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天才?

如题所述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天才?

一、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天才
天才又称为天赋之才、通天之才,属于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者。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由此便产生了“生而知之者”存在还是不存在的争论。所谓生而知之,便是指人不经过学习,即没有向别人或书本请教,也不依赖于他以前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便知道某类问题的答案或知道该怎么做。尽管大多数人认为“生而知之”是不可能的,但是,按照宇宙生命论的学说,这种现象不但是可能存在的,而且是合情合理的。只要一个灵魂体进入大脑发育足够完善的婴儿中,或进入一个成年人躯体中,那么这个婴儿或成年人就可以回忆起贮存于灵魂体内的信息,这时,该婴儿或成年人就成了“生而知之者”。伟大的科技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就是一位生而知之者。
能轻而易举地做别人认为困难的事,乃是有才能的标志;能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则是天才的标志。一个天才的人多少总有点孩子气。一个天才的头脑是一片沃土和乐园,而且享受着永恒的春天。创造性的作品就是这个春天的最美的花朵。一个证明就是:如果你要一百个同样无知的人去想像某种新的机器,会有九十九个人什么也想像不出来,即使他们费尽了脑筋也无济于事。如果剩下的那个人清晰地想像出了某种东西,那么他便是我们所谓的“天才”,从这种天赋中我们可以看到天才人物某种灵感和神奇。
天才要有天赋。数学家华罗庚本身没有很高的学历,大学都没有念过,但他成为了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他就是凭他有天赋。天赋是先天来的,不是后天努力得来的,是教育培养不出来的。天赋,说得更具体一点是由人体的DNA,即基因决定的。当然天赋还有级别的高低问题。没有天赋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天才的。
天才有拼搏的精神。有天赋,后天不努力也是不行的。天才知道自己有天赋及天赋的领域。如果有天赋,但他本人不知道自己有天赋,也不知道其领域,那么他的努力方向一旦错误,而这个天赋就浪费掉了。
要有能够发现和培养具有天赋的人成为天才的导师。没有一个好的老师引导,一个人即使有天赋,他自己也知道,同时也很努力,但还是很难造就一个创造性的人才出来的。既要有伯乐又要有千里马,这两个东西缺一不可的。
事实上,有天赋的人是很少的。具有天赋的人在世界人口里头所占的比率大概是万分之一,就是说一万个人里面才可能有一个人具有天赋的特质,正所谓“万里挑一”。所以发现有天赋的人,然后有培养有天赋的人才的老师,是非常关键的。
从个人来说,天才干一天的活,人才要干很多天,很多年,甚至一辈子都无法完成!这种效率不是为社会节约时间?而且天才带来的产业是很庞大的。带来的财富有的是无法估计的。例如,中国生产3000万件衬衣来购买一架波音747,这就是人才与天才的差距。
天才看凡人是居高临下:现已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或者,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凡人看天才是望尘莫及:只能以凡人之心度天才之腹。

二、天才都是终生勤奋的人,天才都是把时间与效率看得很重,而把金钱看得很轻的人;天才都是在国家管理或者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方面做出非凡的、令同行们望尘莫及的巨大成绩的人
无论是尼古拉.特斯拉、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还是钱学森、袁隆平、王选,都是终生勤奋、把时间与效率看得很重,而把金钱看得很轻的人。
特斯拉擅于享受孤独而绝不寂寞。1902年6月间,特斯拉将他的实验室从纽约曼哈顿迁出,驻进沃登克里弗新建的砖楼。呆在这里,除了处理工程本身发生的紧急情况以外,占用他时间的其他事情就少了。只有参加工作的人员才允许进入这带地方。偏僻,宁静,这正是特斯拉求之不得的。特斯拉这个夜游神,总是中午准十二点钟到达办公室;他这位高贵王子,老是要求阿布丝或者斯凯丽特小姐守在门后边接他的帽子、手杖和手套。然后他把所有窗帘都拉上,让屋子陷入一片漆黑,这样工作起来效率最高。事实上,只有逢到城市上空雷电闪闪的时候,他才将这些窗帘拉开。这时候他就在一张黑色马海毛躺椅上舒开身子,仰望北边或西边天空。特斯拉手下的人员说,特斯拉老爱自言自语,而且逢到雷电交加的暴风雨来临时,特斯拉一定要一人独处,这时他们就可以隔着房门听见他说话,听见他高谈阔论。
特斯拉说:“在我的脑海里,许许多多的想法接踵而来,一纵即逝,我只能捕捉其中很少一部分。而在这很少的一部分当中,我有时间和精力搞深搞透的,只有极少数。而且常常还会遇到另外一位也有同样想法的发明家,他要抢先把这些想法搞成功。哎,不瞒您说,这真叫人心焦呵。”
