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小题。(5分)甲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子贡问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小题。(5分)甲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小题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乙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小题2:孔子既强调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又说“其争也君子”,前后是否矛盾?请谈谈你对孔子“争”与“不争”的理解。


小题1:适中交往(适度交往、中庸)(1分)
小题2:不矛盾。(1分)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是认为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味追名逐利。(2分)孔子不反对争,但他要求人们不要有小人之争,他要的是君子之争,要争得有序,争得文明,不可背道。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良性竞争是一致的。(2分)(大意对即可给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根据原文,可知:首先,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主体)的独立性(“矝而不争”),其次,交往既要诚实(“忠告”“善道”),又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根据原文“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可概括孔子的交往原则是适度交往。
点评:有些答案是从原文中找不到的,是比较抽象的,我们要从原文相应的语言材料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用精练的语句表达出来,形成答案。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原文。
小题2:
试题分析:原文意思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那一定是比赛射箭吧。比赛射箭之前,双方相互行礼作揖,彼此谦让,然后开始比赛,射箭比赛结束,双方相互行礼作揖下堂,射输的先罚他饮酒,赢的人再回敬一杯,这样的竞争又不失礼仪,是一种君子的风范。这里孔子所谓的“矜而不争”是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孔子不反对争,但他要求人们的争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的。
点评: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