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此类七言十句的叫什么诗?知道有绝句、律诗、古体诗、乐府等,这种十句的要如何归类呢?属于七言古诗

元代诗人杨维帧 <道梅之气节>

万花敢向雪中出 一树独先天下春。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滴。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湘南已见俏花枝,北地群峰白似云。
雾蒙松柳娇含玉,处处银珠踏星月。
说实在,这个分类好复杂,找到一点资料,聊供参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2674300.html?fr=qrl&cid=218&index=4

回答众说纷纭,我还没弄懂到底是什么形体的诗,非常清楚答案的请另PM我,谢谢,时间有限哪@_@

应该是七言古诗
乐府诗:乐府原为专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开始采集民间歌词及乐曲。后因之把汉魏六朝时期,乐府所创作、采集的歌词,以及其他可入乐的诗歌,统称乐府诗或乐府。历代文人用乐府曲名写作的诗,虽未必入乐,习惯上也称乐府诗。

▲古诗:又称古体诗、古风,诗体名。形式较自由,句数、平仄和押韵,无严格限定。唐格律诗定型后,称这类诗为古体诗,而把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一定格局的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形成后,古体诗仍然流行,常用的有五古和七古,

▲律诗:为近体诗的一种,源于南朝新体诗,定型于初唐,成熟于盛唐。格律严密,每首8句。仅6句者称小律,10句以上称排律或长律。两句为一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一句中,用字须按一定搭配,平仄交替使用。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以8句定篇者,中间两联上下句要求对偶,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并限于平声。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多数不押,七律多数押韵。有押仄声的,但有人认为属古体。

▲绝句:也是一种诗体。每首仅四句。南朝时己有。或称断句、截句、短句诗,平仄较自由。唐以后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规定。有五七言之分,另有六言绝句,不常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29
这首是乐府诗。因为是十句,所以不可能是律诗或绝句,而古诗有个特征,就是名称中带“歌”、“歌行”、“引”、“曲”、“呤”等字的诗歌属于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一首诗中可以长短句交杂,押韵较自由。所以此诗属乐府诗。
第2个回答  2011-02-09
汉江临眺①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②。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③。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④。

[注释]

①汉江:即汉水。临眺:登高望远。

②楚塞:楚国边陲。三湘:湘水,合澧湘、潇湘、蒸湘三水,称兰湘。荆门:荆门山。九派: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

③“郡邑”句:说都市像浮在水上,波涛如在远空翻涌。

④山翁:山简,山涛之子,晋人,曾镇守襄阳。

译文:楚国的边塞连接着湘江波涛,汉水西起荆门,贯通长江的支流。

远望江水滔滔,似乎要奔流到天地之外;山色若有若无若隐若现。

城郭仿佛在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却又好像摇荡着遥远的天空。

襄阳风和日丽,美轮美奂,我多么想留下来,和那山上的隐士痛饮共醉。

这首《汉江临眺》是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水势浩渺。诗人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3个回答  2011-02-01
这个是七言古诗,绝对不是乐府。
判断一个诗是否是乐府,首先看它的题目是不是乐府旧题,然后再看是否带歌、歌行、引、曲、吟之类的字眼,再看新乐府时期是否有这样题目的作品。
《道梅之气节》不符合上面任何一条,所以只能作为古诗。
所以不可以是乐府诗哦!别写错了!
第4个回答  2011-02-08
此时处于元代,且其并不符合律诗的格律,律诗始盛于唐朝,可说年代之久,但元代有人写律诗其实不足为奇。何为律诗?必然要有严谨的格律来约束,因而此时可归属于咏物诗一类。
是并不是如你所说进行分类的,不是“绝句、律诗、古体诗、乐府等”。
按所表现的内容,诗歌可分为讽喻诗、田园诗、山水诗、哲理诗。
按主题有以下几大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