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习一下古典音乐,有什么推荐的,现在在听贝多芬的交响乐,最好在推荐的时给一点人物介绍,著作,音乐

想学习一下古典音乐,有什么推荐的,现在在听贝多芬的交响乐,最好在推荐的时给一点人物介绍,著作,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再说一下哪个播放器可以听全(不要不全的)

1.人物介绍:

2.著作:

一.《土耳其进行曲》【电脑:[好搜音乐盒]】

二.《钢琴曲—浪漫曲》【酷狗音乐】

三.《钢琴曲—小步舞曲》【酷狗音乐】

3.见解:选自《自画像与自白——莫扎特书信选》

各种人都会喜欢 
——1780.12.16自慕尼黑寄父 
说到关于听众口味的问题,你可以用不着为我担心。这是因为,我写的歌剧音乐,各种各样的人都会喜欢的,除了那些长耳驴子。 

音乐应该让听众喜欢 
——1781.9.26自维也纳寄父 
音乐绝不应该不好听,应该让听众觉得喜欢。或者换句话说,不应该不成其为音乐。 
《后宫诱逃》中的《近卫军合唱》短小精悍,生气勃勃,完全会令人满意。我是按照维也纳人的口味来写的。 

不应该死守成规 
——1781.10.13自维也纳寄父 
如果我们作曲家总是死守这那一套法则——那在当时是最好的法则,因为没人懂得更多——那么我们炮制出来的音乐就会像一些歌剧台本作家编凑的东西那样索然无味。 

我想写一本书 
——1782.12.28自维也纳寄父 
万事万物有中庸之道,如今既不为人所知,也无人能领会了!为了博得掌声,许多人要么写空洞无聊的东西,连马车夫也能唱;要么就写得晦涩难解,然又因其为正常人所听不懂反而受欢迎。 
这并非我要同你在信上一轮的问题。但我倒想写一本书。一本音乐入门。书中用例子说明问题。不用自己的名字发表。这一点几乎是用不着说的。 
译读札记(编者的话):他无意之中透露的这个打算终于没能实现,他并未动笔写。真乃人类文化一个绝大的损失,令人遗憾无穷。 

音乐也忘了自己了 
——1781.9.26自维也纳寄父 
《后宫诱逃》中奥斯敏发火的那一节,我把它处理成戏剧效果,用了土耳其风格的音乐。其中,咏叹调唱到听上去像要完得地方,他的怒气越来越大,速度变成“非常快的快板”,节奏和调性全变了。这地方肯定会有很好的效果。当一个人在怒火万丈的情况下,忘乎所以,不顾一切,那么,音乐也应该忘了自己。 
不过,激情不论如何强烈,也切不可表现过火,引起反感。作为音乐,哪怕是表现最恐怖的情景,也不要让耳朵受罪。而是要让人乐于听它。或者换句话说,不要不成其为音乐。 
正因为如此,我没有把音乐转入同原调F大调疏远的小调,而是用了它的关系调——不用最近的d小调,用了更远的a小调。 
让我们改谈贝尔蒙特的咏叹调把,你可想知道我是怎样表现剧中人的情绪,连他们的心跳都叫人听见?那是用两把小提琴相隔八度演奏的音型。听过的人都会喜欢这首歌,我自己也喜欢它,我是按着歌手阿姆伯格的嗓子写的。人们可以看到他战栗的样子,看到他那吞吞吐吐的神情,听到他那搏动的心是怎样的越来越激动,我用力度上的渐强来显示这个。你也听得见轻声悄语和叹息。这是用了加上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和长笛的齐奏。 
札记(编者的话):一个作曲家,尤其像莫扎特这样伟大的人物,透露自己的创作意图,所用手法,如此具体,这真是珍贵异常的资料! 

