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孙策没有死那么早的话,历史会变成怎样呢?

大家各抒己见 畅谈此题 精彩回答有悬赏

经“袁史”公众号授权发布

东汉末年,朝廷吏治腐败,宦官与外戚为权利争夺不休,百姓承担着难以想象的徭役与赋税。再加上当时连年的天灾,百姓本就艰难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可此时的朝廷非但没有采取措施安抚百姓,反而内斗不止,这令看不见希望的百姓们更加绝望,一时之间,华夏大地上无数农民揭竿而起。

公元184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爆发。从此,东汉政权迎来了它的灭亡,中原大地也迎来了长达百年的征战与混乱。董卓趁朝廷内乱,把持汉室,妄图掌控天下。中央下辖的各地方为讨伐董卓开始兴兵。在此过程中,不免有人浑水摸鱼,借机壮大自身势力。由此,中华土地上各路豪杰、各方势力割据混战。

  

  在连年的征战中,逐渐形成了曹魏、东吴、蜀汉三大政权并立的形势。然而有这样一种说法,即若是孙策没有去世,便不会出现三国鼎立之势。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孙策到底是何人呢,他又有什么本事可以摒除三家,一家独大呢?

孙策其人

孙策是破虏将军乌程侯孙坚的长子,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英勇之人。时人盛赞其高超的武功和过人的勇毅。袁术曾经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曹操也说自己“难与争锋”。

作为孙坚的儿子,孙策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异于常人的号召力与引导力。《三国志·吴书》记载他,“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江表传》也说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交结知名,声誉发闻”。

不可否认,这其中有部分他父亲孙坚的原因在里面。但是,他一个人十几岁的小孩子,乳臭未干的年纪,若是没点真本事,仅靠早亡的父亲的威名,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名士大夫甘愿投靠他,屈居他之下呢?

  

  除此之外,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演义》中那个和诸葛亮斗智斗勇的周瑜,更是孙策的挚友。二人年纪相仿,少时便相识,“推结分好,义同断金”。在孙策之后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周瑜可谓是助他良多。

那么,这么多人投奔于孙策名下,仰慕其英勇果敢,他的武艺究竟如何呢?

勇冠一世,于天下争衡

在孙策十七岁时,他的父亲孙坚就在攻打刘表的战斗中为黄祖所杀,离开人世。作为丧父长子,孙策自然是要挑起家中的大梁的,也自然是要为父亲报仇雪恨的。

孙策明白当时的自己势单力薄,想要在乱世中生存,想要为父亲报仇,不能急于一时,得先培养自己的势力。于是,他带领着一家老小前往曲阿,投奔在丹阳做太守的舅舅吴景。在此过程中,“因缘招募得数百人”。之后,他又前往父亲生前的盟友袁术的麾下,欲在此大显身手,增强实力。

袁术早就听闻过孙策的名声,对于他能在路上招募士兵人才一事颇为称赞,并且“以坚部曲还策”。就此,孙策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当时的太傅马日磾也很看好孙策,专门上表朝廷征召他为怀义校尉。而孙策也不负众望,他帮助袁术成功打下了庐江郡,击败太守陆康,保证袁术攻打徐州有足够的粮草。

  

  这之后,在袁术攻打刘繇“连年不克”时,也是孙策挺身而出,“助景等平定江东”。更难能可贵的是,孙策虽是个行军打仗的武夫,但也是个顾念百姓的将军。他的军队,所过之处“军令整肃”,仅仅有条,也不杀烧抢掠百姓。故而,百姓们都愿意依附他。

眼看着孙策的势力稳步扩大,但袁术却不是明主。他多次许诺孙策攻下郡县后封他做太守,但此次都失信于人,不念孙策的功劳不说,反倒不吭一声就把自己的亲信推上位,完全不顾孙策的面子。就这样,孙策对袁术逐渐失望,自立门户的念头也越发深了。

