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从0到1》

如题所述

,复制,将是一场噩梦。而对于企业来说,也
很难获得跨越性的发展。

第二个观点是垄断与竞争。
在我们学习到的经济学中,
我们都在提倡,
都在说完全竞争
好,
而彼得却在颂扬垄断的好处。
在垄断与竞争两者中,
一个企业倘若能够在市场中取得垄
断地位,那么企业很容易攫取巨额利润,
而在完全竞争中,却很难得到超额利润。
彼得向我
们传递了一个信息:
与其在红海中竞争以获得微小的利润不如退一步在蓝海中获得巨额利润。
当然,
获得垄断地位不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
而是通过企业的创新与技术发展从而自然的在
自己所处的一个市场中取得垄断的地位。
企业垄断地位取得需要企业明确发展方向,
在自己
有优势的市场上深耕从而获得垄断地位。

特别对于初创企业来说,
在激烈的红海竞争中,
虽然获得很小的市场份额意味着相当可
观的利润,
但是这个的代价太高了,
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寻求其他市场。
但是情况恰恰想
法,一看到市场有利可图,大家都是蜂拥而至,市场马上变成了一片红海,竞争非常激烈,
许多没有实力的企业就此淘汰出局。

最后一个是帕累托法则以及幂次定律。
商业的逻辑常常与我们所想的不一样,
帕累托法
则很好地诠释了商业的准则,
在很多情况下商业都是遵循着二八定律。
很多我们想当然的准
则在商业中是不适用的。
了解商业与我们常识的不同之处,
同时掌握商业的内在法则,
我们
才可以更好地在商场中游弋,让自己的企业更加成功。

企业的发展,
特别是处于那
20%
的企业的发展,
更多的是呈现指数式的爆发增长,
这也
是商业的魅力之所在。
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
需要有很好的预见性与足够的信心,
即便企业
现在深处困境,也不能放弃。企业熬过了痛苦的时期,才能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当然,在这
一部分,
彼得更加侧重的是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待公司的,
即如何选好投资公司,
从而用最
少的资金获得最大的利润。

总之,
看完这本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彼得给了我们很多全新的观点,
这些观点与我
们的传统观念相悖,
但却是非常有道理。
无论是企业家,
或者是一个创业者,或者是想要创业的人可以看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13
知乎用户
李凯文

如果把每个人看作一个创业公司,那么个人学习就是做「从0到1」的研发,而工作往往是做「从1到n」的复制,所以我觉得《从0到1》对个人发展很有参考意义,分为以下几个观点来写:
人生发展的理想化模型:极端理想化假设下,关于如何分配时间进行学习、工作可以将收益最大化的公式推导。
工作中学习基本是个伪命题:听来有点反常识,但你仔细体会反省恐怕往往这是真相。
阶梯式成长:也许是一种最佳实践。

人生发展的理想化模型

物理学中把不考虑现实复杂干扰因素的抽象模型叫做理想化模型,只有在这些理想化模型里那些著名的公式才能被验证,但现实中很难创造理想化模型,比如没有任何摩擦力的表面等,不过即便这样,也不妨碍这些模型里的公式很好的指导了我们处理现实中的种种问题。

我这里想说的,就是一条基于人生理想化模型的公式,虽然它看上去脱离现实的有些可笑,但同样,我认为这不妨碍它的启示作用。

首先,我们来一起做一个对现实生活的抽象,把它想作一个理想化的模型:
首先第一个量是时间,刨掉吃喝拉撒纯粹的用于工作或学习的时间 T (time),这里要有个总量 L (life),因为人的一生就那么多时间。
其次,是工作的速度 W (work),当然大家效率是不同的,每人的效率也会经常变化,但这里我们假定只要你工作就有绝对稳定的产品效率。
成就 M (money),在中国这个价值观单一的社会,我们把它当作钱就好了。M = W x T 工作效率乘以工作时间等于赚的钱,这很好理解吧。
学习的效率 S (study),W = S x T 学习的量决定了你工作的效率、赚钱的效率,这里大家可能会呵呵,觉得这是中小学老师骗人讲的道理。不过注意我们这里的学习不是指你坐在学校教室里发呆,是真的提升了自己的技能。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引入资本这个量,暂不考虑用钱赚钱的放大效应。
现在给出这个理想化模型里包含的「成功学公式」:

M = (S x T) x (L - T)
一生的成果等于工作效率乘以总的工作时间,而剩下的时间用于学习,提升工作的效率。在 IT 行业的工作者因为行业内的工作氛围相对单纯可能离这个理想化公式更近一些,一个程序员技能越强就可以拿到越高的薪水,而这些技能大多是可以比较直接的学习、锻炼来的。简化一下这个公式,让我们得出结论。

