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子并称为“孔孟”的孟子,他的生平有哪些优秀的事迹?

如题所述

孟子的优秀事迹:

一、孟母三迁

话说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总是让妈妈不省心,孟母为了让孟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费尽心思,搬了三次家。

最开始,孟子和孟母住在一处墓地旁边,墓地经常有人跪拜逝去的亲人,小孩子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孟子看见了,就学着那些大人们开始玩起了丧礼的游戏,孟母看见了,觉得非常不合适,立刻带着孟子搬了家。

他们搬到了集市附近,集市多是生意人,大家都聚在这里做生意,孟子看见了,又和邻居的小孩一起玩起了做生意的游戏,孟母看见了,又皱了皱眉,还是觉得不妥,就有一次带着孟子搬了家。

这一次,孟母和孟子搬到了学校附近,学校都是读书人,大家非常有礼貌,爱读书,孟子便学起了读书人,变得更加爱读书、懂事、乖巧,孟母看见儿子的变化,表示: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主的地方啊!

孟母和孟子就定居在这个地方,长大后的孟子,果然成为了一个有文化、有气节、有声望的大儒之家。

二、孟母不欺子

故事发生在在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孟子邻居家在杀猪,孟子就问妈妈,他们杀猪做什么,孟子妈妈就和孟子开玩笑:他们杀猪给你吃啊。

说完,孟母就后悔了,她想:我自怀胎开始,席子摆的不端正我不做,肉块切得不正我不吃,这是胎教,可这孩子开始懂事,我却对他说谎,这是在教他不诚实。

于是,孟母立马去邻居家买了猪肉给孟子吃。如果对孔子和孟子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找《论语》和《孟子》这些书来看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09

除了写书,孟子就做过二件事:

1、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大约在45岁之前率领弟子出游各国。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间。当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 。到了齐国,孟子宣扬他的"仁政无敌" 主张,他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 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

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为君的时候,孟子到了宋国。他在宋国期间,滕文公还是世子,他去楚国经过宋国时见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他从楚国回来又在宋国见到孟子。孟子说:"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意思是说,只要好好地学习"先王",就可以把滕国治理好。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离开宋国,回到邹国。《梁惠王下》记载说,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突。邹穆公问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回答说:"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他说,这就象曾子说的那样: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现在,您的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责备他们吧!"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两次到邹国来向孟子请教怎样办理丧事。滕文公嗣位,孟子便来到滕国。滕文公亲自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事情。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他认为人民有了固定产业收入,才有稳定的思想道德和社会秩序。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后,还必须对之进行"人伦"的教化。"人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滕文公又派他的臣子毕战询问井田制的情况。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接着讲了一遍井田制。最后说,我说的是大概情况,您和您的国君参照着去做吧。

"有为神农之言者"农家许行,从楚国赶到滕国来。许行主张君民并耕而食,反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压迫;主张实物交易,物品在数量、重量上相等的,价格相同。陈相兄弟很赞成许行的主张,"尽弃其学而学焉"。许行的思想在反对剥削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以小农的平均主义思想否定社会分工,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孟子抓住许行的这一弱点,大讲"物之不齐"的道理,并以"劳心""劳力"的划分来论证剥削制度、阶级压迫的"合理性"。

2、折叠奔赴魏国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的自身都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离开滕国到了魏国。这时,孟子已经五十三岁。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魏败于齐。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魏太子魏申被齐军俘虏而死。公元前340年,秦国的商鞅领兵攻魏,俘魏大将公子卯。公元前330年,魏割河西地于秦,公元前328年,又割上郡十五县于秦。公元前323年,楚使柱国昭阳领兵破魏军于襄陵,取得魏国八邑之地。所以梁惠王对孟子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梁惠王讲了一套施仁政于民的办法。他说,这样,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甲利兵的秦楚军队。梁惠王问的是怎样报复齐、秦、楚的具体办法,孟子回答的却是空泛的道理,当然得不到梁惠王的重视。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嗣位。孟子见到梁襄王,对他的印象很坏,说他不象个国君。这时,齐威王已死,宣王嗣位,孟子便离开魏国又到了齐国。

第2个回答  2019-11-15

孟子(约前385年—约前304年),名轲,其字不详,有说字子车,有说字子舆,均不可信。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山东邹城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身后荣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孟子生平


周烈王4年 己酉(公元前372年) 孟子约生于此时 周显王12年 魏惠王13年 韩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 孟子约十五岁,受业于子思门人 周显王17年 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 孟子约二十岁,欲休妻 周显王37年 己丑(公元前332年) 孟子在邹,答邹穆公问 周显王38年 庚寅(公元前331年) 孟子居平陆 周显王39年 辛卯(公元前330年) 孟子到任国,拜访季任 孟子在邹,与屋庐子、曹交问答 周显王40年 齐威王28年 壬辰(公元前329年) 孟子约四十三岁,首次至齐 齐相储子来见孟子 周显王41年 齐威王29年 宋君偃后元1年 癸巳(公元前328年) 孟子故里


孟子与告子辩论 孟子劝蚳鼃向齐王进谏 孟子与匡章交游 孟子离开齐国,前往宋国 周显王42年 宋君偃后元2年 甲午(公元前327年) 孟子至宋 周显王43年 宋君偃后元3年 乙未(公元前326年) 孟子在宋,与滕国世子相会 孟子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 周显王44年 宋君偃后元4年 秦惠文王13年 丙申(公元前325年) 孟子离开宋国,回到邹 周显王45年 梁惠王后元11年 丁酉(公元前324年) 孟子在邹,滕文公派然友问丧礼 孟子由邹之滕,推行仁政 山东邹城孟子故里


周显王46年 魏惠王后元12年 齐威王34年 戊戍(公元前323年) 孟子与农家陈相辩论 周慎靓王1年 魏后元15年 齐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 梁惠王“厚币卑礼”召贤纳士 孟子见梁惠王,时约五十二岁 孟子与周霄论出仕 周慎靓王2年 魏惠王后元16年 齐宣王1年 壬寅(公元前319年) 孟子与公孙丑论短丧 周慎靓王3年 魏襄王1年 齐宣王2年 癸卯(公元前318年) 孟子约五十四岁,见梁襄王 孟子在范遇齐王子 孟子至齐,答齐宣王问 孟子论“我四十不动心” 周慎靓王5年 燕王哙5年 乙巳(公元前316年) 孟子出吊滕文公 周慎靓王6年 楚怀王14年 鲁平公10年 齐宣王5年 丙午(公元前315年) 鲁平公欲见孟子 孟子返回齐国,与充虞论葬母 齐宣王问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 齐宣王8年 楚怀王17年 己酉(公元前312年) 孟子墓


燕人叛齐,齐宣王说“吾甚惭于孟子” 孟子论“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与淳于髡辩论 孟子约六十岁,辞官离开齐国 孟子遇宋于石丘 周赧王25年 辛卯(公元前290年) 《孟子》约编撰于此时 周赧王26年 壬申(公元前289年) 孟子约卒于此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