诗艺应做乐艺听话的女儿 
——1781.10.13自维也纳寄父 
我以为,在歌剧中,诗艺完全应当做乐艺听话的女儿。 
一部歌剧,如果情节设计得巧妙,那它是一定会成功的,仅仅是为了音乐,才需要歌词,不该为了趁韵而胡编乱凑(那不但不能加强效果,反而分散听众的注意力——我说的是,那些不恰当的词句甚至整篇的歌词,破坏了作曲家完整的构思。 
最理想的情况是要有以为这样的作曲家,他懂得舞台艺术,而且善于提出好的建议来配合那个本身也能干的诗人,能做到这样,那又何愁得不到听众的喝彩,哪怕是无知的听众。 
札记(编者的话):歌剧中诗(剧)与乐的关系,是个关系重大的问题,自从歌剧艺术诞生以来,歌剧改革家都要在理论与实践上回答这个问题。莫扎特的主张是鲜明的,他的实践是辉煌的。然而,直到瓦格纳,威尔第,这个问题并不能说是已经解决了。瓦格纳要革旧式歌剧的命,创造全新的“乐剧”。但他所标榜的却是反对那种只重乐不重诗与剧的做法。他要把这三者平等地统一起来。 

作曲家要有自己的考虑 
——1780.12.27 
越是从舞台演出的角度来考虑《伊多梅纽》中这首四重唱,我也就越想把它写的更有效果。听我在琴上弹它的人都觉得好听,只有拉夫不以为然,认为它决不会有好效果。 
他私下里对我说:“你不能那样处理,我在其中没机会发挥。” 
我所能说的只是:“加入我知道其中有一个音符应该改写,那我马上就改掉它。可是在这部歌剧里它是我最喜欢的乐曲。等你听到它完整地唱出来时你就不会这样说了。为你写的那两首咏叹调,我用了很大心思去写,让他们完全符合你的心意,可是对涉及重唱的问题,作曲家必须有自己的考虑了。 

看了一百种剧本 
——1783.5.7自维也纳寄父 
至少我已经看过不下一百种剧本,可是没有一种是叫我满意的,这就是说,在这些剧本里,这儿那儿需要改动之处太多了。即使那作者愿意改,对他来说倒不如另写一部新的更省事。 
我真是太像表明自己有能力写一部意大利歌剧了。因此我想,只要瓦莱斯科不因为《伊多梅纽》那件事生我的气,他应当能为我写一个有七个角色的新剧本。 
札记:瓦莱斯科写了《开罗的鹅》,莫扎特没有完成此剧的音乐。 

否则我只好自己动手删 
——1780.12.19自慕尼黑寄父 
《伊多梅纽》第一幕和第二幕中,父子争吵的几场戏都嫌太长了,这肯定叫观众厌烦。尤其因为第一场里所有的演员都不行,第二场的演员中有一个也是如此,除此之外,其中所胶带的都是观众已经一目了然的情景。 
这几场照原样印出也不妨,不过我希望作者说明一下他将如何压缩。缩减的幅度尽可能大一点——否则我只好自己动手删。总之这两场不可能保持原状——我是说如果要为它配乐的话。 

宁可短些 
——1781.1.18自慕尼黑寄父 
《伊多梅纽》第三幕的排练进行得很顺利。大家认为它比前两墓精彩,但剧本太长,弄得音乐也跟着冗长了(我始终有此看法)。“神谕”那一段改后仍嫌太长,于是我便将其再改短些,但此事可不用告诉剧作者,因为,印出来的本子仍然同他写的一样。 

对剧情发议论出主意 
——1781.1.3自慕尼黑寄父 
《伊多梅纽》中,哀悼的合唱后,国王与臣民退场了,接下去的那场,舞台提示说:“伊多梅纽跪于神殿中”。这是绝不可能的,他应该带着全体侍从进来才对,这人必须放一支进行曲。所以我已经写了一支简单得,只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双簧管各两件,轻声奏出。音乐进行中,国王出场,祭师们准备祭神的牺牲品,然偶国王才下跪,开始祝祷。 
埃勒屈拉唱过宣叙调,发自地下之声讲了话之后,剧本上此处应有提示:“人们离去。” 
依我看,大家无缘无故让她一个人留下,如此匆忙地离去,是十分可笑的!