在刘繇兵败逃走后,孙策领兵追击的路上,各地郡守听说孙策的威名,或弃城而逃或举城投降。渐渐得,孙策的兵力愈发壮大。后来他击败了以严白虎为首的数万贼寇,又攻占了会稽,声名更加盛大,许多有识之士慕名前来投靠他。一时间,孙策的阵营又扩大了。而此时的他,也不过二十岁左右。

  

  恰在此时,孙策听闻“袁术僭号”,公然称帝,便毅然决然地与其决裂,专心发展自身的势力。不久后,袁术就去世了,他的部下庐江太守刘勋收割了他的势力与地盘。孙策便假装与刘勋交好,趁机打败了他,接手了袁术的大部分势力,基本占领了江东地区,为东吴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业。

英年早逝,托孤张昭

当时北方的曹操正与袁绍开战,二人都知道孙策的实力,出于对自身安危的考虑,他们不敢公然与其对抗,反而想和他结交。照这样的势头,孙策若是没有去世,天下也不一定就是三分了。然而,这个少有才名,勇冠天下,才略绝异的青年,就在二十六岁时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三国志》记载,“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孙策单独打猎出游,被为许贡报仇的几人伏击,幸好他反应快,没有当场毙命,但也伤得不轻。而后不久,他便重伤不愈而亡。

  

  在临死之前,他惦记的还是东吴的基业。他明白,此时东吴刚刚建立,正是内不稳,外有忧的时候,偏逢自己命不久矣,弟弟孙权又年幼,还不足以完全撑起东吴。于是,他将重任托付给自己信任的谋士张昭,甚至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一个因重伤将死之人,当时必定是浑身剧痛难忍的,孙策竟能在那样的情形下还能顾全东吴,甚至把事情和形势看得清清楚楚,可见他不是一个只懂舞刀弄枪的武夫,更是个文武双全之人。不仅如此,从他对张昭那一番话,我们便可以看出,孙策不是一个目光短浅、心胸狭隘之人,反而是个礼贤下士、善用人才、心胸阔达之人。

这样一个人,若是没有英年早逝,想必东吴定然比孙权在位时要强上更多,说不定,还不会有什么天下三分之势呢。不过可惜的是,这个“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的孙伯符,就死在壮年,没能见到东吴的风光,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微信公众号:袁史)

参考资料:肖溱.刘备与孙策托孤比较[J].三明学院学报,2016,33(5):76-80.

