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苏轼一生

如题所述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6](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7][8]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9]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10]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11]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12]好美食,[13]创造许多饮食精品,[14]好品茗,[15]亦雅好游山林。[16]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8]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乌台诗案
参见: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