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孝文帝汉化改革与北魏灭亡关系

如题所述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直强大起来,建立北魏。北魏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北方经过淝水之战后又一次统一起来。
那时候,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交流,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但是这和我们今天讲的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关系,其实是大有关系的。
那么我就想从主人公孝文帝讲起。讲孝文帝,我们不能不讲另外一个人,她就是文明太后——冯太后。说起冯太后,他的出身可不得了(当然赶不上前面说的三位女主)。她是公主出身,货真价实的金枝玉叶。她的伯祖父冯跋是北燕的建立者,北燕也是十六国中四个汉人政权中的一个。冯跋死后,他的弟弟冯宏继位,冯宏有一子一女,其子冯郎在北魏官至刺史,最后因事被杀。其女便是冯太后。在北魏的进攻下,北燕灭亡,冯宏逃到高丽被杀。冯太后入宫成为北魏太武帝的贵妃(左昭仪)。她入宫后受姑母抚养,最后成为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公元465年文成帝死后,年仅12岁的献文帝即位。献文帝这三个字好,第二年,冯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开始执掌政权,献文帝基本上成为傀儡,你说他是不是把皇位献给了她。孝文帝即位时,就更小了,才4岁,你说连字都认不全的小屁孩能干什么?当然这权柄又一次落到冯太后的肩上,他继续临朝称制,总揽大权。冯太后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知书达理,聪明果断,在这期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改革措施。
她的主要政绩有三:1、建立“班禄”制度,也就是给当官的发薪水,同时严惩官吏的贪污行为。2、实行均田制,规定15岁以上的男夫分给露田40亩,桑田20亩或麻田10亩,妇人分给露田20亩。3、建立户籍制度,规定受田农户中的男丁要负担兵役和杂役。这些措施吸取借鉴了汉族的政治制度,促进了北魏王朝的繁荣富庶,为以后的孝文帝改革打下基础。其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很多都借鉴了冯太后的改革措施。有些甚至是一样,只不过加强了一些罢了。不过在这里,我有一点没弄懂,北魏对于冯太后而言,有杀父杀兄之仇,为什么她就一点也没有想报复北魏的意思呢?这个我在结尾讲,在此留个悬念。
小皇帝孝文帝在他这位汉族太后的熏陶下,渐渐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不想成也不行,因为从小接触的就是这些。你看他的称号中有一个“孝”字,“孝”是汉族提倡的,是汉族的文化基石。他现在把自己的称号都和“孝”挂上了钩,你说他不施行汉化改革还能怎么办?这里只是为了提起读者的兴趣,当然改革和称号是有关系的。
到北魏孝文帝时,当时北魏吏治混乱、财政困难(有点怪,不知道冯太后的改革起到作用没?),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同时北方各族长期的交往和互相影响,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
第一,改革吏治,制定俸禄制度,杜绝官吏贪张枉法。北魏前期官吏没有俸禄,官吏所需全凭到任后收刮老百姓。这样易导致官员贪污,导致阶级矛盾紧张。当然这个措施官吏不太高兴,因为他没有噱头再收刮老百姓,只能靠这些死工资过日子,当然贪污也不会完全杜绝。
第二,颁布均田令,这和冯太后改革的第二个措施是一样的。这是按人口分配土地,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虽然分田分的不彻底,但还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均田制一直到武则天时期才无继续实行下去。
第三,为了加强对中原的控制,迁都洛阳。北魏建立后,定都在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那里气候干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城里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于北方,不利于对中原的控制,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便有了迁都的想法,但是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意离开平城。孝文帝决定忽悠一下大家。孝文帝以南征为名,率领朝廷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洛阳后,因为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群臣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就借坡下驴,让大家留在洛阳,以达到迁都的目的。这是北魏的群臣才意识到他们被皇帝给忽悠了,可是又能怎么办?算了,就在这定都吧!可是有些人却不乐意在这呆着,孝文帝的皇太子不喜欢洛阳,想逃回平城,不料被孝文帝发现了,三下五除二就废掉了他的太子之位。可见孝文帝为了改革,心也够狠的,连自己的接班人都给废了。公元929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第四,学习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按照汉朝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鲜卑人说汉语,以消除民族间交往的语言障碍(鲜卑是历史上这么厉害的民族,最后混的连土话都说不到了,也有点悲剧),就跟现在实行普通话一样,但是我告诉大家,普通话是胡音,正统的古汉语是南方话。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孝文帝拓跋宏改成元宏,步陆狐氏改成陆氏,勿扭于氏改成于氏,尉迟氏改成尉氏。包括穆桂英都是鲜卑人,从丘目陵氏改的穆氏。就这样鲜卑八大姓都改成了汉姓。禁穿胡服,仿南朝服装制定官吏、妇女的冠服,官员和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鼓励鲜卑族和汉族通婚联姻。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经过孝文帝的改革后,传统的汉文化受到更大的发展。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洛阳的风貌,感慨万千的说:“我们一直以为长江以北全是粗野落后的夷狄。到这里一看才发现,北方礼仪周全,人才济济。衣冠士族,尽在中原。”这增加了南北朝之间的交流,也为后来隋朝统一南北奠定了文化基础和民族认同感。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的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现在我再说说,为什么冯太后就一点也没有想报复北魏的意思吗?其实冯太后并没有不想报复的意思,他只不过是用的是软刀子罢了。她是想在根源上给鲜卑文化以巨大的冲击,你看经过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后,北方的北魏政权的文化根基已经被完全动摇。不仅仅是文化上。连种族上也被汉化了,鲜卑的皇族血统被汉族给“消灭”了。鲜卑族融入了汉族,最后就再也没有见到过鲜卑族的身影了。冯太后改革对鲜卑族和鲜卑族政权的影响是巨大。她间接导致了北魏政权统治者血统的汉化和鲜卑民族的文明灭亡。你说冯太后到底对北魏政权是否实行了报复行动,从这里应该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孝文帝改革的启示:1、胡虏无百年之运。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你的寿命不会超过100年。因为你如果不学汉学,你这么落后你肯定不超过100年就灭亡,比如元朝,那么野蛮落后,撑到90年就回草原放羊去了。而你要学我你就变成我了,快马弯刀我认栽,子曰、诗云我可是老祖宗,清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两个少数民族王朝正好是两个对立的例子,不学的90年灭亡,学了的旗人都不会说满语。现在的满人基本上不会说满语了(年老的满人还有一部分人会),如果大家有兴趣,想听听满语,我向大家推荐一部韩国电影《弓》,这部剧中有满语。北魏其实提供了这么一个例子,彻底汉化,终至消失。2、欲灭亡一个民族,要从他的娃娃抓起3、只有文化(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面)和种族混血两辆马车同时开动才能完全融合一个民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