爱迪生一生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努力工作,每天工作十八、九个小时。爱迪生每天清早三、四点的时候,他才头枕两、三本书,躺在实验用的桌子下面睡觉。有时他一天在凳子上睡三、四次,每次只半小时。爱迪生在75岁的时候,还每天准时到实验室签到上班,他在几十年间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晚间在书房读3至5小时书,若用平常人一生的活动时间来计算,他的生命已经成倍的延长了。因此,爱迪生在79岁生日的那天,他骄傲地对人们说:“我已经是135岁的人了。”
 居里夫人——玛丽雅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2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每个人都想生活在山顶,但所有的幸福都发生在攀登途中。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提取镭的艰苦过程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然而这是居里夫人感到最幸福的时光。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金和其它奖金都用到了以后的研究中去了。居里夫妇发现镭以后,当百万法郎、灿灿的金质奖章向她微笑的时候;当成功、荣誉、祝贺象潮水般涌来的时候,表现了他们具有高贵的品质:毫不夸耀,谦虚忘我!一位报社记者前来采访她,想把她的事迹报道出去。她坚定地回答:“在科学上重要的是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是研究者个人。”
居里夫人说:“我不愿意为了世界上任何事情而阻碍我的孩子发育。”所以,即使在最苦最累的日子里,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去照料孩子,亲自给孩子洗澡换衣,抽空在孩子的新围裙边上缝上几针,她不给孩子买现成衣服,这样太奢侈也不合宜。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次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她的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伊伦娜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艾芙的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国王于1965年授予该组织的诺贝尔和平奖。居里夫人不但自己获得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一次诺贝尔化学奖,还把女儿、女婿培养成诺贝尔奖获得者。从居里夫人整个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可以总结出一个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居里夫人:“在我所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35年11月23日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悼念会上发表了以下的演讲。“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爱因斯坦宁愿搞研究,拒绝出任以色列第二任总统
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当日晚,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的住所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听说要请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教授先生。您会接受吗?”“不会。我当不了总统。”“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伟大的犹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由您来担任以色列总统,象征犹太民族的伟大,再好不过了。”“不,我干不了。” 爱因斯坦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又响了。这次是驻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打来的。大使说:“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您当总统候选人,您愿意接受吗?”“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请您向报界解释一下,给我解解围。” 大使进一步劝说:“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胜任的。”“魏茨曼和我不一样。他能胜任,但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个犹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爱因斯坦被同胞们的好意感动了,但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绝大使和以色列政府,而不使他们失望,不让他们窘迫。不久,爱因斯坦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他还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袁隆平的天才表现
