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知道宋庆龄一生所做过和经历过的大事???

因为不知道,所以上网查!!!请大家帮个忙!!!

在波士顿和美国南方度高青年时代的查理宋(宋嘉树),长相酷似西印度华裔与土著混血儿。这个生了三个了不起的女儿的父亲,是一位最成功的父亲。
1894年,孙中山在宋家第一次见到了一岁多的宋庆龄,当时谁也没料到这个可爱的女婴竟会在21年后,不顾父母亲的强烈反对,奔赴日本嫁给大她27岁的“革命之父”。

宋庆龄嫁给了孙中山,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她们的姐姐宋蔼龄嫁给了孔祥熙。没

有宋庆龄与孙中山的结合,也许就没有宋美龄与蒋介石的结合,也许就没有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结合;没有“四大家族”的结合,20世纪中国的历史也许就会是另一种样子。

机缘始于更早的时候,始于宋氏三姐妹的父亲跟“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认识,始于她们的父亲跟徐光启的后裔倪桂珍的姻缘,始于她们父亲的美国之旅。

她们的父亲宋嘉树,一个长相酷似西印度洋群岛华裔与土著混血儿的矮个子年轻人,他是宋氏家族的缔造者。

宋氏家族对近代与现代中国的影响,由宋嘉树开其端,而由六个子女继其承。

原籍海南岛文昌县的宋嘉树(又名耀如),一生多彩多姿,他的身世背景、他的远渡重洋、他在上海十里洋场的发迹,都充满了传奇性。宋嘉树原姓原名为韩教准,他的父亲是韩鸿翼,夫人王氏,生有三男一女,教准为第二个儿子。由于家境困难,韩教准9岁时(1875夏)随哥哥(韩政准)到爪哇一个远房亲戚处当学徒,订了3年契约。1878年年初,教准在爪哇遇到了一位姓宋的堂舅,这位堂舅原在美国加州当华工修筑铁路,后来跑到东岸波士顿开设一家专售中国丝茶的小店,他在海南岛探亲后返美途中经过爪哇。韩教准不等约期届满就跟着堂舅一起远渡“新大陆”。

韩教准到了波士顿之后,颇得堂舅的欢心,于是这位膝下犹虚的堂舅就把教准收为儿子,改姓宋,取名嘉树,又名高升。宋嘉树在丝茶店里打工当店员,当时被清政府选派赴美就读的幼童留学生,常从麻州剑桥越过查尔斯河到波士顿宋嘉树的店铺里采购、聊天,在这批小留学生中,牛尚周和温秉忠与宋嘉树成了好朋友。牛尚周和温秉忠皆是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向清廷建议派遣出国的幼童,江苏籍的牛尚周属于第一批(1872年)抵美,广东籍的温秉忠则属第二批(1873年)到达美国。牛、温常劝宋嘉树找机会到学校念书,增进知识,以便将来回国后谋个理想的工作。宋嘉树对他们的鼓励,牢记于心。日后,牛尚周、温秉忠和宋嘉树,都结成了连襟。

宋嘉树想要念书,不愿再当店员,他的堂舅兼养父却不准他上学,要他学会做买卖。上进心极强的宋嘉树终于出走了,他不甘心一辈子与丝茶货物为伍。他偷偷跑到波士顿港口一艘美国国税局缉私船“亚伯特·加拉廷”号上躲起来,39岁的挪威裔船长艾力克·加布尔森收容了他。不久,加布尔森被调至北卡罗莱那州温明顿的另一艘国税局缉私船“舒勒·柯法克斯”号,宋嘉树随后亦跟了去。

加布尔森的好友、内战退伍军人罗杰·穆尔是当地卫理公会的重要人物,负责男子读经班,他把宋嘉树介绍给李考德牧师。李考德突发奇想,打算将宋嘉树改造成一个医生传教士,使他在回到中国之后,既能行医、又能传教,治病又救人,一举数得。在李考德牧师的劝诱下,宋嘉树终于同意皈依上帝,信奉基督。