关青,王瑞.霸业之基兆——评孙策历史地位[J].西江月,2013,(6):29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孙策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尽管他只活了短短的26岁,但对三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最直接的就是他打下了吴国的江山,奠定了三分天下中的一鼎,而他死后吴国的国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更证明了他存在的意义,在这里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孙策不死,三国的历史会不会改变?有多大的改变?
既然是假设,那就应该有一个参照,同为君主,我们就先看孙策与孙权的区别。应该有很多三国迷还记得,孙策死前对孙权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话中说的很明白,那就是孙策在两军对战乃至夺取天下这一方面比孙权要强,而孙权则在任用贤能保持国家稳定这一方面见长,两者似乎是一武一文,一猛一稳。那么历史上的孙策是不是像他自己评价的那样呢?
首先明确一点,孙策的第一句话相信大家是没有异议的,孙策17岁就随父孙坚征战四方,到二十来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了,军事经验十分丰富,甚至比诸葛亮还要好(要知道军事指挥能力的提高需要战场的历练,而不是光读读兵书就行的,诸葛亮在刘备死前一直未独立带过兵,刘备一直把他当萧何来用,刘备死后诸葛亮在前几次伐魏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低级失误,到后期才依靠他的天赋慢慢成熟),虽然可能和曹操比还有差距,但在统兵用兵上很有自己的一套办法。相反孙权在参加的仅有的几次战役中表现了拙劣的军事指挥才能,要不是几位大将的拼死保护,恐怕连命都没了。所以孙策在这一方面强于孙权是可以肯定的。
关键在于孙策的第二句话,按照意思就是孙权比孙策稳重,孙策可能保不住江东,而孙权反倒可以保住江东。在这里我们要了解一个问题,就是保江东需要什么?很明显第一点就是人才,有人才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国策,才能让国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人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到现代社会仍然适用)。在这一点上我个人认为兄弟俩的态度是一致的,史书《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孙策“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像吴国中的“二张”还有一大批武将都是孙策任用的,说明孙策是能够举贤任能的,而孙权也是一位能够听取部下意见的君主,因此两人都是能用人的明主。而保住江东的第二点就是民心,只有国民同仇敌忾,才能抵御外敌,而这个又需要君主的威望来聚拢民心,在这一方面孙权显然不如孙策。当时吴国人不仅呼孙策为“孙郎”,还叫其在战场上得来的称号“江东小霸王”,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个称呼,想想之前有谁拥有“霸王”之称呢?项羽阿,再联想到吴中子弟多敬爱项羽,由此可见吴国人把孙策当成了项羽式的英雄,他们愿意如他们的前辈一样为这个“转世的项羽”而赴汤蹈火。而孙权在在孙策死前都少有露面,继位时都有不少江东元老迟疑,市民们就更是怀疑了,可见他没有他哥哥那样的威望。至于施展仁政提升民心是两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在这里没有必要讨论。
经过这一番讨论说明孙策在安邦定国这一方面绝对不比孙权差,甚至由于早年的英武表现而比孙权有更强的资源。至于为什么孙策会在临死前说这一段话,个人估计,由于孙权当时继位才17岁,没有威望,而孙策为了让弟弟拥有信心,才说这段话让弟弟知道他也有比哥哥强的地方。同时也是给江东元老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告诉他们:“我这个弟弟争天下虽然不行,但保住已有的成果还是可以的。”以防这些人觉得君主无能而叛变。
说完君主的对比,我们知道孙策如果在位,那么东吴不仅可以保住,且有更大的发展可能。那下面就来讨论孙策在位对天下大势的影响。
首先明确一点,孙策这个人是不会甘愿在江东做他的“小霸王”的,那么征战就成为必然,而矛头毫无疑问会指向刘表,不仅因为那是他的杀父仇人,更重要的是那里有荆州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已打拼多年的孙策应该能够预见到这一点,即使预见不到,周瑜这样的战略家也应该会给出相应的建议。而综观孙刘两家的实力,不论是从统帅的才能,将领的实力还是士卒的精锐程度上看,孙策显然要比刘表强,那么战争的结果就很明显了,刘表必败,关键就看孙策要花多长的时间来征服荆州。(这里有人可能会提到刘备会帮刘表守荆州,我的意见是,刘备这时候实力很弱,几乎无法对战争进程造成多大的影响,至多延缓一下,更何况他还要时不时地应付曹军的进攻和刘表的猜疑;而从孙权杀败黄祖之后刘表询问刘备时刘备的回答可以看出,刘备是不希望招惹孙氏的)
