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数数有多少》教案反思

如题所述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地点数10以内的数。
  2、对点数活动产生兴趣。
  3、了解多与少的相对性。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1、动物园门票每人一张。
  2、幼儿人手一份10以内的操作材料及排序板。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以去“动物园”游玩的形式,带领幼儿进教室。
  点数9个小朋友。
  师:我们要到动物园去玩了,请小朋友排队入场。请男孩子排在一起,女孩子排在一起,记住要从小红旗那开始,看谁动作快。
  ①幼儿自主排队。
  ②男女小朋友相互点数人数。
  师:现在请男孩子来数一数女孩子有几个?记住要从小红旗开始。(男孩子数女孩子)再请女孩子数数有几个男孩子,要求一致。
  二、延续情境:练习手口一致点数10以内的数。
  (1)示范数10的数。
  师:瞧,这是谁呀?让我们看看有几只?
  (2)提出操作要求。
  师:动物园里这么动物,要请小朋友把它一个一个在排序板上排好队,排一个要大声数一个,看看你一共数到几个动物?
  (3)幼儿操作,教师巡视并对能力弱的幼儿提供指导或帮助。
  (4)评价——请几名幼儿点数自己的操作材料。
  师:你的是什么动物?请你从小红旗开始用手指一边点一边大声的数给我们看一看有几个?数完后追问:你数到了几个?
  (5)挑战:点数15以内的数。
  动物园又来了许多动物,可是这么多数也数不清,谁愿意上来帮我数一数?
  三、结束情境。
  师:时间不早了,动物园要关门了,请小朋友把动物放回笼子,来排队吧!
  【活动反思】
  《数数有多少》的目标是:1、能收口一致地点数10以内的数。2、对点数活动产生兴趣。
  课前所思:目标中是要点数10以内,小班幼儿对于情景化的游戏,特别喜爱,正好本周主题是春天,小朋友都有去动物园玩的经验,所以定位在去动物园的情景。
  课堂实践:我带着15名小朋友进入场地后,以“进动物园要排队”的形式,让男孩、女孩排在分别排在小红旗后面,并且相互从小红旗处数数,看看“男孩、女孩各有几个?”点数完毕后,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了10的点数后,提出要求:请把这些玩具在小红旗上面排队,边排边数看看一共有几只?小朋友自主选择后,我个别邀请几位上前操作。最后以动物园要关门,请小朋友带好动物,跟随我出教室。
  课后反思:整个环节可以说是没出什么乱子,小朋友井然有序并且操作的时候也都正确无误,似乎没有难处。而创建的情景也符合生活化的目标!在第一个排队数的时候应该让孩子数。在小朋友操作的环节,我给予的材料都是10以内的数,但在点评时没有拿出10的整数;另外课后延伸也可以加上10以外的挑战项目,让小朋友尝试。
  这节课,考虑的还不算太全面,虽然达到了目标不过也不算太精细,希望下次能再接再厉,考虑到位有突破!
小百科:数数兼具动词和名词词性,指通过某种方式或途径计算详细的数字,通常采用扳手指或嘴巴念叨或心里默念,为较普遍且较普通的一种数学行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2
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
1.背景
所谓背景,即是向读者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环节,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场景,是提供给读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资料,如所在学校的情况、个人的工作背景、事件发生的起因等。
2.主题
每篇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是反映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还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变化,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
3.细节
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要特别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因为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景,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揭示这些,能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这个环节中,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可以和事实材料交织在一起。这是整个案例的主体,要详尽地描述,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可以涉及问题初步解决成效的描述。
4.结果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解决了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有何遗憾、打算、设想等。以“问题”为主线,有矛盾、冲突甚至“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深入思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2-23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明白,读懂参考教学用书很重要.
其次要备学生、备课文、备自己,有教学思路
教案的格式:一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五教学策略与设计;六教学过程(重点);七教学评价设计;八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
第3个回答  2017-11-12
正在数,还没数完呢。等一下啊
第4个回答  2018-07-06
 教材分析:
  在日常活动中常听到小班幼儿会随口说出1、2、3、4、5……,但让幼儿实际来数一数某个东西的时候,却是口里数的和实际东西数量不相符。3—4岁的幼儿已经进行点数、计数活动,形成了最初的数概念。我班幼儿现处于小班下学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已经能够按顺序口头数数,能够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根据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顺序:按顺序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特设计此次数学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的点数1——7的数,并能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
  2.体验数学活动点数匹配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能手口一致的点数1——7的数。
  活动准备:
  1.课件《数数有多少》
  2.操作材料:排序板、每个幼儿8朵花
  活动过程:
  1.手指游戏《手指变变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手指变变变》
  一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呀。 两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小白兔呀。 三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金孔雀呀。四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大花猫呀。五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大老虎呀。我是一只肚子非常非常饿的打老虎,想找一只小动物吃……。
  2.引导幼儿点数。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春天给我们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礼物,一起去看看吧。
  (展示课件)
  (1)出示幻灯片大公鸡,有几只大公鸡。
  (2)谁又来了,出示幻灯片两只小鸡。教师带幼儿一起点数,并说出总数。
  (3)这次是谁来了,来了几只蝴蝶,请幼儿说出总数,并提醒幼儿把话说完整。
  (4)春天还有美丽的花朵,来数一数,这有几朵花?
  (5)还有一件好吃的礼物呢?请幼儿点数。
  3.认识排序板。
  (出示排序板)
  提问:(1)排序板上有什么?
  (2)应该从小红旗开始点数。请小朋友们手拿着小红旗进行点数。
  4.幼儿练习点数。
  每位幼儿先点数5以内的花朵,点数正确的幼儿老师奖励一朵花,然后再进行点数,根据不同层次的幼儿,点数数量逐渐增加。幼儿点数
  5.花儿朵朵
  请幼儿把花贴到自己身上,同时会说1朵花、2朵花、3朵花……。贴好后进行游戏。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教会幼儿操作的方法。只有这样,在老师和孩子共同努力下,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在这节活动中,先通过孩子感兴趣的“礼物”,让孩子反复练习并掌握点数的方法,锻炼手眼协调,并且点数正确的幼儿老师奖励小花,这样既有验证的作用,又起到了进一步加大难度的目的,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充分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