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女人为什么不能有野心?

如题所述

《黑天鹅》女主角象征着野心。
“波特曼主演的《黑天鹅》阐述了女性为实现野心所经历的:渴望成功和认可的Nina,成了一个歇斯底里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她不惜一切代价,反而毁掉了自己的努力。尽管这个角色造就了光彩照人的电影,但其实不过是在强化一种有野心的女人的刻板印象。”
这话出自近期的《哈佛商业评论》中的一篇名为《女性需要为野心付出牺牲吗》的文章。当多数人从《黑天鹅》中看到的是“人格分裂”和“欲望之花”时,此文作者马歇尔(Marshall)看到的却是这种困住女人的社会刻板印象。
人们总会不自觉地认为,对女性而言,野心就像一台能量饥饿器,在它的驱动下,为了追求成就和认可,所消耗掉的大大超过它所能给予的。就像Nina,她付出一切具有意义的亲密关系,让自己陷入崩溃边缘,还背叛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正是这种刻板印象,让女人在职场上,对所谓的“野心”望而却步。这也造成了这样一种现状:在这个年代,女性出人头地的机会空前之多,但身居高位者仍是少数。对许多女性来说,“野心”这个词语,本身已经成为被误解和被诬蔑的象征。
千万别说我有“野心”
“我不接受女强人或有野心这样的评价,这会让我不舒服。我会跟对方解释,我是认真工作的人,是在这个位子上对我的工作和团队负责。”当人们想把这个词汇扣到公司高管王雨云身上时,这位北京完美时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美女副总裁、掌管着近20个部门的“70后”,惯有的第一反应是拒绝。
这个说话温婉的女总裁,其实个性中不乏男人的一面,譬如,她喜欢开SUV,友人评价她就是个爷们儿。她觉得说她像男人,意味着“用男人的心态做事情,在这个市场上并没有输给男人”,而“野心”在她的字典中则表示“少点人情味,花90%以上的精力都在工作上,没有生活,整天忙忙碌碌”。
把工作拼命、作风强硬等词汇用到男人身上,一般跟魅力十足、有男人味儿等褒奖挂钩,同样的词汇扣到女人头上,往往就滑向扑克脸、脾气暴躁的深渊。“很少有女性愿意说自己有野心。”职场专栏作家薛莉分析当下职场女性的心理,“提到‘野心’这个词,人们往往会把它跟权力和欲望联系在一起。”
这个社会似乎排斥有野心的女人。如果人们私下讨论说,“那个女人太有野心了”,其潜台词还意味着“那个女人”趋炎附势、会耍手腕、懂得利用操纵他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往上爬、甚至借男人上位。
对“野心”这个词汇的排斥其实是个国际现象。在美国心理医生安娜的社会调查中,40岁的菲奥娜终于承认自己作为一个企业家的野心:“我自己开着公司。没错,我就是女强人吧,想多挣钱,想让人另眼相看。”可不到一个小时,菲奥娜就谨慎地给安娜拨回电话:“刚才说的那段,你出书时可别提我的名字啊。”
就如同安娜在她颇具争议的文章《女人缺乏野心吗?》中所言:“当务之急是为野心正名。”她说:“过去,女性经常把有野心和以自我为中心捆绑在一起。其实野心的意义在于为自己的技能赢得适度的认同。获取认同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情感需求。”
女人在一起谈论的话题永远是感情和男人,而男人在一起谈论的话题就是挣钱和事业。对大部分女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清单,家庭排在第一位。
女人往往缺少男人那样在职场上清晰的自我认同感。这就造成女性在商界高管中所占的比例极小。
这就意味着,“野心”似乎等同于缺少女人味以及家庭责任感弱。如此的价值认同,往往让大部分女性自我收敛职场“野心”。
北京一家著名猎头公司的部门经理Lily发现,公司中层及以下岗位的职场女性,更愿意追求踏实、安稳的工作环境,而不是职位和薪水上的升级。对她们而言,家庭和孩子为先,其次才是事业的发展。
Lily曾经给一位女士推荐一个让她从专员晋升到主管的职位,可听说地点在望京,她放弃了,“太远了,接送孩子放学都有问题。”还有一位女士拒绝了Lily所推荐的法国公司采购专员的职位,因为这个职位需要付出精力和时间,会影响她照顾家庭和生小孩的计划。
而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女人们往往把进取攀比之心都用到职场以外的地方,比如衣服、房子、乃至谁家小孩更加聪明。女性往往靠相互攀比着赢得别人的认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