袁隆平的天才表现:其一,热爱和执著。热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祖国的热爱。袁隆平说过,科学家应该首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并非空话、套话。袁隆平曾经谢绝了世界不少著名科研机构的高薪聘请,坚持留在自己的祖国做研究,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对祖国的热爱;二是热爱科学,这种热爱更多地表现在对科学探讨的执著和兴趣上。袁隆平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无论烈日炎炎,还是暴风骤雨,袁隆平都坚持每天到试验田进行科学试验,所以才有“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的话。这种对科学的热爱和执著,曾经是我国不少科学大师的共同品质。其二,自信和苦干。袁隆平说:“杂交优势现象的发现,是从不盲从权威开始的。”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不畏艰辛,埋头苦干,这是科学家所应该具有的重要品质。其三,谦逊和无私。作为一名世界级科学家,袁隆平给人一种朴实老农的印象。“不翘尾巴”是袁隆平时刻奉守的律己格言。他有钱,但却从不乱花钱,而是设立了科技基金,用来促进农业科研。
1986年,组织上准备考虑让袁隆平担任湖南省农科院院长,行政级别属正厅级。但袁隆平认为,他毕生最大的兴趣在于杂交水稻研究。他担心过多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会影响他的科研。他思量了一番,婉言谢绝了,同时表达了将加入中国***,作为政治上最后归宿的意愿。最后,他只挂了个没有实权的湖南省农科院名誉院长的头衔,悄然关上了通向仕途之门。  
  2002年10月28日,袁隆平最后一次主持召开了湖南省农学会代表大会,会议以后,他将不再担任省农学会会长一职。此前,袁隆平还辞去了“隆平高科”董事一职。这样,已经辞去两个行政职务的袁隆平可以一身轻松专职从事科研工作,实践他科技造福农民的理想。据袁院士身边工作人员介绍,袁隆平目前担任的社会?时间平均超过两天。为了更好地作好科研,目前,袁院士正有计划减少他的社会任职。
  这些年来,对于众多的兼职,袁隆平能够辞去的坚决辞去。实在不能辞的,也事先“约法三章”,尽量排除一些不必参加的会议和宴请。就拿担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这个职务来说吧,为了保证他的科研时间和精力,征得组织同意,除了换届选举和特别重要的会议请他出席外,其他一般性例会,一般不通知他;通知了的,也可以不参加。(对照:厉以宁、张维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官不厌多,权不厌大,职不厌繁,名不厌全,处处露脸,时时上镜……)http://tieba.baidu.com/f?kz=355523214
袁隆平的科学实践和生活。袁隆平说:“一定不要受到误导,累倒还工作不值得提倡。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也从来没有在农田里累倒过…”“ 70岁高龄还能够骑摩托车到田间地头的诀窍:第一心态好,要乐观一点,豁达一点,这是很重要的。再一个是吃,吃要定量定时,要讲究卫生、营养,卫生是第一的,营养是第二的。”“我这个人水平不高,但是我有种认识,就是要不断地创新。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要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本色。”“神奇的梦想其实就诞生于平凡之中,也能够在平凡之中成真。这种梦想是不脱离实际的美梦,是指导我事业追求的强大动力,使我付出毕生热血和精力为之奋斗不息。”
“我一直说,书本上种不出小麦,电脑里种不出水稻。就像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在试验田,真正打雷我们也要下地。打雷、刮大风、下大雨的时候,才要到田里面去看呢,看秧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真要去看的哩!”“我从没有想过豪华的生活,对物质上的享受看得很淡,因为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这些东西,在家里也从来不管钱。”“我觉得我生活很好,钱够用够花就行了。我对股票不感兴趣,我关心的是我的研究。”“我主要是生活有规律。以素食为主,常食粗粮,饮食定量,坚持锻炼。长期坚持下来,生活就会变得很简单,心情也明朗。”“我是一个从小喜爱跳高运动的人,现在搞科研,也是像跳高一样,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如果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我现在是77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理,20岁的肌肉。