为什么要看时间呢?因为别忘了,另一位强大的对手曹操也在向荆州步步紧逼,势头相当猛。那哪一个更可能抢先开入荆州呢?答案是孙策。为什么?因为第一,孙策手下的吴军熟悉水军战术,要知道防守荆州或进攻荆州都必须熟悉水军的使用(像关羽兵败之前虽然徐晃击败了关羽在襄樊北部的陆军,但对南面围城的水军却无可奈何,要不是吕蒙背后偷袭,关羽最终很有可能攻下襄阳),而曹军显然在这一方面要差得多,自然进攻的脚步会比较慢。其二,孙策毕竟是江东来的人,也就是南方人,而曹军是北方人,荆州人可能会更乐意接受孙氏的统治,更何况孙策相比于曹操,名望,实力一点都不差,还没有曹操一直流传的“汉贼”之名,所以孙策更容易获得荆州的民心一鼓而下。
假如孙策能够按照设想中的情况抢先夺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荆州,那么此后一系列的重大事件都会因为这一局面而改变,因为刘备当阳兵败之后就是经过荆州向南逃窜的,而曹操也是在攻下荆州之后才威胁要攻打江东的。
那么刘备能不能为孙策所接受?会不会被曹操灭了?曹操还会不会轻易地向孙策宣战?这些在孙策不死且占领荆州的情况下都是值得从新讨论的。
按照常理,孙策征战一生,从来都是身先士卒,从未惧怕过任何对手,所以对于曹操虽不会轻视但也决不会惧怕。而当初刘备投靠孙权得到接纳是因为孙权本人对于自己的实力不够放心且对于刘氏的仇恨没有父兄辈那么强烈(注意此时刘备与刘表已认了同宗,所以江东有些人认为刘备和刘表一样是敌人)。现如今在孙策信心百倍且很可能敌视刘备的情况下,刘备是否能得到孙策的接纳呢?还是投奔他势力而灭亡?(据当时情况下,投奔其他势力为曹操所灭可能性很大,且其他势力也不一定能接受)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孙策仍会接纳刘备。因为孙策本身就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君主,加上周瑜这样的战略家的辅佐,他们一定能够预见到曹操一旦消灭刘备,剩下的对手就只有自己,而面对曹操的威胁,对策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战,投降这个字眼是不会存在于孙策和周瑜的脑中的,因为他俩天生就是鹰派。那既然要对抗强敌,有帮手总是好的,虽然孙策可能因为刘表而不喜欢刘备,但一个优秀的战略家一定会放弃个人的恩怨为自己的集团谋取根本的最大利益,更何况和刘备合作可以获得巨大的政治优势(刘备是“皇叔”,且一直是振兴汉室的代言人)。所以刘备是能为孙策接纳的,这也直接避免了刘备的灭亡。
那么反过来,曹操还会不会进攻孙策呢?如果进攻,结果又如何?对于第一个问题,似乎有太多的理由说会,也有太多的理由说不会。因为一方面,曹操对孙策是很敬畏的,当年得知孙策风卷残云般地攻下江东后,曹操叹到:“狮儿难与争锋也!”由于忌惮孙策,还与其联姻,可见曹操是绝对不敢小视孙策的(青梅煮酒中曹操说孙策籍父之名非英雄,其实那是为了单说刘备而如此,未见得是曹操的真实想法,要知道江东基业实际上是孙策开创的,他用短暂的一生做了很多人一辈子都做不完的事),所以曹操是不是会进攻孙策就很难说。而另一方面,既然孙策这么强,那要是在准备上几年,孙策只会变得更强,到时候就更难对付,那还不如趁现在把他连刘备一起除掉,这个也是不一定的。总之,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各位自己去想象。
而如果曹操决议开战,那么我想战役的结果是不用说的,曹操仍然无法取胜,因为孙刘联军取胜并不是因为有了东风或者某某人的诈降,其根本原因是曹军在水战方面的巨大劣势和曹操本人的轻敌与准备不足,所以不管吴国的君主是谁,孙刘联军都将取得胜利。
现在来看,不管曹操是兵败还是屯兵江北,刘备的生存环境都会被压缩到极限(这里的假设是荆州已被孙策占领,而刘备也不可能借到荆州,因为历史上刘备借荆州是在占领荆州的情况下再向孙权借的,有点强抢地盘造成既成事实的意思,而在这里这一条件已不存在)加上孙策的霸气和周瑜的谋略以及东吴整体实力的相对强大,本人认为此后进取西川的很可能是东吴,而最后刘备只会成为一个发展不大的小势力,进而天下就会逐渐演变为孙曹两家的对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8-01
郭德纲说如果孙策不死,曹操统一不了北方
第3个回答  2016-06-13
看遇到的是什么样的对手了,如果对手是群乐色赢了也不光彩。最厉害的人物都还没有出现……连一个于吉都容不下
第4个回答  2015-10-21
我认为历史并不会改变多少,历史发展的趋势如此,怎么可能因为一个人的生或死而改变呢?【默默表示并不会码字QAQ】至于转变为孙曹两家的斗争,在下不以为然。诸葛亮的作用不可小觑,至少孔明会竭尽一切力量帮刘皇叔。更何况……季汉太弱,司马懿怎么对诸葛亮看上眼⊙_⊙激情满满的懿亮呢^=_=^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