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最近一两年的事或新闻人物的事迹的作文,4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风雪中,伫立着四位"厚道"的农民工

打工数月却没拿到一分钱工资,每人每顿饭只吃两个馍,但望着欠薪老板留下的物资,他们却说:这里的任何东西我们都不会损坏,也不会卖掉,这是做人的原则!

打了两三个月的工,却没拿到一分钱工资。没有油了,蜂窝煤也快烧完了,四位农民工每人每顿饭只能吃两个馍。

更要命的是,王营村那家馍店向他们赊了25元钱的馍后,告诉他们:不清账,就不能再赊馍吃了。现在,掏遍四人所有的口袋,摆到桌子上一数,只有6元1分钱。看着案板上仅剩的一棵大白菜,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接下来的日子他们不知道还能撑多久?老板欠工资不见踪影

1月17日,来自湖南岳阳的刘先仿到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投诉,称他们4人在一家铸造厂打工,但老板拖欠他们共计5780元工资后不见了踪影。1月18日上午,执法人员来到这家工厂。厂内停着几辆自卸车,四名衣着单薄的工人伫立在风雪中,瑟瑟发抖。

据介绍,刘先仿等4人分别于去年的10月5日、11月8日和11月25日到该厂打工,可自去年12月5日起,老板就未发过工资。"要了不知多少次了,一分钱也没要到。"这位老板1月16日中午曾信誓旦旦地对工人承诺第二天发工资,可自那以后就再也找不到人了,连电话也不接。

因找不到该老板,劳动监察大队执法人员无法送达法律文书,执法手段无从施展。目前,执法人员正在积极寻求有关部门帮助,以期尽快解决此事。农民工坚守做人原则

"这个老板,太不地道!"刘先仿说。刘先仿本来在卧龙乡十二里河街的一家钢厂烧"中瓶炉"(把铁屑熔化成铁水),一个月能拿2700元工资。有一天,这位老板找到刘先仿,求他帮助渡过难关。原来这位老板在车站南路办了一家铸造厂,当时厂内的烧炉工回家收麦子了,又请不到其他的炉工,工厂因此停了产。讲义气的刘先仿听说老板有难,二话没说就投奔了过来。

"我放弃那么高的工资去帮他,结果却被搞得走投无路!"刘先仿气愤地说。

其实,只要刘先仿他们"动一动脑筋",也不是无路可走---原来,厂区仍有一些化铁水用的铁屑,大概能卖两三千元;半成品的汽车压盘整齐地码在那儿,若当废品可卖9000元,若当半成品可卖20000元。另外还有8辆"解放"牌自卸车存放在院内。

但刘先仿说,虽然未拿到一分钱工资,也要照看好这些物资。

今年47岁的刘先仿是湖南岳阳人,家里生活很困难,因此,他的儿子刘敏也在这里打工。刘先仿的妻子早几年得了白血病,总共花了6万元,花掉家中所有积蓄还欠了3000多元债。

四人中最年轻的是30岁的张海龙,河南南阳邓县元庄乡张井村人。张海龙患中风的父亲76岁,无劳动能力,有一个小女儿11个月大了,一家人靠他打工挣钱糊口。可从去年10月5日到这儿打工,至今一分钱也没拿到,张海龙因此不敢给家里打电话,"也不知道他们过得咋样。"张海龙低着头说。

50岁的李三海,是看门的,湖北襄阳黄集镇人,从去年11月25日来厂里干到现在,不但未拿到一分钱工资,一次老板招待客人时还向他借了200元。

尽管身无分文,但这四位农民工却认真看管着厂区存放的物资。他们说:"这里的任何东西我们都不会损坏,做人要厚道,这是原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30
你好

——道德模范 阿里木 的坚持
道德模范阿里木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好人?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样的精神财富?1月4日下午,在毕节地委9楼会议室举行着一场气氛热烈的座谈会,电子大屏幕显示着“向道德模范阿里木同志学习座谈会”的大字。

会场上,人们始终表达着对阿里木精神的崇高敬意,一种感动的气氛始终在会场萦绕。他们熟知阿里木,更爱阿里木。

毕节学院,是阿里木做好事最多的地方,也是创造好人最多的地方。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汤宇华说,阿里木助学金的设立已经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阿里木助学金是该院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中金额最小的,但又是意义最重大的。“阿里木精神”和“阿里木现象”已经成为学院文化的重要元素,形成了“阿里木效应”,现在学院的学生争做好事已蔚然成风。

阿里木助学金的孩子,将来都会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毕节学院领导及师生不约而同地提到这句话。阿里木精神给孩子带来的精神上的引领作用是强大的。该院大三女生李溢本学期第一次领到了阿里木助学金,她以“沉甸甸”来形容自己的心情,“阿里木是一个平凡的人,却做了不平凡的事,他不是有钱人,但他带给我们的远超金钱本身,他教会我们做一个努力学习,用知识和爱心回报社会的年轻人。”

阿里木热衷于帮助别人,他拥有一颗慈悲、善良的心,他能体会作为社会弱势角色需要温暖和慰籍的心理,他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同情他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他不仅得到了认同和尊重,还在爱心行动的循环中把偶然行动提升成了追求自身社会价值和崇高道德感的自觉意识,这变成了一种快乐。

阿里木的行为也让很多人不解,最终他的执着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毕节市电视台台长、《贵州都市报》特约记者朱光伦在多年前曾以为阿里木的爱心事业可能是一种炒作,在冷静旁观一段时间之后,他被阿里木的崇高境界深深打动,开始以媒体人的责任感弘扬阿里木身上体现的美好道德。

阿里木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贵州需要阿里木精神,新疆需要阿里木精神,中国更需要阿里木精神。
第2个回答  2011-01-30
好的好好好唱歌法国风格现在发热融入来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