我想再研究10年,一系法杂交稻肯定能成功,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作为一个科学家,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为取得了一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虽然辛苦,但是有一条,我觉得乐在其中。为什么乐在其中呢?我觉得很有意义,另外很有希望,因为我看到了希望,所以心里面还是很乐观的。”“搞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在培养人才上也是如此。我们要多渠道慢慢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靠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是培养不出高素质人才的。”
“对事业的追求就是乐在苦中,搞农业科技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阳底下晒、在泥田中踩。但是因为有希望在那里,会出好品种,所以乐在苦中。如果没有希望,漫无目的,就不会有乐趣。”“超级水稻优势现象的发现,是从不盲从权威开始的。”“在种种“权威”的压力面前,我坚信:真正的权威永远来自实践。”“对金钱,我是有看法的,要生活、生产,钱是重要的,钱来路要正。第二,钱是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所以,我穿衣服朴素大方,这是一个原则。穿那么好干什么,表面光。穿得好,不见得你的地位就高。第二,吃饭要清洁、卫生、营养,我很少吃海鲜、鱿鱼什么的。”“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我这么个糟老头子,才1.69米高,六十公斤重,连骨头卖了都值不了几个钱。我把这事看得很淡。我们家里从来不谈钱,我一个月工资1600多元,外加院士补助、其它津贴、顾问讲学费,掐指一算,也有三四千元,够了!”“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出名了,官做大了,自由度越来越小。”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出版了一部名著《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邓小平作为内政与外交天才的第一个表现就是1930年担任瑞金县委书记时把瑞金治理得井井有条,使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得以定都瑞金。

三、中国的江郎多,天才少
江郎才尽的成语故事。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一说,江淹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可见,弃文从政是天才的坟墓。毛泽东在建国之后因日理万机,所写的诗词就远远不如他在建国前所撰写的诗篇。
中国第一位电子学留洋女博士韦钰当上领导之后鲜有建树。1940年出生的韦钰,是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这使得韦钰的人生从一开始就与“第一”结了缘。“我们是新中国第一批少先队员,第一批射击队员,第一批航模队员……”她笑着说,1956年,作为南师附中的学生,她到东南大学听刚从美国回来的两个教授做报告,其中提到电子学既有理又有工,特别有挑战性,很有前途。结果她第二年就报考了南京工学院(现在的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 1961年大学毕业的韦钰,受益于陈毅的“高教61条”,毕业后被选拔为本校的电子工程系在职研究生,不仅成为新中国大规模正式培养的第一届研究生,也成为当时唯一完整完成全部研究生培养过程而毕业的研究生。1981年获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电子学博士学位和波歇尔奖章。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后任南京工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1984年任南京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1985年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1986年上半年任南京学院副院长。1986年8月任东南大学校长,那一年,她还不到47岁,是当时我国第二个重点大学的女校长,官运亨通。1988年9月任全国妇联副主席。1993年6月任国家教委副主任,9月当选七届全国妇联副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3月任教育部副部长。后任全国政协教科文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等政府要职。

四、孙见坤这样的人只能称为江郎,不能称之为天才;我为复旦大学有八大伯乐而叫好!
