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概括记叙文的主题

如题所述

我们知道,大家写文章都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想告诉读者“什么”,这个“什么”其实就是“主题”,也就是我们在小学就已经听老师说过的“中心思想”。作者写一篇文章,总是要表达他的所见所闻所思,这样,作者就把自己的“目的、感受或思想溶入一种感官媒介中,使读者可以从中体验到这种目的、感受或思想(H·帕克《美学原理》)”。与作者的写作相反,阅读对读者来说则是一种逆向接受的过程,读者要通过文字这一感官媒介去领会作者所要表现的目的、感受或思想(即主题),作者的表现(写)与读者的领会(看)构成一种双向逆反的辩证过程,也就是说:主题是通过感受和理解而概括出来的。但概括主题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一、有感而悟之
一篇文章,如果它的故事感动了你,那你在概括主题时,说“通过什么什么感人的故事,反映了一种什么什么感情或情操”,应该是不会错。又如,我写的《心系乡村扶贫献爱心》一文(《院讯》2011年第二期),主人公的故事令我感动,由于感动,我就这样概括它的主题:主人公通过农村艰苦生活的磨练及院领导的教育,使其转变观念,一心扑在乡村忘我地开展扶贫工作,反映了主人公对农民兄弟的高尚爱心,同时向人们阐明了一个人生的哲理:环境能锻炼人,也能塑造人。
二、标题分析法
标题的拟定是作者思想内涵上、在文章形式上的精炼体现。对标题的分析往往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握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种传统的概括主题的方法。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这篇文章的标题已经明确告诉读者,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的内容只不过是阐述那些人为什么可爱而已。但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从标题上去分析出主题,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如果不看内容,根本无法“猜出”主题。
三、文脉把握法
“文脉”主要是指线索性的词语(表示时间、地点、逻辑关系的词语),这些词显示了文章情感与理性思维的推进。在概括按“文脉”规律撰写的文章的主题时,要有整体性观念,关键是把握清楚文脉。亚里斯多德的美学思想里有一个最基本的内容——有机整体观念,他说:“一个完善的整体之中各部分须紧密结合起来,如果任何一部分被删去,就会拆散整体。”我们可以这样通俗地理解:如果一篇文章是以某一时间或地点、逻辑关系为线索进行叙述,那么在概括主题时,就可以这样把握:文章通过(时间或地点、逻辑关系)阐述,提示或反映了“什么”。
四、关键词把握法
我相信很多人都读过或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为了感悟文中的意景,我到北京旅游时,还专门跑到清华大学的那个荷塘实地体会。)我们细读《荷塘月色》时,就会发现一个几乎在每一段都出现的词-----“月”,这个“月”就是关键词。你围绕“月”字去概括主题肯定不会错。有一个鉴赏家是这样概括《荷塘月色》的主题的: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自己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道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所以,想准确概括出文章的主题,必须掌握好正确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好的主题,容易感动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深刻的思想性,有力的教育性,但需要我们准确地概括。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目的就是表现生活,因此对“艺术”有这样的定义:“艺术即是表现。”文章的使命就是去表现生活以及人在生活中的情感、思考及伟大的想象力,读者的使命之一则是要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现的主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