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有一奇人,写了一篇声讨曹操的檄文,为何曹操读罢惊的病都自愈了?

为何曹操读罢惊的病都自愈了?

这个人就陈琳,因为陈琳是袁绍的手下,袁绍就让陈琳写一篇檄文,煽动天下人跟他一起去围剿曹操,根据历史记载曹操的病之所以好了是因为太过于害怕,因为陈琳写的檄文非常的详细,曹操非常害怕天下的人都被陈琳煽动了。

当时就是袁绍与曹操对抗的时候,袁绍的军师建议袁绍找个人写一篇檄文,让别人知道袁绍自己的厉害,以及曹操的恶举,这样的话就会有很多人一起去声讨曹操,那么他们的胜算就增加了很多,所以袁绍就去找了陈琳,让陈琳写这篇檄文,而且陈琳也是一个非常有才气的人,他的这篇檄文写的头头是道。

陈琳不仅写了曹操的来历,还写了曹操走到现在做的所有的事情,列举了曹操的罪状,而且在檄文后面还写了如果跟他们一起去围剿曹操的话,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奖励,写的非常的动人,在陈琳写完之后,袁绍就命人把这篇檄文给贴了出去,用来鼓舞士气。

后来曹操也听说了这件事,所以就命人找来了这篇檄文,曹操读了之前非常的害怕,因为陈琳写的十分的详细,而且在看了这篇檄文之后,就感觉曹操是一个无恶不作的罪人,而袁绍就是救世主,所以曹操吓得冷汗都冒了出来,他的风寒也就直接的好了。

不过虽然这个檄文写得非常的好,而且影响力也很大,但是到最后袁绍还是败给了曹操,不过曹操还是非常欣赏陈琳的,后来陈琳还是曹操的一个谋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1

东汉末年,三国争雄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在这个各路诸侯互相征伐的时代,不仅有关羽、张飞、吕布、张辽等武将领一时之风流,还有无数的名士也纷纷展露了自己的才华。

  今天本文来说一个名士,他发出一篇声讨曹操的檄文,而曹操读完这篇骂自己的檄文,竟然惊出一身冷汗,当时正闹偏头疼的他,居然头都不疼了,这位名士就是——陈琳。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前,兵强马壮的袁绍准备率兵迎战曹操,袁绍手下的谋士郭图建言:“以明公大义伐操,必须数操之恶,驰檄各郡,声罪致讨,然后名正言顺。”

  袁绍听罢,觉得很有道理,发一篇檄文让大家都知道曹操有哪些罪状,不仅能提高我军的士气,还能瓦解曹操部队的凝聚力,挺好的。于是,袁绍就让书记员陈琳撰写这篇声讨曹操的檄文。

  陈琳很有才气,他认真地写了一篇很长的《为袁绍檄豫州文》,在这篇檄文里,陈琳列举了曹操的各种罪恶,表明了讨伐的理由,并张贴各处,以鼓舞士气。

  这篇檄文也是历史上很著名的一篇檄文,它通过夸张、煽动、攻击的语言组织,非常有感染力。这篇檄文和唐代骆宾王讨伐武则天的那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样极具煽动力,相同的是两人都失败了。

  由于该檄文较长,本文不再附全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三国演义》中的第二十二回“袁操各起马步三军,关张共擒王刘二将”,下面只简述其主要内容:

  陈琳在檄文中从曹操的祖父就开始骂起,说这个太监,在宫中作乱,是个妖孽,继而骂到曹操的父亲,说他本来是个小乞丐,被太监收养后靠贪赃发财,又用钱买官,人品低下。

  继而转入正题,把曹操拎出来,说这个宦官留下来的小丑,本来就是个没有道德的混混,知恩不报,现在反而欺负皇帝,什么事都是他自己说了算,典型的想篡位。

  陈琳并根据以往的历史总结,发现曹操是最凶残的奸臣,绝对排名第一。我们现在袁绍这边有四州的大军,维持正义,要除掉这个家伙,我们发出号召:全国各地有正义感的人,随同我们一起打击曹操。

  最后,陈琳还列出了奖罚办法:谁能砍掉曹操的头颅,封五千户候,赏金五千万;如果曹操的部下将领,有投诚想法的,都可以过来,并且既往不咎!

