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创作应具备哪些素养及如何培养与提升

如题所述

我们每个人都有提升自己的愿望。而要学习和提高,首先应该明确哪些内容是教学所必须的,哪些东西是自己所欠缺的;自己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哪些方面需要提高。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面面俱到不可能,所以要确定学习的重点,而重点的确定最好的依据就是学科课程标准。
美术新课程标准把美术教学按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不同的领域旨在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各有各的作用,不可偏废。因此,我们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应兼顾各个领域的内容,或融合或穿插,使学生的能力能够全面均衡地发展。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求教师在这四个领域内都能有所学、有所长,否则不可能灵活生动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首先应明确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向。
一、美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基本功:
我觉得美术教师如果对应着美术四个学习领域,至少应具备下面几项专业基本功:
造型表现领域→→→→掌握一门画艺(造型、表现、想象能力)
设计应用领域→→→→熟知一项设计(创意、设计、应用能力)
欣赏评述领域→→→→讲透一幅作品(理解、表达、审美能力)
综合探索领域→→能策划指导实践活动(综合能力、整合能力)

当然,这几项基本功也不是绝对的,可根据自身实际和教学实际灵活确定。因我一直在中学任教,所以确定内容时也倾向于中学。小学教材中手工制作的内容较多,在小学任教的教师完全可将“熟知一项设计”换成“熟知一项工艺”。
1、首先是“掌握一门画艺”。我觉得美术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美术是视觉艺术,是以形象说话的,如果我们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课堂上就可以给学生演示、示范,就能够更直观、更生动地进行教学。为了提高造型能力,就有必要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表现形式(比如素描、速写、漫画、卡通画、国画等等)经常习练。
2、为什么要“熟知一项设计”呢?因为现代生活既重物质,又重精神,往往追求实用和审美的高度统一,艺术设计显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现代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设计。翻开中学美术课本,你会发现设计的内容占的比重非常大,什么现代产品设计、环境雕塑设计、小区规划设计、体育场馆设计、光环境设计、各种色彩设计等等。正因为设计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美术新课程标准把设计应用单列为一个学习领域。而我们在师范院校学习的时候,对设计应用这方面接触的并不是很多,所以对一些设计类的教学内容有时会感到很棘手,不好操作。其实要补上这一课并不难,你只要选择设计领域内你比较喜欢又力所能及的一项设计内容深入研究一番,在研究的过程中重点要熟悉和了解设计的一般规则,探讨设计最重要的是什么,设计与绘画、表现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等等。你只要弄通一项设计,就可以掌握设计的一般规律,其他的可以触类旁通。你还可以把你学习过程的心得呀体会什么的作为教学资源传授给学生。你对某些设计钻研越深,你的感悟也就越深刻,你的经验也就越丰富,你给学生讲授设计方法的时候也越能深入浅出。对学生来说,也并不是每项设计都要掌握,也不外是通过设计内容的学习了解设计的一般规则,激发他们设计的兴趣,增强艺术修养而已。更为重要的是,“设计.应用”是最锻炼综合素质的一个领域,对学生和对我们自己而言都是这样。我自己把“标志设计”当做提高自己设计能力的一项主修内容,从标志设计还可以推及到书籍封面设计和其他一些简单的设计。
3、能不能“讲透一幅作品”考察的是我们的艺术修养、艺术见解、表达能力等。我所说的“讲透一幅作品”并不是指单纯讲透一件作品就可以了,而是要通过讲透一件作品,传授给学生欣赏评述的方法,要授之以渔。我们可以从教材前面的大图中选择一件作品,首先自己要深入理解,多方位、多角度去解读作品。特别是对画家的了解,比如创作的时代背景、画家的思想倾向、艺术主张、性格气质等。否则欣赏只能停留在表面,达不到审美的目的。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在他的美学论著里讲过这样的话:“欣赏不是考据,但考据绝对有助于欣赏。”例如,欣赏梵高的画,先要了解梵高这个人。梵高的画《鸢尾花》在1987年以5390万美元的天价拍出,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梵高的画如此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推崇?梵高的作品真的那么好么?以前我只喜欢梵高的《向日葵》,其他的谈不上喜欢,也没看出哪里好。去年暑假闲暇间到希望书社借了一本《梵高传》,读完之后再看梵高的作品可以说感受完全不一样了。因为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动和震撼太多了。人间地狱般的博里纳日煤矿,兄弟间感人至深的情谊,一个伟大艺术家对绘画近似狂热的探求,对自己那种无情的燃烧,对苦难和困境的坚忍,无不打动和感染着我。梵高是同时代画家中读书最多、最有艺术修养的,他读过的文学作品,恐怕要比一般的中文老师多得多。他的孤独、偏执、狂热,他的善良、执着、不可遏止的激情,他的痛苦而短暂的一生,他在艺术上所达到的惊人的高度和辉煌成就,都深深地感染、打动着我,使我比任何时候更理解梵高和他的作品。所以说,欣赏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了解读人;反之,对人的解读也有助于更好地欣赏作品,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这些都是在教师备课阶段应该深刻体会的,也就是说,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师至少要领会到这种程度,而不是单纯地知道作品的内容、作者等。当然,你的理解并不一定都讲给学生听,上课时还是应该有选择地讲,重在引导。要把学生的欣赏引向深入,找准可以打动学生心灵的切入点,,让学生若干年后都记得你这一课。