1881年4月,穆尔上校和李考德牧师把宋嘉树送到北卡州三一学院(即杜克大学前身)进修,并致函南方首富兼杜克大学创办人之一的朱利安·卡尔,请求他负担宋嘉树的学费,卡尔一口答应。卡尔的义举非但彻底改变了宋嘉树的一生,亦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的走向。

宋嘉树在三一学院苦练英文,勤读《圣经》。一年后转学到田纳西州纳希维尔的范德比特大学神学院。宋嘉树在范德比特读了三年神学(1882~1885),在这三年内,他的智力逐渐成熟。宋嘉树于1885年5月毕业,他想留在美国学医,卡尔也赞成,但教会不同意,范德比特大学校长马克谛耶主教也是上海美国南方卫理工会布道团负责人,他坚决反对宋嘉树学医,他要小宋尽快回到上海传教。

宋嘉树在上海与留美幼童牛尚周、温秉忠重逢了。牛尚周做了一件影响小宋一生的大事,即介绍浙江名媛、明代学者徐光启的后裔倪桂珍给宋嘉树。1887年夏天,22岁的宋嘉树与19岁的倪桂珍结婚,陪嫁的是一份丰厚的嫁妆以及娘家有头有脸的社会地位和十分良好的社会关系,这些都是宋嘉树在上海打拼时代所急需的后盾。没有宋嘉树的长袖善舞,就不会有宋家子女的出人头地;同样的道理,没有倪桂珍的“帮夫运”,宋嘉树也不可能飞黄腾达。

倪桂珍为宋嘉树带来了好运,结婚后第二年,宋即升为正式牧师。1890年宋嘉树停止巡回布道,成为上海郊区川沙地区传教士。同时,他也秘密加入反清组织三合会。宋嘉树颇为能干,头脑好、反应又快、观察力敏锐,他知道如何做一个好牧师,更清楚如何拓展地盘,他以神职工作为中心,开创了一个多元化事业。他为美国圣经协会当代理人,代售《圣经》及其他宗教书刊;他加入美华书馆,成为有经营权的股东;他大量翻印中文《圣经》,为林乐知的《万国公报》和一些宗教团体承印书籍,获取优厚佣金,并秘密印制反清文宣。美华书馆成为当时东亚最大的出版社之一。

宋嘉树一面传教,一面做生意,亦即一手捧《圣经》,一手握钞票。他担任上海福丰面粉厂经理,从海外进口机器,从而成为上海“第一个代办外国机器的商人”,也是第一批拥有重型机械的中国企业家之一。生意愈做愈大,宋嘉树有钱了,生活环境大大改善了,他是个大忙人。做生意对他是个挑战,他热爱这种挑战,牧师工作已不再适合他,他更适合做买办。他向教会提出辞呈,他只要做一个虔诚、热心的基督徒,但不再担任牧师职务。

宋嘉树在宗教活动和企业经营上的成就,只是提升了他的社会地位,使他成为社会名流,真正使宋嘉树与时代潮流挂钩的乃是他和孙中山的关系。他于1892年在广州创设基督教青年会时,经由陆皓东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宋受到了孙中山所描绘的革命远景的启发,决定倾全力协助孙中山进行革命事业,但他不是下海搞革命,而是以做生意当掩护,以金钱资助革命。他的智慧和见识促使他愿意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投入巨大的筹码。

精力充沛的宋嘉树在上海滩的日子过得极为充实,做生意、教会活动和地下革命工作,使他忙得不亦乐乎。他和倪桂珍的家庭生活颇为美满,宋家17年内添了6个子女:长女蔼龄(1889年生)、次女庆龄(1893年生)、长子子文(1894年生)三女美龄(1897年生)、次子宋子良(1899年生)、三子宋子安(1906年生),这六个子女即是日后“宋家王朝”的基本成员。