  这篇很长的檄文把袁绍看得直乐,因为在里面把他夸成了花,而把曹操骂成了渣。于是,袁绍让手下抄写,并分发各地,让更多的人都看到这篇檄文。

  这篇精彩的檄文感染力有多强?它居然治好了曹操的病,当时曹操因为感冒,引发了偏头痛,正卧床休息,因为每次感冒至少要十来天才能痊愈。

  当手下给曹操送来讨伐他的这篇檄文,曹操一口气读完,惊的毛骨悚然,一身冷汗顿时冒了出来,感冒也随着冷汗而自愈,偏头痛也没事了!

  什么人居然能把我老家、老底写到这份儿上,让我觉得好像是被挖了祖坟一样,但是读起来却又畅快淋漓,真是入木三分啊。

  曹操从床上一跃而起,急问旁边的曹洪:这是谁写的?曹洪回答说这是陈琳之笔。

  曹操得知是陈琳所写,也就放下心来,因为陈琳只是个文人呀,曹操就怕在袁绍军中有这么一个文武全才的,那就太难对付了。

  但是,曹操开始惦记上这位文采出众的陈琳了,他没记住陈琳辱骂自己的文章,而是想着把这样的人才收归自己的帐下。

  当官渡之战结束后,袁绍兵败,陈琳被俘至曹操帐前,曹操斥陈琳道:“汝前为本初(袁绍字)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

  陈琳无奈地回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看看,陈琳回答的也绝了:我是吃人家的饭,没办法的啊!

  曹操的手下纷纷建议杀掉陈琳,但曹操怜惜陈琳之才,而将其释放并留在身边当谋士。陈琳也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本文参考自:《三国演义》

第2个回答  2020-09-17

这个人是陈琳,是当时袁绍的幕僚,非常有才能的一个人。后来收复袁绍之后,还重用了陈琳。

这个当时是非常有意思的,当时袁绍让陈琳写一篇声讨曹操的檄文。檄文当时就是主要用于战争时候,其实就是一篇揭露你到底有多少罪恶的文章。战争的时候主要用于打击敌人,撞自己的声势。

但是陈琳的文笔特别好,不仅具有煽动性而且脍炙人口。在檄文当中,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成为了冀州一带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

所以后来曹操读完了这篇文章说治好了自己的头痛病可能就是气的。毕竟在当时那个年代,写文章还顺便骂人家祖辈也不多,然后文笔还好。

文人的力量一直都是不可小看的。陈琳的这篇文章对袁绍士气有不少的提升,加大了未来战争的难度。也对曹操那边有不小的打压。一个会写文章的文人就可以站在道德的高点骂你,有也是挺让人生气的。

曹操本人特别的惜才。喜欢有才华的人,为此也少杀了不少人。陈琳就是如此,曹操打败袁绍之后,不但没有杀他,反而重用了这个人。就是因为他文章写的好。

古代讲究师出有名,什么事情都要名正言顺。这个会写檄文的人才可真是不多见。所以曹操后来就留下了陈琳。可见文章写的好,人生没烦恼啊。还可以换个阵营接着写,也是一个人才了。

第3个回答  2019-10-22
琳是东汉末年名士,“建安七子”之一。《为袁绍檄豫州》是他为袁绍写的讨伐曹操的檄文。这篇檄文铺陈史事,洋洋洒洒,历数曹操的种种罪状,呼吁天下人群起讨之。其中有许多文采斐然、斥责有力的名句,如历数了曹操“实为汉贼”的罪行:“身处三公之官,而行桀虏之态,污国虐民,毒施人鬼”,“细政苛惨,科防互设”,使国人“举手挂网罗,动足触机陷”,“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虐烈,于操为甚”。而袁绍“奉汉威灵,折冲宇宙”,来讨伐曹操,正是“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也”。
史书记载,曹操此时正患头风病,在病情发作时读到了陈琳的这篇大作。起先,曹操是躺在床榻上,等听到一半的时候,毛骨悚然,惊出一身冷汗,忍不住一跃而起,大声说:“此愈我病。”可见此文的凌厉峻切、言辞激烈,从而对曹操造成了
第4个回答  2019-10-22
不就是陈琳写的檄文吗?都读过啊。后来曹操抓住了陈琳,问陈琳为什么写那篇檄文 ,我记得陈琳说了句现在我们还在用的话,叫做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尔。或者是我记错了张冠李戴了。反正曹操当时一看陈琳写的檄文,头上立马冒出冷汗,身患已久的头风病居然被陈琳吓好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