侍中。

李渊称帝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镇守长安,次子李世民则领兵四处征战,几年下来,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宋金刚,功劳甚高,李渊赏无可赏,只得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与此同时,李建成身居太子之位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便联合齐王李元吉向李渊进谗,李渊相信了他们的话,打算废黜秦王李世民。

正在此时,陈叔达劝说:秦王李世民为唐朝立下大功,不能轻易废黜。况且他性格刚硬,若轻易贬斥,恐怕他受不了这个打击,会染下重病。李渊觉得陈叔达之言有理,便没有怪罪李世民。事情传到李世民耳中,李世民对陈叔达感激万分。

当年六月,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二人被杀。事后,李世民的心腹将领尉迟恭手持兵器进入内宫,向李渊禀报“太子、齐王作乱,已被秦王诛杀”,李渊惊魂未定,这时陈叔达给了李渊一个台阶,在得知李世民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后,李渊肯定是震惊的,但陈叔达的这番话,给了李渊台阶下,李渊因此才立李世民为太子,将皇位提前禅让给李世民。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李世民得以登基,那些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秦王府旧臣自然居首功,但在他们之外,陈叔达先避免了李渊废黜李世民,又建议李渊把皇位传给李世民,陈叔达也同样功不可没。

李世民登基后,本想立即重用陈叔达,没想到陈叔达的命运却一波三折。

贞观元年,李世民加封陈叔达为光禄大夫,但很不巧,陈叔达性格耿直,在朝堂上和萧瑀公开辩论。萧瑀也是皇族出身,两人互不相让,头脑一热,二人竟然在朝堂上拳脚相向,打成一片,影响非常恶劣,李世民一怒之下将二人同时贬黜。

之后,李世民又要重用陈叔达,陈叔达的母亲病逝,陈叔达需要丁忧三年。

贞观三年,陈叔达丁忧期满,李世民授他为遂州都督,陈叔达又因为生病耽搁,未能前去赴任。

直到贞观六年,因为契苾何力投降唐朝,李世民终于找到机会升任陈叔达为礼部尚书。陈叔达入宫谢恩后,李世民告诉陈叔达:6年前,我逢危难,你为我说好话,我一直想找机会报答你,如今升你为礼部尚书。

结果,陈叔达的回答很高明,陈叔达说:我当时不是为了陛下你,只是为了江山社稷而已俗话说,马屁拍得好,生活无烦恼。陈叔达的话让李世民非常受用,后来陈叔达因涉及家族纠纷,被御史弹劾,李世民也没有怪罪陈叔达,陈叔达得以安度晚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1
是的,这个大臣是陈叔达。因为李建成觉得李世民对自己威胁很大,就向李渊进谗言说李世民的坏话,李渊都想着要废了李世民的王爷之位,幸亏陈叔达帮忙说好话,这才躲得过去。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就封陈叔达当了礼部尚书。
第2个回答  2021-01-21
的确是的,李世民称帝后,念他当初有功,就封他为礼部尚书。
第3个回答  2021-01-20
当时的陈叔达是陈朝皇子,当时李渊想要废除李世民,之后在陈叔达的劝解下,李渊放弃了这个念头,李世民为了感恩,所以封他为礼部尚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