4、关于“策划、指导实践活动”,是集中体现我们综合实践能力的一项内容。能不能很好地组织、策划和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看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组织能力、策划能力、指导能力、整合能力等。我想有了前三项基本功,这个应该不成问题。只要平时再多看些资料,读点杂书,开阔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就可以了。
二、提高专业基本技能的方式和途径:
要提高这几项专业基本功,可采用以下方式和途径:
1、采取“任务驱动法”进行自我提升 。
“任务驱动法”是自我提升的最有效的方法。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没有一定的压力难以产生动力。所以给自己一个任务驱动,这个任务驱动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无论哪种情况,你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一定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例如:我学习标志设计就是基于要为别人做CI设计的这么一个任务,从CI为何物都不知道开始,通过上网查询、系统学习,用了三个月时间,被否定了若干次,终于学会了CI设计的全部流程和基本方法,特别是视觉传达系统的核心部分——标志的设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内驱力起了决定性作用,可以说内驱力越强,提高得就越快。所以,我们要不断给自己寻找任务驱动,这样才能主动地去学习,不断提高。
2、同行互助,专家引领。
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和障碍,最好是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与同行进行交流或探讨,别人的做法或经验或多或少会给你启示;也可以基于网络,运用更方便快捷的平台与异地名师或专家建立联系,得到更广泛的帮助或指点。
3、积极参加各级各类集中培训。
以认真的态度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也是自我提升的一个途径。但参加集中培训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才能有所收获。
一是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对待培训。集中培训一般都是通识培训,理论层面的比较多,不可能十分系统地讲一些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也不可能十分具体地告诉你某节课怎么上,只能是一个方向性的引领,或提供一些思路和范例,开阔你的视野,更深入的学习还要靠自己平时一点一滴地来。所以不能期望一次两次培训可以得到飞跃式的进步,也就是期望值不能过高。
比如我参加的很多培训都是专家或名师讲座,什么建构主义、行动研究等等,都是实践经验的升华,即理论成果,了解这些理论有没有用呢?回答是肯定的。但这些理论是不是一定就能指导实践呢?回答是否定的。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指导实践。那岂不是白浪费时间了吗?回答还是否定的,起码我们学来了人家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实践探索的精神。我们还可以通过通识培训了解一些前瞻性的东西,丰富自己的大脑。通识培训的作用是隐性的,可能无法马上作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用不上”,但从长远来说还是有好处的,起码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
二是要善于从培训者的培训内容中捕捉对自己有用、有益的信息,哪怕是一两句话给你以启发或触动也算不虚此行。例如在一次培训中,我记住了这样两句话:“一个人的高度取决于他读过的书垫在脚下的厚度。”、“应通过读书不断激活自己的思维,佐证自己的认识。”我想,这样的理念如果能真正内化到自己的意识当中去并化为实践,那参加培训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总之,个性化的教学需要自身专业素质过硬的个性化的教师,而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自知而不自足,自信而不自满”,“好学又乐学,乐学又善学”是最重要的法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03
我们每个人都有提升自己的愿望。而要学习和提高,首先应该明确哪些内容是教学所必须的,哪些东西是自己所欠缺的;自己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哪些方面需要提高。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面面俱到不可能,所以要确定学习的重点,而重点的确定最好的依据就是学科课程标准。