宋嘉树在庆龄出生后不久,即在上海虹口郊区置产买地,大兴土木,盖了一座半中半西的大洋房,房子后面有一个很大的菜园。新宅坐落在远离市嚣的郊外,颇为宁静,常使宋嘉树回忆起当年在美国北卡州的日子。在美国八载,宋嘉树深受美国文化与教育的熏陶,他对中国教育是陌生的,也可以说是不信任的,他知道中国必将在西潮的东渐下逐步脱离旧社会和旧文化的阴影。他在中西文化交汇的上海打天下,他的美国背景对他是一大助益。他的买办思想使他深深了解到“美国关系”的价值以及美国教育的实用,于是,他下定决心,他的6个子女都必须接受最好的美国教育、道地的美国教育。他决定送他的6个子女放洋留学美国,就像他当年在北卡州三一学院和田纳西州范德比特大学就读一样。因此,他的6个子女陆续到美国念书,每个子女在美式教育的培养下,思想、生活、处世和待人接物都变成相当美国化,英语成为宋家的第一语言,上海话居次,虽然他们的祖籍是海南岛,却没有人会说广东话和海南岛话。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成功,“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却未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躬逢其盛。放逐在外的孙中山此时正好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他是从美国的报纸上看到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但他并未急着回国,而是先到英国经欧洲于12月25日回到睽违十六载的祖国。孙一抵上海即受到热烈欢迎,并被十七省代表会议推举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宣誓就职,宋嘉树一家亦同往。典礼上,宋家四人均坐在前排,显示了宋家与孙中山的亲密关系。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后,1910年即自美留学回来的宋蔼龄在父亲的举荐下,担任孙文的英文秘书,她精明心细,孙中山对她十分赞赏。

在波士顿和美国南方度高青年时代的查理宋(宋嘉树),长相酷似西印度华裔与土著混血儿。这个生了三个了不起的女儿的父亲,是一位最成功的父亲。
1894年,孙中山在宋家第一次见到了一岁多的宋庆龄,当时谁也没料到这个可爱的女婴竟会在21年后,不顾父母亲的强烈反对,奔赴日本嫁给大她27岁的“革命之父”。

宋庆龄嫁给了孙中山,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她们的姐姐宋蔼龄嫁给了孔祥熙。没

有宋庆龄与孙中山的结合,也许就没有宋美龄与蒋介石的结合,也许就没有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结合;没有“四大家族”的结合,20世纪中国的历史也许就会是另一种样子。

机缘始于更早的时候,始于宋氏三姐妹的父亲跟“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认识,始于她们的父亲跟徐光启的后裔倪桂珍的姻缘,始于她们父亲的美国之旅。

她们的父亲宋嘉树,一个长相酷似西印度洋群岛华裔与土著混血儿的矮个子年轻人,他是宋氏家族的缔造者。

宋氏家族对近代与现代中国的影响,由宋嘉树开其端,而由六个子女继其承。

原籍海南岛文昌县的宋嘉树(又名耀如),一生多彩多姿,他的身世背景、他的远渡重洋、他在上海十里洋场的发迹,都充满了传奇性。宋嘉树原姓原名为韩教准,他的父亲是韩鸿翼,夫人王氏,生有三男一女,教准为第二个儿子。由于家境困难,韩教准9岁时(1875夏)随哥哥(韩政准)到爪哇一个远房亲戚处当学徒,订了3年契约。1878年年初,教准在爪哇遇到了一位姓宋的堂舅,这位堂舅原在美国加州当华工修筑铁路,后来跑到东岸波士顿开设一家专售中国丝茶的小店,他在海南岛探亲后返美途中经过爪哇。韩教准不等约期届满就跟着堂舅一起远渡“新大陆”。