2009年10月,陕西省高新唐南中学高三应届毕业生孙见坤参加了2010年度复旦“博雅杯”全国征文大赛并获一等奖。对其面试的4位评审专家意见一致:希望学校将孙见坤通过自主招生录取进来。为了慎重起见,复旦大学还另请了4位文史类专业的教授对孙见坤进行二次面试。
在这一过程中,有媒体报道复旦有关评委认为孙见坤是其见过的“对国学最有钻研精神和天赋的学生之一”,“对《山海经》的注释水平和见解,甚至高于在读的研究生”,“是个可造之才”。
最终,孙见坤被列入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试验名单,高考只要“达到一本线”,就能以自主招生资格入读复旦大学。然而,今年6月孙见坤参加高考后成绩低于陕西省一本线6分,按章程不能被复旦录取。
据了解,在获知孙见坤没达到一本线的消息后,复旦大学文史哲专业的8名专家曾向学校建议,希望将他破格录取到历史系。复旦大学招生领导小组决定破格录取该生,并与陕西省招办联系落实此事。
经过反复沟通和协商,陕西省招办认为复旦“博雅杯”章程中“没有提到破格录取的条例”,因此孙见坤不符合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条件,不能予以投档录取。
孙见坤未被复旦大学录取,是在自主招生制度下,一所大学与地方招办进行的“磨合”。从制度上讲,陕西省招办并不存在错误,孙见坤事件也并非“冤假错案”。“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陕西省招办都并不违反规则。”他表示,如果陕西省招办对孙见坤网开一面放行档案,可称为“开明”;若按照规章将孙见坤“卡”住,则可叫做“严格”。
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内部审议教授们建议对孙见坤进行破格录取,签署了一封“联名书信”,这几位教授分别来自历史、哲学、中文、考古4个文科院系。在信里,教授们强调,孙见坤对《山海经》有较深的钻研,具有“培养的潜力”,复旦作为百年名校,理应将这样的孩子破格录取。这封“联名书信”通过招生委员会呈递,由复旦大学的领导小组开会讨论通过。
记者周凯莉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个例,通过客观、严肃的新闻报道,探讨当今普遍适用的教育制度下,另一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可能性,并期待如何建立一种理想型的制度,来保障在某方面有特长的特殊人才的利益。
记者周凯莉与孙见坤交流时,孙见坤说:“从8岁开始,四书五经、各类经史典籍,均每日触碰,及至今日,达到2000余册。”“从8岁起至今阅读过两千本古籍”,平均一年阅读200本古籍,两天不到就读一本,比陈寅恪还牛。这个年代不仅缺乏大师,也缺乏常识,连高中生都知道怎么出奇制胜吓住不学无术却爱附庸风雅的考官。
  孙见坤作为一个中学生,好学稽古,颇堪称道,可称之为“读书种子”,或曰“国学爱好者”。但誉之为“国学天才”,未免不妥。
  孙见坤的博客发表了一篇孙见坤批评陕西省招办的一篇博文《你打炮,我成灰,陕西招办算你狠》,显示出一个少年恃才傲物的冲天豪气,其文最后写道:“你们胡乱打炮,而我却不幸成了你们的炮灰。我不知这对你们意味着什么,但却是我的光荣,因为我始终记得鲍勃迪伦的那句话:任何的禁止都是没有仪式的授勋。千载之后,我会是配享文庙的国学大师,而你们,却难逃那如椽的春秋史笔:‘共和六十一年,夏七月,佞子祸学于丰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29
能轻而易举地做别人认为困难的事,乃是有才能的标志;能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则是天才的标志。一个天才的人多少总有点孩子气。一个天才的头脑是一片沃土和乐园,而且享受着永恒的春天。创造性的作品就是这个春天的最美的花朵。一个证明就是:如果你要一百个同样无知的人去想像某种新的机器,会有九十九个人什么也想像不出来,即使他们费尽了脑筋也无济于事。如果剩下的那个人清晰地想像出了某种东西,那么他便是我们所谓的“天才”,从这种天赋中我们可以看到天才人物某种灵感和神奇。
第2个回答  2019-01-26
真正的天才=疯子=神经病……
比如爱迪生、霍金、贝多芬……
你可以看看查查,这些人专注做什么,就是做什么,别的什么也不会,就是这些真正的人才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他们有异想天开的想法,并且真正的去实验去制作,这就是发明。
第3个回答  2019-06-18
我认为天才这个词其实就是一个伪概念。大家都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能量采用那都是各个领域的天才。古代的孙子他可以算是军事天才。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可以算是哲学天才。一些画画的名家,毕加索等他们可以是画家中的天才。比如说杨振宁,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人都是数学物理天才。所以说真正是天才的人都是各个领域的顶尖人物。
第4个回答  2019-01-28
天才可以比喻为一些想象力丰富的人,他们不苟泥于书本,已经定义为真理的定义,他们不断地探索世界,寻求着一些世界的未知之物,世界只有尚未知之物,没有不可知之物,他们就是奉行着这一真理,去不断探索,直至发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