美术新课程标准把美术教学按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不同的领域旨在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各有各的作用,不可偏废。因此,我们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应兼顾各个领域的内容,或融合或穿插,使学生的能力能够全面均衡地发展。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求教师在这四个领域内都能有所学、有所长,否则不可能灵活生动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首先应明确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向。

一、美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基本功:

我觉得美术教师如果对应着美术四个学习领域,至少应具备下面几项专业基本功:

造型表现领域→→→→掌握一门画艺(造型、表现、想象能力)

设计应用领域→→→→熟知一项设计(创意、设计、应用能力)

欣赏评述领域→→→→讲透一幅作品(理解、表达、审美能力)

综合探索领域→→能策划指导实践活动(综合能力、整合能力)

当然,这几项基本功也不是绝对的,可根据自身实际和教学实际灵活确定。因我一直在中学任教,所以确定内容时也倾向于中学。小学教材中手工制作的内容较多,在小学任教的教师完全可将“熟知一项设计”换成“熟知一项工艺”。

1、首先是“掌握一门画艺”。我觉得美术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美术是视觉艺术,是以形象说话的,如果我们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课堂上就可以给学生演示、示范,就能够更直观、更生动地进行教学。为了提高造型能力,就有必要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表现形式(比如素描、速写、漫画、卡通画、国画等等)经常习练。

2、为什么要“熟知一项设计”呢?因为现代生活既重物质,又重精神,往往追求实用和审美的高度统一,艺术设计显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现代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设计。翻开中学美术课本,你会发现设计的内容占的比重非常大,什么现代产品设计、环境雕塑设计、小区规划设计、体育场馆设计、光环境设计、各种色彩设计等等。正因为设计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美术新课程标准把设计应用单列为一个学习领域。而我们在师范院校学习的时候,对设计应用这方面接触的并不是很多,所以对一些设计类的教学内容有时会感到很棘手,不好操作。其实要补上这一课并不难,你只要选择设计领域内你比较喜欢又力所能及的一项设计内容深入研究一番,在研究的过程中重点要熟悉和了解设计的一般规则,探讨设计最重要的是什么,设计与绘画、表现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等等。你只要弄通一项设计,就可以掌握设计的一般规律,其他的可以触类旁通。你还可以把你学习过程的心得呀体会什么的作为教学资源传授给学生。你对某些设计钻研越深,你的感悟也就越深刻,你的经验也就越丰富,你给学生讲授设计方法的时候也越能深入浅出。对学生来说,也并不是每项设计都要掌握,也不外是通过设计内容的学习了解设计的一般规则,激发他们设计的兴趣,增强艺术修养而已。更为重要的是,“设计.应用”是最锻炼综合素质的一个领域,对学生和对我们自己而言都是这样。我自己把“标志设计”当做提高自己设计能力的一项主修内容,从标志设计还可以推及到书籍封面设计和其他一些简单的设计。