韩教准到了波士顿之后,颇得堂舅的欢心,于是这位膝下犹虚的堂舅就把教准收为儿子,改姓宋,取名嘉树,又名高升。宋嘉树在丝茶店里打工当店员,当时被清政府选派赴美就读的幼童留学生,常从麻州剑桥越过查尔斯河到波士顿宋嘉树的店铺里采购、聊天,在这批小留学生中,牛尚周和温秉忠与宋嘉树成了好朋友。牛尚周和温秉忠皆是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向清廷建议派遣出国的幼童,江苏籍的牛尚周属于第一批(1872年)抵美,广东籍的温秉忠则属第二批(1873年)到达美国。牛、温常劝宋嘉树找机会到学校念书,增进知识,以便将来回国后谋个理想的工作。宋嘉树对他们的鼓励,牢记于心。日后,牛尚周、温秉忠和宋嘉树,都结成了连襟。

宋嘉树想要念书,不愿再当店员,他的堂舅兼养父却不准他上学,要他学会做买卖。上进心极强的宋嘉树终于出走了,他不甘心一辈子与丝茶货物为伍。他偷偷跑到波士顿港口一艘美国国税局缉私船“亚伯特·加拉廷”号上躲起来,39岁的挪威裔船长艾力克·加布尔森收容了他。不久,加布尔森被调至北卡罗莱那州温明顿的另一艘国税局缉私船“舒勒·柯法克斯”号,宋嘉树随后亦跟了去。

加布尔森的好友、内战退伍军人罗杰·穆尔是当地卫理公会的重要人物,负责男子读经班,他把宋嘉树介绍给李考德牧师。李考德突发奇想,打算将宋嘉树改造成一个医生传教士,使他在回到中国之后,既能行医、又能传教,治病又救人,一举数得。在李考德牧师的劝诱下,宋嘉树终于同意皈依上帝,信奉基督。

1881年4月,穆尔上校和李考德牧师把宋嘉树送到北卡州三一学院(即杜克大学前身)进修,并致函南方首富兼杜克大学创办人之一的朱利安·卡尔,请求他负担宋嘉树的学费,卡尔一口答应。卡尔的义举非但彻底改变了宋嘉树的一生,亦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的走向。

宋嘉树在三一学院苦练英文,勤读《圣经》。一年后转学到田纳西州纳希维尔的范德比特大学神学院。宋嘉树在范德比特读了三年神学(1882~1885),在这三年内,他的智力逐渐成熟。宋嘉树于1885年5月毕业,他想留在美国学医,卡尔也赞成,但教会不同意,范德比特大学校长马克谛耶主教也是上海美国南方卫理工会布道团负责人,他坚决反对宋嘉树学医,他要小宋尽快回到上海传教。

宋嘉树在上海与留美幼童牛尚周、温秉忠重逢了。牛尚周做了一件影响小宋一生的大事,即介绍浙江名媛、明代学者徐光启的后裔倪桂珍给宋嘉树。1887年夏天,22岁的宋嘉树与19岁的倪桂珍结婚,陪嫁的是一份丰厚的嫁妆以及娘家有头有脸的社会地位和十分良好的社会关系,这些都是宋嘉树在上海打拼时代所急需的后盾。没有宋嘉树的长袖善舞,就不会有宋家子女的出人头地;同样的道理,没有倪桂珍的“帮夫运”,宋嘉树也不可能飞黄腾达。

倪桂珍为宋嘉树带来了好运,结婚后第二年,宋即升为正式牧师。1890年宋嘉树停止巡回布道,成为上海郊区川沙地区传教士。同时,他也秘密加入反清组织三合会。宋嘉树颇为能干,头脑好、反应又快、观察力敏锐,他知道如何做一个好牧师,更清楚如何拓展地盘,他以神职工作为中心,开创了一个多元化事业。他为美国圣经协会当代理人,代售《圣经》及其他宗教书刊;他加入美华书馆,成为有经营权的股东;他大量翻印中文《圣经》,为林乐知的《万国公报》和一些宗教团体承印书籍,获取优厚佣金,并秘密印制反清文宣。美华书馆成为当时东亚最大的出版社之一。