M = SLT - ST[^2]
假定你总的时间 L 和学习的效率 S 都是固定的,你用于工作的时间 T 决定了你的物质成果 M,工作的时间过多,没有时间学习,意味着你一直在简单重复做搬砖类的工作,没有发挥最大潜能,反之学习的时间过多,获得的 M 也会少。

不过事实上,现实中的这一切的都是不固定的,也不是线性变化的。例如持之以恒的学习研究,让你获得了超群的能力或技术专利等,你的工作效率或打钱速度就会有成倍的提升。

这个公式推导只能帮助你去从本质上认识学习和成就的基本逻辑,珍惜时间、提高效率、终生学习这些道理都已经体现在这个公式里面。由于我们不是在讲唯利主义的成功学,并不会说「好了,根据逻辑推导,你该用一生中30%时间学习,以获得最大的成功」,而只是说如果理想化的推导,事情大概是这样的,你可以参考这个道理,根据你想要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你想要物质财富最大化,就合理分配在学习和工作上的精力,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的精神财富,尽管去知识的海洋里冲浪好了。

工作中学习基本是个伪命题

想必你已经注意到了,前面这个公式推导的前提是将工作和学习拆为了两部分。一定会有人说,完全可以在工作中学习啊。不过如果真是这样,人为什么还要上学呢?

这时有会有人说,上学是因为开始还什么都不懂啊,你举的例子太极端了。好吧,事实上就像理想化模型,极端的情况才能显现出事情的本质。

一般的工作是怎么一回事?其实直接看前面的公式就好,M = W x T,W 是你的工作效率,T 是工时,M 就是你为老板创造的价值,老板在根据你的工时给你付薪水 S,M - S 就是你的劳动剩余价值。这里我们继续引入学习的因素,假定老板愿意在你学习时付薪水,也是为了让你提高单位时间产出,提高总体产值。但现实情况是,老板帮你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你又无法保证永远给他工作,而且当你的 W 提升快,S 跟不上节奏时,往往就会发生跳槽。

即便不看这些抽象的参数,就用现实经验想想,这道理也非常明确:你挣得的薪水,是你反复使用熟练技能换来的,工作中的学习,只可能是小部分,否则对你的雇佣就注定是赔本买卖。你在找工作的时候说我是来学习的,如果老板欣然许诺没问题,往往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他实在招不到更好的人,二是他没打算为你的付出付高价。

我们过去看了太多某某经过努力工作就飞黄腾达的鸡汤故事,大家注意,这里去掉机遇的因素,努力工作只是相对的拉长了你的时间 T,有了 T 你学习、工作干什么都行,这跟在工作中能好好学习是两码事。你的人生公式 M = (S X T) X (L - T) 因为有了工作的因素,变的无法随意设定参数值,被动了许多。这便是工作和个人发展的关系,处理的好的人似乎一生都顺风顺水,处理不好的人往往不容易借到力,多了许多磕绊。

以上分析其实对在校同学意义最大,你还等着到岗后再学习么?首先,如果你抱着这种心态还能找到工作的话,你会发现这就是自欺欺人。当然很多人一定是执迷不悟的认为自己在工作中能学到很多东西,诸如企业组织架构、公司日常运作等等,如果你硬拿这些一个实习生两月就能看明白的事儿来给自己的几年止步不前做辩解,那也基本就只有那些比你小10岁但技能似乎不逊于你的后浪能将你打醒了。只怕醒来的时候,已为时已晚。这里有个明显的有正面意义的结论就是,请务必抓紧要开始工作前的时间学习。

阶梯式成长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看,个人发展是怎么从0到1的,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从小开始上学到走向社会,这算是从0到1的成人历程,一旦开始工作,真正的学习变得微乎其,从无到有的质变就很难发生,从此开始从1到n的重复,十年如一日。

怎样避免这看上去有点惨的结局?首先你得打心底儿认识到学习的重要,但为了生存你还是得工作,那么请好好工作 make M...,在工作中你当然能学到东西,但速率肯定和专门学习是不能比的,当 M 的积攒让你相对从容,工作中由于新鲜东西越来越少,所能获得的学习提升已经降低到令人发指,这时,我想你可以选择停下来专门学习一段时间,闭关、深造、创业(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尽管找你最爱的学习之路,再完成一次从0到1的蜕变。无论你叫它 Gap Year 还是什么,本质上就是一段专门学习的时间,之后再尝试新的生活,再突破,如此反复,实现有效的阶梯式成长。这就是我们的最后一条建议了。当然它更多也是基于理论推导,也没有考虑现实中特殊的机遇的因素,所以说只是有可能是最佳实践。

总之,不进则速退。

那么,你的人生中,能有几次从0到1的升华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