3、能不能“讲透一幅作品”考察的是我们的艺术修养、艺术见解、表达能力等。我所说的“讲透一幅作品”并不是指单纯讲透一件作品就可以了,而是要通过讲透一件作品,传授给学生欣赏评述的方法,要授之以渔。我们可以从教材前面的大图中选择一件作品,首先自己要深入理解,多方位、多角度去解读作品。特别是对画家的了解,比如创作的时代背景、画家的思想倾向、艺术主张、性格气质等。否则欣赏只能停留在表面,达不到审美的目的。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在他的美学论著里讲过这样的话:“欣赏不是考据,但考据绝对有助于欣赏。”例如,欣赏梵高的画,先要了解梵高这个人。梵高的画《鸢尾花》在1987年以5390万美元的天价拍出,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梵高的画如此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推崇?梵高的作品真的那么好么?以前我只喜欢梵高的《向日葵》,其他的谈不上喜欢,也没看出哪里好。去年暑假闲暇间到希望书社借了一本《梵高传》,读完之后再看梵高的作品可以说感受完全不一样了。因为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动和震撼太多了。人间地狱般的博里纳日煤矿,兄弟间感人至深的情谊,一个伟大艺术家对绘画近似狂热的探求,对自己那种无情的燃烧,对苦难和困境的坚忍,无不打动和感染着我。梵高是同时代画家中读书最多、最有艺术修养的,他读过的文学作品,恐怕要比一般的中文老师多得多。他的孤独、偏执、狂热,他的善良、执着、不可遏止的激情,他的痛苦而短暂的一生,他在艺术上所达到的惊人的高度和辉煌成就,都深深地感染、打动着我,使我比任何时候更理解梵高和他的作品。所以说,欣赏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了解读人;反之,对人的解读也有助于更好地欣赏作品,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这些都是在教师备课阶段应该深刻体会的,也就是说,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师至少要领会到这种程度,而不是单纯地知道作品的内容、作者等。当然,你的理解并不一定都讲给学生听,上课时还是应该有选择地讲,重在引导。要把学生的欣赏引向深入,找准可以打动学生心灵的切入点,,让学生若干年后都记得你这一课。

4、关于“策划、指导实践活动”,是集中体现我们综合实践能力的一项内容。能不能很好地组织、策划和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看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组织能力、策划能力、指导能力、整合能力等。我想有了前三项基本功,这个应该不成问题。只要平时再多看些资料,读点杂书,开阔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就可以了。

二、提高专业基本技能的方式和途径:

要提高这几项专业基本功,可采用以下方式和途径:

1、采取“任务驱动法”进行自我提升 。

“任务驱动法”是自我提升的最有效的方法。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没有一定的压力难以产生动力。所以给自己一个任务驱动,这个任务驱动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无论哪种情况,你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一定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例如:我学习标志设计就是基于要为别人做CI设计的这么一个任务,从CI为何物都不知道开始,通过上网查询、系统学习,用了三个月时间,被否定了若干次,终于学会了CI设计的全部流程和基本方法,特别是视觉传达系统的核心部分——标志的设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内驱力起了决定性作用,可以说内驱力越强,提高得就越快。所以,我们要不断给自己寻找任务驱动,这样才能主动地去学习,不断提高。

2、同行互助,专家引领。

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和障碍,最好是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与同行进行交流或探讨,别人的做法或经验或多或少会给你启示;也可以基于网络,运用更方便快捷的平台与异地名师或专家建立联系,得到更广泛的帮助或指点。

3、积极参加各级各类集中培训。

以认真的态度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也是自我提升的一个途径。但参加集中培训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才能有所收获。

一是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对待培训。集中培训一般都是通识培训,理论层面的比较多,不可能十分系统地讲一些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也不可能十分具体地告诉你某节课怎么上,只能是一个方向性的引领,或提供一些思路和范例,开阔你的视野,更深入的学习还要靠自己平时一点一滴地来。所以不能期望一次两次培训可以得到飞跃式的进步,也就是期望值不能过高。

比如我参加的很多培训都是专家或名师讲座,什么建构主义、行动研究等等,都是实践经验的升华,即理论成果,了解这些理论有没有用呢?回答是肯定的。但这些理论是不是一定就能指导实践呢?回答是否定的。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指导实践。那岂不是白浪费时间了吗?回答还是否定的,起码我们学来了人家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实践探索的精神。我们还可以通过通识培训了解一些前瞻性的东西,丰富自己的大脑。通识培训的作用是隐性的,可能无法马上作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用不上”,但从长远来说还是有好处的,起码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

二是要善于从培训者的培训内容中捕捉对自己有用、有益的信息,哪怕是一两句话给你以启发或触动也算不虚此行。例如在一次培训中,我记住了这样两句话:“一个人的高度取决于他读过的书垫在脚下的厚度。”、“应通过读书不断激活自己的思维,佐证自己的认识。”我想,这样的理念如果能真正内化到自己的意识当中去并化为实践,那参加培训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总之,个性化的教学需要自身专业素质过硬的个性化的教师,而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自知而不自足,自信而不自满”,“好学又乐学,乐学又善学”是最重要的法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