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词艺的开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23
苏轼对词的贡献从四个方面论述苏轼对词的贡献
一、词须自是一家
词的出现是为了娱乐的需要。词随燕乐而兴起,最初是为了歌唱。选诗配乐,依调填辞,用于日常宴饮、歌楼妓馆。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诗人墨客只是以写诗的余力和游戏的态度来填词,写成之后“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词在宋初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方之曲艺,犹不逮焉”,有所谓“诗庄词媚”的说法:诗言志,词寄情,诗为“正道”,词为“艳科”,换言之,词只是表现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或充当歌舞宴席上娱乐工具的艺术形式而已,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他们在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上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说柳咏的《八声甘州》中的名句:“此语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称蔡景繁的“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主张在苏轼看来,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人”。在词的创作上自是成一家。
二、题材、内容的扩大

苏轼的出现,突破了“诗庄词媚”的观念,扩大了词的题材和境界,刘熙载说:“(苏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辰翁也曾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记游、说理、田园风光等前人入诗的题材意绪,无论是外部世界还是内心情怀,他都随手拈来摄入词中。
1、言志词
苏轼的“言志词”打破了“诗言志”的格局,将词的社会作用提高到与诗同样的位置,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豹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这首词笔力雄健,一扫当时盛行的脂粉气,的确如他所言:“无柳七郎风味”。词中写出猎时的盛况,可谓有声有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下半阕气概尤为豪壮,结语“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壮志。
2、咏史词
“咏史”是我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一种题材,论及苏轼的“咏史”词,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念奴娇赤璧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描绘了赤壁附近的壮阔景物,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以及老大无为的感叹。上片写景,由景入情,引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下片可分两段。从“遥想”到 “灰飞烟灭”,刻画周瑜少年英俊,从容对敌的雄姿,抒写作者赞佩与向往之情。从“故国神游”到结尾是又一层。这五句既表现出作者对理想境界的“神游”,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生所持的虚无态度。就全篇而言,贯穿始终的并不是“人间如梦”,而是对“风流人物”的赞美,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以及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牢骚和愤慨。瑰丽雄奇的自然风光,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这三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这首词高旷豪迈的风格。它那永世不衰的、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也就产生在这里。
3、咏物词
在词的创作中,单纯以咏物为表象贯穿始终,并且在其中包含遥深寄托的词体,苏词也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如《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来往。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本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是在“乌台诗案”后,苏轼以罪人身份谪居黄州,在政治上极度失意时创作的,词中借咏孤雁而自况,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宁可固守冷落的人生态度。词中通篇只有意象,其中人与雁,浑然一体,取象托譬,寄托遥深,风格清奇冷隽。山谷对此高度评价:"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这种"高风绝尘"的形象与境界,实质上大多是词人自我人格理想的寄托。
4、表达人生之叹、时事之感的作品
苏轼除怀古、咏物词外还有写离情别意,表达与友人情谊并借此抒写人生之叹,时世之感的作品。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夜明月,短松冈。”文学史上,悼亡诗写得最好的是潘岳与元稹,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前者状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后者呢已富贵追忆往昔,真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啊,读之令人心痛。同是一个题目,东坡这首词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我们确认作者的“梦”是真实的,不是假托的。作者将悼亡妻与个人身世之叹并在一起,感情真挚,悱恻动人。
5、反映田园、农村风光的词
苏词以反映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乡土人情为题材的作品则别有一番风味。如在徐州写的《浣溪沙》描写了村姑、醉叟、络娘和卖瓜人等农村人物,描绘了清新秀美的农村生活场景,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而“捋青捣麦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则反映了民间的疾苦。
三、意境、风格的创新
苏词的风格刚柔兼具,多姿多彩,横竖烂漫。他的词同他的诗文一样,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流泻,故其风格也随着内容、基调的变化而变化。他的词具有诗的沉郁,诗的豪放,诗的淳朴。正如陈之说的:“读其词而入其境,如见其人,江山气象,人物风流,高情逸怀,耿介旷达,而绝异于传统小词的女儿情态;读其词可以感奋激昂以壮击揖中流渡江复国之雄气,也可以宁静澹泊东篱种菊洁身自好。”苏轼革新词风,并非单纯反对婉约,而是要改变婉约风格独主词坛的局面,使词的风格由一元化朝多元化发展,形成婉约,豪放,清丽,韶秀,旷远等风格同秀共荣的局面。同时可以看出,苏轼在婉约正宗之外开创豪放词风,是相当自觉的,也颇有自知之明。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但不只是以豪放词著称。他写恋情,伤感的词,则委婉而细密,如悼念亡妻之作(《江城子》的情感内涵要比一般专写男女之情的词来得厚重,而文笔的萦绕回环、细腻绵密又近似之。
四、语言、音律的创新
(一)“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意境、形象、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独立词体,为词的语言的表现争取更大的自由。其较成功的表现有运用题序和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两方面。苏轼之前的词大多是应歌而作的代言体,词有调名唱法即可,所以绝大多数词作并无题序。
(二)在词中运用题序
苏轼则把词变成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所以词作所抒的是何种情志或因何事生发,必须有所交代和说明。然而词体长于抒情,不宜叙事。为解决这一矛盾,苏轼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材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与张先的词题仅起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的作用相比,苏轼赋予了词的题序以新的功能。有些苏词的题序交代词的创作动机和缘起,以确定词中所抒情感的指向,如《水调歌头》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不仅交代了创作的时间、缘由,也规定了词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怀念的对象是其弟苏辙
(三)运用典故
在词中使用典故,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即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达到了借他人之酒杯,浇自我心中之块垒的艺术效果。《江城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记实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作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词的下阕用冯唐故事,即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历史人物和自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再如“一点浩然之气,千里快哉风”分用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和宋玉《风赋》;“破帽多情却恋头”(《南乡子》)则反用晋人孟嘉重久登山帽子被风吹去之事,极富雅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