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睡病中医怎么辨证的?

如题所述

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辩证分型:
(一) 心脾两虚
1. 症状 嗜睡,睡前多眼花幻影,神疲心悸,面色不华,苔薄白,脉细弱。
2 .治法 补益心脾。
(二)肾阳不足
1 .症状 嗜睡发作,或昏昏欲寐,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阳痿,小便清长,夜尿频数,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微弱。
2 .治法 温补肾阳。
(三)脾气虚弱
1 .症状 整日昏昏欲睡,面色萎黄,神倦肢怠,失眠多梦,心悸气短,健忘易惊,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2 .治法 补益气血,荣脑醒神。
(四)胆热痰阻
1 .症状 昏困嗜睡, 头晕目眩,口苦口干,呕恶,胸胁满闷,舌红苔黄,脉弦数。
2 .治法 清胆化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8
中医对发作性睡病的认识

《灵枢·营卫生会》曰:“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灵枢·口问》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又言:“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中医认为,睡眠主要与卫气有关,指出人体睡眠与清醒决定于卫气的出入运行和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卫气行于阴则处于睡眠状态,行于阳则处于清醒状态,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任何原因导致阴阳的升降出入失常,即阳不出于阴均可造成多寐。《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也说明了多寐主要是由于阴盛阳虚所致,因阳主动,阴主静,阴盛故多寐。
第2个回答  2019-12-08
目前发作性睡病在国内研究的比较通彻的还是在北大人民医院,一般建议对发作性睡病的治疗以及目前的治疗的指南都是建议用西药进行治疗的,没有说通过中医可以对发作性睡病可以治好的。所以一般来说,中医没有明显的好的办法,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的治疗,一般来说主要还是对症治疗以及病因治疗,目前主要还是以对症治疗为主,比如如果患者出现了日间的犯困,嗜睡可以应用莫达非尼或者盐酸哌甲酯进行精神振奋类的治疗,如果患者要出现了这种夜间的嗜幻觉等,可以用三环类的抗抑郁药或者用文拉法辛这些五羟色胺类再摄取抑制药物进行治疗,中医对发作性睡病是没有治疗效果的。
第3个回答  2019-12-08
你好,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然后分辨寒热虚实,阴阳表里进行辩证的。
第4个回答  2019-12-08
中医对发作性睡病的认识

发作性睡病可归于中医的多寐、晕厥、嗜睡、嗜卧等范畴。后世医家对此又有“多睡”、“多卧”、“多寐”、“善眠”之称。中医对于睡眠的认识和理论是建立在《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基础之上的生理病理观,历代医家有诸多治疗和见解与此有关,

中医认为,睡眠主要与卫气有关,指出人体睡眠与清醒决定于卫气的出人运行和阴阳二气的升降出人,卫气行于阴则处于睡眠状态,行于阳则处于清醒状态,阳入于则寐,阳出于则痞。《灵枢大惑论》云:“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痞。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波肤涩,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则欲寐,故多卧矣。,卒然多卧者,. ....邪气留于_ 焦,上焦闭而不通, 已食若饮汤,卫气久留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可见不管是脏腑还是皮肤分肉,只要卫气运行艰涩而不流利,就可以改变卫气运行的常度。

任何原因导致阴阳的升降出人失常,即阳不出于阴均可造成多寐。《灵枢寒热病》云“阳气盛则镇目,阴气盛而膜目。“也说明了多寐主要是由于阴盛阳虚所致,因主动,阴主静,阴盛故多寐。

发作性睡病的发生主要与心、脾、肾、髓海等脏腑有密切关系。《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心宣发,气血通达,人则时而动,时而卧。反之,则身体困倦,嗜卧多寐。脾肾病变往往相互影响,形成脾肾俱虚,湿浊痰饮更盛,清阳阻滞更重的局面。《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可见人的精神委顿、嗜睡与脑髓不足也有密切联系。

1.湿困中焦、痰浊内生

脾胃居于中焦,主运化水湿,与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相互协调,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若患儿素体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湿邪困阻脾胃,痰浊壅盛,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之气不能濡养头目而出现头昏欲寐、倦怠嗜卧等症状。《丹溪心法.中湿》曰:“脾胃受湿,沉困无力,倦怠嗜卧。”李东垣《脾胃论》云:“脾胃之虚,怠惰嗜卧。”由此可见,脾虚湿困、痰浊内生是发作性睡病的重要病因病机。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可将水谷精微上输头目,同时输送达四肢百骸。若患儿平素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等食物,湿浊内生,困阻脾胃,脾不能正常运化水湿,聚而为痰浊,清窍被蒙而头目昏沉、四肢乏力、睡眠增多等。《灵枢.海论》云:“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若湿邪蕴而化热, 湿热交蒸上蒙清窍,内扰肝胆,气机郁滞而加重神识昏聩、多卧嗜睡症状。

2.肾阳不足、寒痰凝聚

人体水液弋谢的正常途径主要依靠肺的通调水道、脾的转输、肾阳的蒸腾气化等功能来共同完成,而肾脏的蒸腾气化为其根本。人体水液的循行、代谢,必须依赖于肺、脾、肾的阳气正常活动,彼此协调,气化才能正常进行。肾阳为全身阳气之根本,人体正常水液代谢需要肾气的开阖方能进行。若儿童先天不足、感受风寒之邪或久病之后阳气受损,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液运行出现障碍,水液停聚于某个局部所致之病则为痰饮病。“百病多由痰作祟”,痰既是一种病理的产物,又可以成为新的致病之源。明代《寿世保元》云:“不能言语, 怔忡健忘,恍惚去来,头目眩晕,胸中烦郁,痰涎壅塞,精神昏倦”,痰除引起一系列症状外,还容易出现各种神志异常,如神志不清、昏睡等。张锡纯认为,痰之标在脾胃,痰之本源在于肾。

3.肝郁气滞、风痰阻络

《医学从众录》曰:“风生必挟木势而克土,土病聚液而成痰。”风痰是由于脾功能失调出现的病理产物。小儿所欲不遂、情志抑郁,或学习压力较大,肝失疏泄之职,气机阻滞,水液运化失常聚而为痰,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脏运化失司,痰浊内生,气随痰滞,风痰互结。肝风挟痰上攻,上蒙清窍,症见嗜睡、神志不清等。风痰在发作性睡病的发病过程中互结,各有其不同的表现,风盛则肝阳上亢,易出现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表现:痰盛则蒙蔽清窍而神志不清、多寐等。二者互为影响,痰随风上,无处不到,风遇痰起,横窜经络,日久可以影响气血而出现瘀血症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