宋嘉树一面传教,一面做生意,亦即一手捧《圣经》,一手握钞票。他担任上海福丰面粉厂经理,从海外进口机器,从而成为上海“第一个代办外国机器的商人”,也是第一批拥有重型机械的中国企业家之一。生意愈做愈大,宋嘉树有钱了,生活环境大大改善了,他是个大忙人。做生意对他是个挑战,他热爱这种挑战,牧师工作已不再适合他,他更适合做买办。他向教会提出辞呈,他只要做一个虔诚、热心的基督徒,但不再担任牧师职务。

宋嘉树在宗教活动和企业经营上的成就,只是提升了他的社会地位,使他成为社会名流,真正使宋嘉树与时代潮流挂钩的乃是他和孙中山的关系。他于1892年在广州创设基督教青年会时,经由陆皓东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宋受到了孙中山所描绘的革命远景的启发,决定倾全力协助孙中山进行革命事业,但他不是下海搞革命,而是以做生意当掩护,以金钱资助革命。他的智慧和见识促使他愿意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投入巨大的筹码。

精力充沛的宋嘉树在上海滩的日子过得极为充实,做生意、教会活动和地下革命工作,使他忙得不亦乐乎。他和倪桂珍的家庭生活颇为美满,宋家17年内添了6个子女:长女蔼龄(1889年生)、次女庆龄(1893年生)、长子子文(1894年生)三女美龄(1897年生)、次子宋子良(1899年生)、三子宋子安(1906年生),这六个子女即是日后“宋家王朝”的基本成员。

宋嘉树在庆龄出生后不久,即在上海虹口郊区置产买地,大兴土木,盖了一座半中半西的大洋房,房子后面有一个很大的菜园。新宅坐落在远离市嚣的郊外,颇为宁静,常使宋嘉树回忆起当年在美国北卡州的日子。在美国八载,宋嘉树深受美国文化与教育的熏陶,他对中国教育是陌生的,也可以说是不信任的,他知道中国必将在西潮的东渐下逐步脱离旧社会和旧文化的阴影。他在中西文化交汇的上海打天下,他的美国背景对他是一大助益。他的买办思想使他深深了解到“美国关系”的价值以及美国教育的实用,于是,他下定决心,他的6个子女都必须接受最好的美国教育、道地的美国教育。他决定送他的6个子女放洋留学美国,就像他当年在北卡州三一学院和田纳西州范德比特大学就读一样。因此,他的6个子女陆续到美国念书,每个子女在美式教育的培养下,思想、生活、处世和待人接物都变成相当美国化,英语成为宋家的第一语言,上海话居次,虽然他们的祖籍是海南岛,却没有人会说广东话和海南岛话。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成功,“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却未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躬逢其盛。放逐在外的孙中山此时正好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他是从美国的报纸上看到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但他并未急着回国,而是先到英国经欧洲于12月25日回到睽违十六载的祖国。孙一抵上海即受到热烈欢迎,并被十七省代表会议推举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宣誓就职,宋嘉树一家亦同往。典礼上,宋家四人均坐在前排,显示了宋家与孙中山的亲密关系。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后,1910年即自美留学回来的宋蔼龄在父亲的举荐下,担任孙文的英文秘书,她精明心细,孙中山对她十分赞赏。

在波士顿和美国南方度高青年时代的查理宋(宋嘉树),长相酷似西印度华裔与土著混血儿。这个生了三个了不起的女儿的父亲,是一位最成功的父亲。
1894年,孙中山在宋家第一次见到了一岁多的宋庆龄,当时谁也没料到这个可爱的女婴竟会在21年后,不顾父母亲的强烈反对,奔赴日本嫁给大她27岁的“革命之父”。

宋庆龄嫁给了孙中山,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她们的姐姐宋蔼龄嫁给了孔祥熙。没

有宋庆龄与孙中山的结合,也许就没有宋美龄与蒋介石的结合,也许就没有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结合;没有“四大家族”的结合,20世纪中国的历史也许就会是另一种样子。

机缘始于更早的时候,始于宋氏三姐妹的父亲跟“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认识,始于她们的父亲跟徐光启的后裔倪桂珍的姻缘,始于她们父亲的美国之旅。