音乐不能被打断 
——1780.11.8自慕尼黑寄父 
《伊多梅纽》第二幕中的两首二重唱,要全部删掉。因为,你只要把这一场从头读一下,就会看出,再加进一首咏叹调或者是二重唱,戏就显然会变得有松有冷场,这也会弄得其他角色无所事事,尴尬地站在一旁。不但如此,伊利亚同伊达曼特之间一场庄严的斗争也就会由于脱得太长而效果全无。 

周密地考虑舞台效果 
——1780.11.15自慕尼黑既父 
《伊多梅纽》第二幕最后一场,伊多梅纽在合唱曲之间有一首咏叹调。这倒不如只有一首有乐器好好衬托着的宣叙调为妙。因为这一场的情节本身加上芭蕾教师蕾。格兰最近排练的群众场面,它会常委全剧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场戏。舞台上将会热闹异常。这时插进一首咏叹调,就会显得不伦不类。 
更有一点,剧情中有雷雨大作,那么,当拉夫先生演唱之时,雷声不大可能已经消失了吧。因此,改为宣叙调,绝对是更好的。 

配器与舞台效果的设计 
——1781.1.3自慕尼黑寄父 
为那一阵发自地中的声音伴奏,只用五件乐器便够了,也就是三把长号两个圆号,要把他们放在传来地下之声的同一位置上。此时,整个管弦乐队默然无声。 
札记(编者的话):从以上这几封关于歌剧《伊多梅纽》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对歌剧的写作是如何把全副精神都用上了。从剧本的挑选,对剧中情节,唱词的修改,直到舞台效果细节的处理,处处显得他的才识过人而又那么严肃认真,充分说明了她绝非只凭天才和灵感写作的。正因此,他那几部歌剧才经得起二百多年时光的磨洗而愈增其魅力。 

因地因人制宜设计歌剧 
——1778.。8.7自巴黎寄约瑟夫。柏林格尔 
设想一下,加入我们萨尔茨堡歌剧院除了那好苦的玛格达伦纳以外再没有别的女歌手又将如何? 
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但还是不妨来设想一下,现有其他女歌手突然要生孩子了,第二个关进了监牢,第三个被鞭打至死了,第四个砍掉了脑袋,第五个可能是被什么妖怪忽地一声捉走了,那又会怎么样呢? 
没关系——我们还有一位阉人歌手在,不妨让他时而扮男的,时而又扮女的好了。 
我们可以把据说作家马塔斯塔西阿从维也纳请来,至少请他为我们写一打剧本,其中,男女主角要彼此不会碰头。如此以来,我们的阉人歌手便能够同时扮演男女情人,而剧情也便因此而更加有趣——他和她竟有意回避当众交谈,观众也就会为其品德之高伤而叹赏不置了! 
札记:西方古时为了不让少年歌手长大之后变声,便施行阉割手术,使其承认后仍然可以唱女高音或者女低音声部。此即阉人歌手。 
他们的嗓音很有特色,既有女性那样高的音域,却又有她们唱不出的音色和力量。所以如今要演出17——18世纪的歌剧,如果其中有原来用阉人歌手扮演的男角,治好该低八度,交给男高音来演唱,这样一概,效果大为减色。更何况在重唱与合唱中也搞乱了原来的和声配置。于是又只得改由女歌手女扮男装来演,终究不如理想。莫扎特的《伊多梅纽》中,伊德曼特一角,就当年就是为阉人歌手谱写的。 

越俎代谋 
——17835.7自维也纳既父 
关于《开罗的鹅》一句,最紧要的是情节一定要有真正的喜剧性,如果办得到的话,他应当安排两个对等的女角色。一个是性情庄重的,另一个半庄半谐。二者在剧中同等重要而且显眼。第三个女角则完全是个滑稽任务,男角也可做如此安排,如果剧情需要的话。 
札记:瓦莱斯里把这戏成了“诱拐剧”,估计他是受到了《后宫诱逃》一剧成功的启发。 
在两人书信往来交换意见中,他明确地表示,对于他的口味来说,那情节是太无聊了。虽然勉强接受下来,终于半途辍笔 