她们的父亲宋嘉树,一个长相酷似西印度洋群岛华裔与土著混血儿的矮个子年轻人,他是宋氏家族的缔造者。

宋氏家族对近代与现代中国的影响,由宋嘉树开其端,而由六个子女继其承。

原籍海南岛文昌县的宋嘉树(又名耀如),一生多彩多姿,他的身世背景、他的远渡重洋、他在上海十里洋场的发迹,都充满了传奇性。宋嘉树原姓原名为韩教准,他的父亲是韩鸿翼,夫人王氏,生有三男一女,教准为第二个儿子。由于家境困难,韩教准9岁时(1875夏)随哥哥(韩政准)到爪哇一个远房亲戚处当学徒,订了3年契约。1878年年初,教准在爪哇遇到了一位姓宋的堂舅,这位堂舅原在美国加州当华工修筑铁路,后来跑到东岸波士顿开设一家专售中国丝茶的小店,他在海南岛探亲后返美途中经过爪哇。韩教准不等约期届满就跟着堂舅一起远渡“新大陆”。

韩教准到了波士顿之后,颇得堂舅的欢心,于是这位膝下犹虚的堂舅就把教准收为儿子,改姓宋,取名嘉树,又名高升。宋嘉树在丝茶店里打工当店员,当时被清政府选派赴美就读的幼童留学生,常从麻州剑桥越过查尔斯河到波士顿宋嘉树的店铺里采购、聊天,在这批小留学生中,牛尚周和温秉忠与宋嘉树成了好朋友。牛尚周和温秉忠皆是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向清廷建议派遣出国的幼童,江苏籍的牛尚周属于第一批(1872年)抵美,广东籍的温秉忠则属第二批(1873年)到达美国。牛、温常劝宋嘉树找机会到学校念书,增进知识,以便将来回国后谋个理想的工作。宋嘉树对他们的鼓励,牢记于心。日后,牛尚周、温秉忠和宋嘉树,都结成了连襟。

宋嘉树想要念书,不愿再当店员,他的堂舅兼养父却不准他上学,要他学会做买卖。上进心极强的宋嘉树终于出走了,他不甘心一辈子与丝茶货物为伍。他偷偷跑到波士顿港口一艘美国国税局缉私船“亚伯特·加拉廷”号上躲起来,39岁的挪威裔船长艾力克·加布尔森收容了他。不久,加布尔森被调至北卡罗莱那州温明顿的另一艘国税局缉私船“舒勒·柯法克斯”号,宋嘉树随后亦跟了去。

加布尔森的好友、内战退伍军人罗杰·穆尔是当地卫理公会的重要人物,负责男子读经班,他把宋嘉树介绍给李考德牧师。李考德突发奇想,打算将宋嘉树改造成一个医生传教士,使他在回到中国之后,既能行医、又能传教,治病又救人,一举数得。在李考德牧师的劝诱下,宋嘉树终于同意皈依上帝,信奉基督。

1881年4月,穆尔上校和李考德牧师把宋嘉树送到北卡州三一学院(即杜克大学前身)进修,并致函南方首富兼杜克大学创办人之一的朱利安·卡尔,请求他负担宋嘉树的学费,卡尔一口答应。卡尔的义举非但彻底改变了宋嘉树的一生,亦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的走向。

宋嘉树在三一学院苦练英文,勤读《圣经》。一年后转学到田纳西州纳希维尔的范德比特大学神学院。宋嘉树在范德比特读了三年神学(1882~1885),在这三年内,他的智力逐渐成熟。宋嘉树于1885年5月毕业,他想留在美国学医,卡尔也赞成,但教会不同意,范德比特大学校长马克谛耶主教也是上海美国南方卫理工会布道团负责人,他坚决反对宋嘉树学医,他要小宋尽快回到上海传教。

宋嘉树在上海与留美幼童牛尚周、温秉忠重逢了。牛尚周做了一件影响小宋一生的大事,即介绍浙江名媛、明代学者徐光启的后裔倪桂珍给宋嘉树。1887年夏天,22岁的宋嘉树与19岁的倪桂珍结婚,陪嫁的是一份丰厚的嫁妆以及娘家有头有脸的社会地位和十分良好的社会关系,这些都是宋嘉树在上海打拼时代所急需的后盾。没有宋嘉树的长袖善舞,就不会有宋家子女的出人头地;同样的道理,没有倪桂珍的“帮夫运”,宋嘉树也不可能飞黄腾达。

倪桂珍为宋嘉树带来了好运,结婚后第二年,宋即升为正式牧师。1890年宋嘉树停止巡回布道,成为上海郊区川沙地区传教士。同时,他也秘密加入反清组织三合会。宋嘉树颇为能干,头脑好、反应又快、观察力敏锐,他知道如何做一个好牧师,更清楚如何拓展地盘,他以神职工作为中心,开创了一个多元化事业。他为美国圣经协会当代理人,代售《圣经》及其他宗教书刊;他加入美华书馆,成为有经营权的股东;他大量翻印中文《圣经》,为林乐知的《万国公报》和一些宗教团体承印书籍,获取优厚佣金,并秘密印制反清文宣。美华书馆成为当时东亚最大的出版社之一。

宋嘉树一面传教,一面做生意,亦即一手捧《圣经》,一手握钞票。他担任上海福丰面粉厂经理,从海外进口机器,从而成为上海“第一个代办外国机器的商人”,也是第一批拥有重型机械的中国企业家之一。生意愈做愈大,宋嘉树有钱了,生活环境大大改善了,他是个大忙人。做生意对他是个挑战,他热爱这种挑战,牧师工作已不再适合他,他更适合做买办。他向教会提出辞呈,他只要做一个虔诚、热心的基督徒,但不再担任牧师职务。

宋嘉树在宗教活动和企业经营上的成就,只是提升了他的社会地位,使他成为社会名流,真正使宋嘉树与时代潮流挂钩的乃是他和孙中山的关系。他于1892年在广州创设基督教青年会时,经由陆皓东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宋受到了孙中山所描绘的革命远景的启发,决定倾全力协助孙中山进行革命事业,但他不是下海搞革命,而是以做生意当掩护,以金钱资助革命。他的智慧和见识促使他愿意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投入巨大的筹码。

精力充沛的宋嘉树在上海滩的日子过得极为充实,做生意、教会活动和地下革命工作,使他忙得不亦乐乎。他和倪桂珍的家庭生活颇为美满,宋家17年内添了6个子女:长女蔼龄(1889年生)、次女庆龄(1893年生)、长子子文(1894年生)三女美龄(1897年生)、次子宋子良(1899年生)、三子宋子安(1906年生),这六个子女即是日后“宋家王朝”的基本成员。