为《开罗的鹅》动脑筋 
——1783.12.6自维也纳既父 
你,瓦莱斯科,还加上我自己,都疏忽了剧情中的一个漏洞,而那是会产生很糟的效果,甚至弄得全盘失败的。剧中两个主要的女角虽然按照剧情来看一直在城堡的棱堡活防御强上走来走去,却直到最后一刻才出现于舞台上。即使有耐心的观众能忍耐一幕那么长,肯定不能再等上一幕,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林茨我便想到这个问题。我看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把第二幕的几个场面安排在城堡里进行。 
又一场可作如此安排,当堡主吩咐把那只机器鹅拿进来时,舞台上出现的应当是室内景。两个女角都在场。另一个带了机器鹅上场。藏身鹅中的情郎溜了出来,一听见堡主来到,情郎立刻又变成了鹅。 
当此之时,我之所以并不完全反对这部“鹅传奇”,唯一的理由是两个比我更有见识的人没有否定它。我说的就是你和瓦莱斯科。 
我想,要是拿情郎乔装打扮成一个土耳其人或别的种族的,作为一个贩奴者;堡主的弃妇化装成摩尔人的女奴,利用堡主想买女奴的机会,他们得以混进城堡里,她便可以大大羞辱他一番。 
札记:半途而废的这部歌剧。情节如何,我们用不着去理会,选择此信,无非因其可以让我们了解莫扎特对歌剧创作的良苦用心。 

词写得好谱曲也顺利 
——1780.11.29自慕尼黑寄父 
寄来的咏叹调歌词,演唱者拉夫同我都不能满意。 
在这首拉夫要再最后唱的咏叹调中,我同他都希望能有一些更加温和悦耳的赐予。而寄来的歌词中有些字眼是生硬的。总之那种牵强的,生僻的词儿对一首应该唱得动人的咏叹调来说是不相宜的。 

——1780.12.27自慕尼黑寄父 
拉夫对重新写得歌词中一些字眼非常恼火:rinvigorir与ringiovenir这两个词,特别是 vienmi a rinvigrir中那五个“i”! 
的确令人恼火。在咏叹调的末了用这样的词儿,唱起来是非常不舒服的。 

——1780.12.30自慕尼黑寄父 
拉夫长的这首咏叹调,真叫我伤脑筋,你得帮我克服困难,他受不了那两个词。这弄得他对整个咏叹调都倒了胃口。另两个词也不好唱,最糟的是最后这两个,为了避免“i”这个字母影响颤音难唱,我只得把它改成了“o” 

为剧本修辞 
——1781.9.26自维也纳既父 
我把《后宫诱逃》中的“Hui”那个词改了“Schnell》 
真不懂我们的德国诗人是怎么想的!就算他们不了解剧场或歌剧院的情况,也不该叫剧中角色讲话像是对着一群猪吆喝:吁,猪猡! 
札记:“Hui”在德语中是驭手赶马声:“吁!”“Schnell”则是“快”的意思。 

评价剧本 
——1781.10.13自维也纳既父 
说到《后宫诱逃》的剧本,我看得出,它并非上乘之作,然而合用。而且,我已经在我头脑中嗡嗡作响的音乐是那样的不谋而合。我愿意打个赌,演唱怒的时候不会发现什么缺陷,对于已经写好地歌词,我没有什么不同意的地方。贝尔蒙特的咏叹调,歌词太适合谱曲了。除了两处地方,这首歌词写得不坏的,特别是第一部分。 
在歌剧中,诗歌当然是同音乐最分拆不开的要素——但,纯粹为了押韵而写诗,那是最要不得的!

-----------------------------------------------------------------------------------------------------------------------------------------

    人物介绍:

2.著作:

一.《秋之歌》【电脑:[好搜音乐盒]】

二.《天鹅湖》【电脑:[好搜音乐盒]】

三.《第一钢琴协奏曲》【电脑:[好搜音乐盒]】

3.见解:

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柴科夫斯基对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与他的同性恋天性的矛盾,使他一生都充满了痛苦的挣扎,这亦反映在他的音乐里,尤其是晚期的交响乐作品中。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乐里,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他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交响乐传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尽管柴科夫斯基结识了“强力集团”,但是他始终没有加入任何一个民族主义团体。柴科夫斯基曾写道:“至于我对音乐里俄罗斯元素的关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异国。在我年幼的时候,俄罗斯民族音乐无法描述的美丽就已经充满了我的生命!”

(望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