宋嘉树在庆龄出生后不久,即在上海虹口郊区置产买地,大兴土木,盖了一座半中半西的大洋房,房子后面有一个很大的菜园。新宅坐落在远离市嚣的郊外,颇为宁静,常使宋嘉树回忆起当年在美国北卡州的日子。在美国八载,宋嘉树深受美国文化与教育的熏陶,他对中国教育是陌生的,也可以说是不信任的,他知道中国必将在西潮的东渐下逐步脱离旧社会和旧文化的阴影。他在中西文化交汇的上海打天下,他的美国背景对他是一大助益。他的买办思想使他深深了解到“美国关系”的价值以及美国教育的实用,于是,他下定决心,他的6个子女都必须接受最好的美国教育、道地的美国教育。他决定送他的6个子女放洋留学美国,就像他当年在北卡州三一学院和田纳西州范德比特大学就读一样。因此,他的6个子女陆续到美国念书,每个子女在美式教育的培养下,思想、生活、处世和待人接物都变成相当美国化,英语成为宋家的第一语言,上海话居次,虽然他们的祖籍是海南岛,却没有人会说广东话和海南岛话。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成功,“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却未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躬逢其盛。放逐在外的孙中山此时正好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他是从美国的报纸上看到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但他并未急着回国,而是先到英国经欧洲于12月25日回到睽违十六载的祖国。孙一抵上海即受到热烈欢迎,并被十七省代表会议推举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宣誓就职,宋嘉树一家亦同往。典礼上,宋家四人均坐在前排,显示了宋家与孙中山的亲密关系。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后,1910年即自美留学回来的宋蔼龄在父亲的举荐下,担任孙文的英文秘书,她精明心细,孙中山对她十分赞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15
宋庆龄,海南省文昌县人,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宋庆龄青年时代追随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1915年与孙中山结婚。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国家领导人职务。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宋庆龄早年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孙中山逝世后,她作为孙中山理想和事业的坚定继承者,同国民党右派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她“在荆棘里潜行,在泥泞中奋战”,通过不断摸索、对比、鉴别,终于找到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坚定地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竭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发展中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宋庆龄很早就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那还是在1937年,一次,在和上海地下党派到她身边工作的李云谈话时,她突然放低声音,轻轻地问李云:“我现在算不算党员?”李云心里很热,但不能回答,就说:“我回去问问。”宋庆龄期待地点了点头。过了一天,李云按组织的交待回答她说:“你和共产党员一样。”她听后微笑地点点头。据李云回忆,那天她特别高兴,一定要留李云吃饭,并且要给她做一个最拿手的凉拌紫菜头。

1957年的一天,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一起去看望她。宋庆龄正式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刘少奇很高兴,但慎重地表示:“这是一件大事情,我将转报党中央和毛主席。”不久,刘少奇、周恩来一起到上海看望宋庆龄,告诉她说:“党中央认真地讨论了你的入党要求,从现在的情况看,你暂留在党外对革命所起的作用更大些。我们党的一切大事,我都会随时告诉你,你都可以参与。”宋庆龄听了心情很不平静,她服从党的决定,尊重党的意见,以同党密切合作的非党人士身份开展工作,在许多方面的确起到了共产党员所不能起的特殊作用。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也一直把她当作一位可亲可敬的特殊党员来对待。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就决定专门送中央文件和外交文件给宋庆龄阅读。遇到一些重大事件,中央领导同志总是当面通知并征求她的意见。长期以来,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都对宋庆龄给予了高度信任和万分尊重。1957年,中共中央决定派宋庆龄、郭沫若、沈雁冰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刘少奇曾对王光美说过:“历次关键时刻,宋副主席一直是支持我们党,同人民在一起的,她的贡献甚至超过了我们党的一些负责同志。”但宋庆龄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她追求党,只是为了奉献自己,想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用她自己的话来讲:我虽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但是我参加了中国革命。

时光荏苒。自1957年宋庆龄向刘少奇正式提出入党要求算起,在以后的20多年里,由于十年浩劫的影响,这件事就一直被搁置下来,而当年直接了解与处理此事的刘少奇和周恩来,也已先后辞世,但这些都没能影响宋庆龄积极要求入党的信念。

当宋庆龄患白血病的消息传出后,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彭真去看望她,宋庆龄又一次向他提出了入党要求。1985年5月15日早晨,彭真、邓颖超等同志一起去看望宋庆龄,她在病榻上向他们再一次提出了入党要求,一连重复了三遍。彭真和邓颖超同志告诉她,党在考虑她的入党问题,她听后高兴地说:“好,好。”

下午3时,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一致决定接受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上午,邓小平去看望宋庆龄,祝贺她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日下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八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建议,会议通过决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5月29日,宋庆龄静静地闭上双目,与世长辞。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宋庆龄终于以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也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第2个回答  2007-03-22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然而,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宋庆龄迅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她关于全国团结抗战的思想,与克服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是相一致的。她并且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第3个回答  2007-03-15
应毛泽东之请,参加开国大典
相似回答